于芳
我國自21 世紀以來,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普及,車禍等意外事件頻發,再加上建筑行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外傷事件的層出不窮,頜面部骨折發生率呈逐漸上升趨勢,其已成為外科口腔頜面部診治的主要病種[1,2]。頜面部通常由顴骨、鼻骨、上下頜骨等組成,組織解剖學結構復雜,因缺乏保護,易受到外傷、損傷發生骨折,會影響面部美觀和功能,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影響較大,需要及時進行手術修復治療[3,4]。而手術修復治療效果與術前是否能獲得豐富的診斷信息有直接關系,故而對于頜面部骨折的診斷引起了臨床醫生的廣泛重視。影像學技術是診斷該疾病的主要手段,隨著影像學研究的不斷深入,CT 技術逐漸普及,技術也在不斷創新,其中三維CT 影像技術能夠從多角度觀察骨折和周圍組織的立體結構,有效評估患者骨折受損程度,對于手術方案的制定有一定參考價值[5,6]。本次研究分析在頜面部骨折中應用三維CT 影像技術的價值,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3 月~2021 年3 月收治的68 例頜面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68 例患者中,男39 例,占比57.35%;年齡最大51 歲,最小19 歲,平均年齡(23.29±6.11)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墜落、外力打擊、其他例數分別為19、11、5、4 例;體重49~74 kg,平均體重(60.25±4.28)kg。女29 例,占比42.65%;年齡最大55 歲,最小20 歲,平均年齡(23.32±6.17)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墜落、外力打擊、其他例數分別為15、7、4、3 例;體重45~71 kg,平均體重(60.37±4.29)kg。
納入標準:①此次研究所納入的研究對象經體征檢查、手術后證實為頜面部骨折;②患者入院均有不同程度頜面部疼痛、腫脹、張口困難等表現癥狀;③患者病史資料收集完整;④患者或家屬在醫務人員健康教育指導下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并在相關文件上簽字。排除標準:①影像學資料不全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③合并嚴重精神障礙或視聽障礙者;④合并嚴重臟器功能衰竭者;⑤患者或家屬不愿配合者。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進行多層螺旋CT 檢測,檢查前,需要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告知其檢查項目、具體內容、配合注意事項等,安撫患者情緒,摘除金屬耳飾。選擇美國GE 公司生產的64 排螺旋CT 儀器,患者選取仰臥位,頭先進,按照說明書設置CT 掃描參數,行連續薄層CT 平掃,掃描過程中保持平靜呼吸,不做吞咽動作,掃描范圍上至眼眶上3 cm,下至頜骨下緣3 cm;為獲得更多準確有效的診斷信息,于平掃后采用三維CT 影像技術進行增強掃描,增強掃描前4 h 空腹,并進行碘過敏皮試實驗,經肘靜脈注射碘海醇注射液[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635,按碘(I)計100 ml∶35 g]50 ml,以3.0~3.5 ml/s 的速度進行注入,掃描完成后將數據上傳至工作站進行多平面重建、容積再現、三維表面遮蓋重建,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亮度,儲存最佳圖像。之后由本院2 名放射科醫生對重建后得到的圖像進行分析和診斷,并確定骨折類型。
