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嶺
2022年4月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議”。該倡議切中國際安全時弊、順應時代發(fā)展大勢、指引全球治理未來,是有效破解國際安全困境、有力緩解全球安全赤字、主動塑造我國外部安全環(huán)境、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這一倡議的提出,是對“當今世界需要什么樣的安全理念、各國怎樣實現共同安全”的系統回答,既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理論體系的新發(fā)展和對外呈現,也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最新體現。從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論視角出發(fā)去理解“全球安全倡議”背后的思想理念,對于我國構建與新發(fā)展格局相適應的新安全格局、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具有重要指導和啟示意義。
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尚未完全走出新冠疫情等非傳統安全威脅的陰霾,又面臨烏克蘭危機愈演愈烈、核戰(zhàn)爭威脅不斷加劇、世界陣營化對抗日趨凸顯等傳統安全風險考驗,世界經濟復蘇步履維艱,全球治理停滯不前,重要基礎設施遭襲、能源管線被炸、相互關閉領空、金融極限施壓,導致沖突擴大化被一次次突破“邊界”。全球性的糧食危機、能源危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全球產業(yè)鏈供應鏈飽受“安全泛化”困擾,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霸權主義、冷戰(zhàn)思維抬頭,大國安全合作動力衰減,地緣政治對抗大行其道。在此背景下,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導致國際安全環(huán)境惡化與全球安全赤字加劇的原因有很多,不容忽視的是西方以“零和思維”“實力至上”“絕對安全”“霸權安全”等為內核的傳統安全觀念已經不適應世界的新變化和時代的新發(fā)展。
在很多西方學者看來,國際權力是稀缺資源,只能夠通過“你輸我贏”的對抗和競爭才能獲得。在他們眼中,國際政治講求的是實力的比拼,并不相信國際制度的約束力和他國的良善意愿,絕對的實力意味著絕對的安全,而為了追求國際權力最大化,就必須通過結盟、遏制、制衡等手段成為國際體系的主導者和地區(qū)均勢的塑造者。這種陳舊的安全觀正是今天很多地區(qū)安全熱點問題的根源。例如,無政府狀態(tài)下,各國都出于自利的動機來追求國家安全,只注重自身安全而非共同安全,其結果往往使相關方的不安全感激增,并采取措施增強自身安全,最后陷入“各方都追求安全卻都越來越不安全”的惡性循環(huán)當中。這種“安全困境”恰是今天烏克蘭危機、地區(qū)軍備競賽等熱點問題的根源之所在。
同時,這種只關注自身安全的思維方式也導致了在氣候變化、全球公共衛(wèi)生安全等非傳統安全治理上“集體行動的困境”,本應穩(wěn)步推進的全球性問題合作被各種封閉排他的“小圈子”、針對特定國家的“小院高墻”和“長臂管轄”所割裂撕扯,導致各種全球性風險不斷累積、交織疊加、相互轉化,全球安全治理赤字激增,“公用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由美國學者加勒特·哈丁于1968年在《科學》雜志論文中提出的概念,意指公共產品因產權難以界定而被競爭性過度使用或侵占,從而造成資源枯竭、環(huán)境惡化等后果,現指低效率利用資源的全球性挑戰(zhàn))問題凸顯。當今世界需要什么的安全理念?如何才能超越困境,回到和平與發(fā)展的正軌?隨著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安全風險更加突出,回答這些問題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同步增強。
“大變局呼喚大思想,新挑戰(zhàn)催生新理論”,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我們堅持“大安全”理念,以整體而非局部、聯系而非割裂、發(fā)展而非靜止的眼光看待安全問題,用全新視野去回答百年變局之下的“安全之問”。
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統籌發(fā)展和安全兩大任務,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兩方面問題,統籌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的“全球安全觀”。“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個國家的安全,強調各國安全不可分割,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實現脫離全球安全的自身安全,也不應有建立在他國不安全基礎之上的國家安全。“綜合”,就是要堅持以總體思維來看待國家安全,看到各國各領域的安全問題是相互交織傳導和彼此影響的,要通盤考慮各類安全問題,避免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合作”,就是要通過共同磋商和一致行動來促進各國和地區(qū)安全,要看到大多數安全問題已不再局限于一國內部,全球性的安全挑戰(zhàn)也絕非僅靠一國之力所能應對,合作是有效應對人類所面臨共同安全挑戰(zhàn)的唯一選擇。“可持續(xù)”,就是著眼長遠,既重視解決眼前安全問題,也重視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既要治標,也要治本,從根源上破除安全問題滋生的土壤,防止今天的一些舉措給未來留下隱患。

