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蓮花
(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0)
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又稱川崎?。↘D),是一種好發于小兒全身、彌漫性、非特異性血管炎癥,發病早期可見發熱、結膜炎、皮疹、淋巴結腫大等特點,病情嚴重者疾病可累及心血管并引起嚴重的冠脈損傷,因此成為誘發小兒心臟疾病的常見原因[1]。目前,尚未明確川崎病的具體致病原因,多認為與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密切相關,因此治療該病多以減輕機體炎癥反應、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為重點,丙種球蛋白、阿司匹林為目前治療川崎病的主要方案,但有研究顯示[2],相較于單一使用阿司匹林治療,將其與丙種球蛋白聯合應用在川崎病治療中可明顯改善預后效果,但臨床相關研究較少,因此尚未明確其具體價值,鑒于此,本文遴選86例川崎病患者(2017年2月-2021年10月)作為樣本實施研究,報道如下。
1.1 資料 選擇86例川崎病患者作為樣本,樣本均選自2017年2月-2021年10月,作隨機分組處理(每組43例)。
觀察組中男、女分別為23例、20例,年齡2-6歲,均值(3.11±0.25)歲,病程4-9天,均值(6.11±0.42)天,體溫39℃-40℃,均值(39.44±0.42)℃;對照組中男、女分別為22例、21例,年齡2-7歲,均值(3.14±0.28)歲,病程4-10天,均值(6.18±0.46)天,體溫39℃-40℃,均值(39.42±0.38)℃,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①首次確診者;②參考《實用兒科學》中相關標準確診為川崎病者[3];③無藥物治療禁忌證者;④入院時體溫在38℃以上者[4];⑤存在持續發熱、頸部淋巴結腫大等特征者[5];⑥家屬自愿入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丟失者;②患有其他系統重大疾病者;③接受過特殊治療者[6];④無法耐受本次研究藥物者;⑤家屬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⑥合并嚴重原發性疾病者;⑦其他感染性疾病者。
1.2 方法 43例樣本給予丙種球蛋白治療,發病10日內應用,按2g/kg劑量靜脈注射治療,滴注時間在10h以上,一次性輸注;若治療效果不理想,可按2g/kg劑量再次靜脈滴注。
觀察組43例樣本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阿司匹林治療,急性發熱期按照30-50mg/kg/天劑量口服給藥,退熱后48-72小時按照3-5mg/kg/天劑量給藥,持續治療6-8周。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后根據高熱、皮膚等癥狀緩解情況評價療效,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或緩解率≥90%;有效:患者臨床癥狀緩解率在70%-89%;無效:患者未達到上述標準[7]。②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狀態下肘正中靜脈血5ml,按3000轉/min速度離心10min后,以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白細胞計數(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血小板計數(platelet count,PLT)、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8]。③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狀態下肘正中靜脈血5ml,按3000轉/min速度離心10min后,以免疫組織化學堿性磷酸酶法檢測CD3+、CD4+,并計算CD4+/CD8+[9]。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軟件整理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由表1可見:觀察組臨床療效(97.67%)測定值高于對照組(83.72%)(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血液指標對比 由表2可見:治療前,兩組3項血液指標測定值相比無差異;治療后,觀察組WBC低于對照組,PLT、ESR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血液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血液指標對比(±s)
組別(n=43) WBC(×109/L) PLT(×109/L) ESR(mm/h)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14.25±3.11 10.42±2.82 311.42±20.42 425.36±60.42 52.42±8.14 78.62±7.14觀察組 14.26±3.14 8.51±2.04 311.54±20.36 476.21±78.25 52.43±8.14 83.31±7.92 t 0.015 3.598 0.027 3.372 0.006 2.884 P 0.988 0.001 0.978 0.001 0.995 0.005
2.3 兩組免疫功能對比 由表3可見:治療前,兩組3項免疫指標測定值相比無差異;治療后,觀察組CD3+、CD4+、CD4+/CD8+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免疫功能對比(±s)
表3 兩組免疫功能對比(±s)
組別(n=43) CD3+(%) CD4+(%) 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2.41±6.64 46.11±6.11 31.82±5.72 28.14±4.52 1.25±0.64 0.91±0.28觀察組 52.42±6.64 49.45±5.11 31.84±5.76 30.23±4.82 1.26±0.65 1.12±0.34 t 0.006 2.749 0.016 2.074 0.072 3.126 P 0.994 0.007 0.987 0.041 0.943 0.002
川崎病是一種好發于5歲以內兒童的常見疾病,其以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癥為病理改變,在臨床結合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確診后醫師需及時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避免病情持續加重誘發冠脈病變、肺血管炎、關節炎等,且有資料證實該病控制不理想可繼發心源性休克、猝死,從而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0-12]。
藥物為目前治療川崎病的主要方案,其中阿司匹林應用在該病治療中可有效緩解疾病所致炎癥反應,達到控制其病情的目的;免疫球蛋白是一種抗體,為目前治療川崎病最有效藥物之一,免疫球蛋白在注射進入人體后可增強機體吞噬細胞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機體變態反應,達到延緩疾病進展的目的,既往多將阿司匹林、免疫球蛋白單一應用在川崎病治療中,雖可獲得一定價值但效果有限,本文將兩種藥物聯合應用,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97.67%)測定值高于對照組(83.72%),WBC低于對照組,PLT、ESR、CD3+、CD4+、CD4+/CD8+高于對照組,此數據表明將阿司匹林聯合丙種球蛋白應用在川崎病治療中可有效緩解其臨床癥狀,亦可降低疾病對機體免疫功能及血液狀態的影響,分析原因是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可對B淋巴細胞活動進行抑制,降低抗毒素對機體正常細胞的損傷,但單一應用后獲得效果有限[13]。將其與阿司匹林聯合應用后可對T細胞活動進行抑制,同時對細菌超抗原與其他病原菌具有中和作用,進而減輕對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損傷,確保治療效果及安全性[14]。
ESR屬于炎性反映標志物,隨著ESR水平的升高可提高白細胞對細菌的吞噬作用,從而激活補體;白細胞是人體與疾病斗爭的“衛士”,當病菌侵入人體體內時,白細胞能通過變形而穿過毛細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WBC下降證實機體內細菌含量持續降低或病情得到控制;PLT在止血、傷口愈合、炎癥反應、血栓形成等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研究中通過分析上述血液指標變化,可輔助評估患者病情控制情況,從而為臨床醫師治療疾病提供參考。CD4+為調節免疫功能的常見T細胞亞群,通過對免疫功能的負性調節可抑制自身免疫反應,隨著CD4+的提升證實疾病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逐漸下降,證實川崎病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15]。
注意事項:丙種球蛋白作為一種血液制品,在靜脈注射治療過程中極易引起過敏反應,因此在應用1-2次患者病情得到理想控制后可停藥,同時為避免病情反復,醫務人員需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宣教,使其明確疾病發生、發展、預后等相關知識,以便其在生活中積極配合醫師進行治療,達到改善預后效果的目的。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聯合丙種球蛋白在川崎病治療中可獲得理想價值,既可改善機體血液狀態及免疫功能,同時可緩解其臨床癥狀,將機體炎癥因子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值得借鑒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