1.3觀察指標 以手術結果為金標準,比較CT 平掃與三維CT 影像技術對頜面部骨折檢出情況,包括上頜骨骨折、下頜骨骨折、顴骨骨折、鼻骨骨折、眼眶骨折、蝶骨骨折、頜關節脫位;并以Rene Le Fort 將頜面部骨折進行分型,觀察不同類型頜面部骨折患者表現特點。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結果比較 68 例患者經手術確診骨折85 處,其中上頜骨骨折22 處、下頜骨骨折19 處、顴骨骨折18 處、鼻骨骨折14 處、眼眶骨折9 處、蝶骨骨折2 處、頜關節脫位1 處。三維CT影像技術對上頜骨骨折、下頜骨骨折、顴骨骨折、鼻骨骨折檢出率高于CT 平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檢查方法對眼眶骨折、蝶骨骨折、頜關節脫位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結果比較[處(%)]
2.2不同類型頜面部骨折患者表現特點 不同類型的頜面部骨折表現:Le Fort Ⅰ型骨折:患者骨折線有突出情況,從牙槽突出,并延展至頜翼突縫;Le Fort Ⅱ型骨折:骨折線從鼻額縫向兩側橫過鼻梁,頜骨側壁至頜翼突出,部分患者骨折線突出波及到篩竇達到顱骨前凹陷處,有鼻漏腦脊液情況;Le Fort Ⅲ型骨折:除了有Ⅱ型骨折線表現外,顱面還呈現分離狀況,大部分患者伴有顱腦損傷、顱底骨折表現,患者面中部塌陷,多數患者有耳、鼻出血表現。
頜面部骨折是臨床骨科常見病、多發病,且頜面部損傷通常會伴有顱腦損傷和多發性出血情況,頜面部血運豐富,受傷后患者出血較多,若未能及時處理,軟組織會壓迫呼吸道,易引發呼吸衰竭,且該疾病很有可能會引起面容改變、嗅覺或聽覺異常等情況,故而加強診斷和治療十分重要[7,8]。
以往臨床多采用X 線進行頜面部骨折診斷,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骨折及周邊組織損傷程度,但頜面部結構復雜,形態不一,X 線會因遮蓋、分辨率低、重疊等問題,對骨折部位顯影不清晰、不全面,對于復雜、細微骨折診斷率低,且檢查方法還會受到操作人員擺放是否準確的影響,而患者會因疼痛導致精準擺位失敗,進而造成誤診、漏診[9,10]。蔣華等[11]的研究指出,應用64 排螺旋CT 三維重建能夠提高頜面部骨折檢出率,且其在術后內固定與恢復情況評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多層螺旋CT 檢查方法近年來在臨床疾病診斷過程中得到廣泛應用,其對人體骨、關節、軟組織等方面分辨率高,圖像清晰、掃描速度快,得到患者及臨床醫生認可。在掃描過程中,CT 平掃能夠從不同平面顯示頜面部骨折情況,但并不能顯示骨折立體結構與周圍組織的關系,臨床醫生需要根據頜面部骨折空間關系來確定手術方案,為此需要借助多層螺旋CT 后處理技術。其中三維重建能夠清晰顯示骨折面的立體形態,多平面重建是三維重建技術中常見的一種,其便于臨床醫生觀察骨折斷端移位情況,精準測量移位距離,且還能將頜面深部、精細結構組織部位的骨折情況顯現出來;而容積再現技術的應用,能夠三維立體顯示患者頜面部解剖結構和骨折影像,空間立體感、整體感較強,可從多角度觀察患者骨折情況,且能明確骨折分型,分析骨折斷端與周圍組織的空間結構關系,且在結構重疊方面,利用該技術能夠對骨折關鍵部位區域進行立體三維成像,通過切割技術觀察清晰圖像,便于發現細小骨折情況;而后配合表面遮蓋法,能夠顯現頜面部復雜骨折圖像,便于快速確診,有助于患者手術治療方案的確定,對于促進患者康復具有積極意義[12]。此外,該項技術圖像質量高,能夠多方位立體觀察患者骨折情況,其能改進X 線需要患者精準擺位的缺陷,降低了對患者造成二次骨折的風險,減輕患者痛苦,便于患者接受。研究結果表示,三維CT 影像技術對上頜骨骨折、下頜骨骨折、顴骨骨折、鼻骨骨折檢出率高于CT 平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不同類型的頜面部骨折表現不同。提示三維重建技術在頜面部骨折診斷中,能夠將患者骨折情況清晰明了顯示,提高診斷分型準確性,利于臨床手術方案的制定。
綜上所述,將三維CT 影像技術應用于頜面部骨折診斷過程中,骨折檢出率高,能夠對骨折具體情況進行多角度分析,為患者臨床治療提供可靠、有效、多維度的影像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