在上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觀念的基礎上,“全球安全倡議”針對當今國際安全困境和全球安全亂象提出了明確、完整的治理“路線圖”。一是堅定支持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維護多邊主義。二是堅持勸和促談,通過協商對話找到爭端的和平解決方案。三是堅持統籌維護自身和共同安全,推動構建全球安全共同體。四是堅持統籌應對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改革完善全球安全治理體系。
整體看,“全球安全觀”和“全球安全倡議”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理論的自然延伸和外部呈現。全球安全觀是對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弘揚,“全球安全倡議”則是對現有國際秩序和國際規(guī)則的強調、補充和完善。它秉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倡導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贏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順應了各國人民求和平、謀發(fā)展、促合作、要安全的共同心聲,凝聚了最廣泛的國際共識,具有突出的開放性、兼容性和代表性。
安全和發(fā)展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安全是發(fā)展的保障,發(fā)展是安全的前提。“統籌發(fā)展和安全”這一重大戰(zhàn)略思想不僅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靈魂,也是貫穿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條主線。當前,全球面臨著嚴重的發(fā)展赤字和安全赤字,也同時面臨著因發(fā)展赤字帶來的安全問題和因安全赤字帶來的發(fā)展問題,二者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是諸多全球性和地區(qū)性問題的根源所在,只有將發(fā)展和安全統籌謀劃、一體考慮,才能標本兼治、事半功倍。
“全球安全倡議”和2021年習近平主席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的“全球發(fā)展倡議”一起,繪就了“統籌發(fā)展和安全”的“世界篇”。兩個倡議將中國特色的發(fā)展觀、安全觀同全球經濟治理、全球安全治理有機結合,它們的接續(xù)提出是習近平總書記“統籌發(fā)展和安全”這一重要戰(zhàn)略思想運用到對外工作中的具體體現。
“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發(fā)展倡議”都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最終目標,都將自身發(fā)展和自身安全寓于共同發(fā)展和共同安全當中,致力于實現人類的共同富裕和普遍安全,推動各國在發(fā)展合作、安全合作中結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和安全共同體。兩大倡議是“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統籌發(fā)展安全兩件大事”的綜合體現,是構建新發(fā)展格局與新安全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新時代中國大國外交戰(zhàn)略布局與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兩根支柱。中國是兩大倡議的提出者,更是落實兩大倡議的踐行者。
未來,隨著兩大倡議更加深入地同中國全球伙伴關系網絡相融合,與其他區(qū)域性、全球性倡議相對接,由點到線再到面在各個區(qū)域、不同領域推進,中國的新發(fā)展理念、總體國家安全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思想將更加具體和直觀地呈現在世人面前。世界正處于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是走向零和博弈、沖突對抗,還是謀求共同發(fā)展、普遍安全?歷史的答案就蘊藏在各國民眾的安全觀之中。
2021年4月14日,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中心在北京掛牌成立,秘書處設在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該中心的建設目標是發(fā)展成為全國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的“理論高地”、面向國內外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宣傳陣地”和全國高端國家安全教育培訓的“人才基地”,為構建“大安全格局”、護航“第二個百年”偉大征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與力量。中心緊密圍繞總體國家安全觀開展研究,豐富和完善思想理論體系;向國內外宣介總體國家安全觀戰(zhàn)略思想,形成代表性、引領性的宣傳強音;聚焦服務國家安全決策,向黨中央提供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的高質量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