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然,張岳,馮淬靈
(1.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 100035;2.北京市西城區金融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 100032;3.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 100044)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又稱肺癌,大多數發生于支氣管黏膜上皮或者腺體。據2020年全球癌癥統計報告顯示,肺癌的發病率排位第二,占到了11.4%,占癌癥致死總數的18%,仍是全球癌癥致死的首位原因[1]。雖然隨著現代醫學檢測方法的不斷進步,治療手段、藥物的不斷更新,肺癌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但總趨勢仍不容樂觀。中醫藥在治療晚期肺癌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尤其結合放療、化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可以起到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加化療的敏感性、減少毒副反應、提高療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作用。馮淬靈教授認為在中晚期肺癌發展過程中肺脾氣虛尤為突出,重視中焦脾為后天之本,立培土生金、健脾養肺、益氣扶正之法,靈活運用系列方劑,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1 早期肺癌病因病機 肺癌隸屬于中醫學肺積、息賁、肺巖等病證。《景岳全書·積聚述古》載:“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關于積證病因病機,《黃帝內經》載“寒氣客于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認為寒凝成積。《醫宗必讀》云“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張子和《儒門事親》曰:“積之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氣,或傷酸、甘、辛、咸之味,或停溫涼寒熱之飲,或受風、寒、暑、濕、燥、火之邪,其初甚微,可呼吸按導,方寸大而不去,故不難也。若久而延之,留滯不去,遂成五積。”《景岳全書·積聚述古》云:“壯人無積,虛人有之,脾胃虛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認識到積證的發生與正氣虧虛和邪毒入侵、情志失調密切相關。
馮淬靈教授認為肺癌的發生發展基于正氣虧虛,外感邪毒、情志失調為重要誘因。早期病位在肺,與肝相關。大部分肺癌患者因工作、生活、情感等各種因素交結,長期情志不暢,肝氣郁滯。肺主氣,肝調氣,肝肺共司氣血津液之調暢,氣機不暢,肺不布津,津液不化,凝津成痰;肝肺不利,血行不暢,瘀血內生,久則痰濁瘀血互結,閉阻肺絡。當正氣不足感受外來毒邪,或痰瘀蘊毒,則痰瘀毒互結于肺內,久則成積,早期表現以標實為主,正虛為輔。
1.2 中晚期肺癌病機演變 馮淬靈教授認為肺癌早期因氣機郁滯,痰凝血瘀蘊毒或感受外來毒邪而發病,痰、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隨著疾病進展,痰、瘀、毒耗傷人體正氣,本虛顯露,加之放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藥物是一把雙刃劍,在針對癌細胞治療同時又損傷人體正氣,致使正氣更虛,虛、痰、瘀、毒進一步相互搏結,病情進展。肺臟虛弱,子盜母氣,脾臟虛損,母病及子,腎氣受損,肺主通條水道,脾主運化津液,腎主蒸騰氣化,肺脾腎虧虛,津液失布,久積成痰;肺朝百脈,脾主統血,氣為血帥,氣虛推動無力,血停成瘀,痰瘀互結,阻于肺絡,惡性往復。總之,晚期肺癌肺脾腎三臟虧虛是基礎,痰、瘀、毒是主要的病理因素,隨著疾病的進展和多種治療后的不良反應,虛逐漸加重,痰濕、血瘀、癌毒等久聚不散,化熱生毒,熱毒日久傷陰,逐漸出現氣陰兩虛,陰損及陽,最終導致肺脾腎三臟氣血陰陽失調。
馮淬靈教授認為肺癌病機演變過程中尤其要重視“脾為后天之本”的關鍵地位。脾位居中焦,為氣血化生之源,全身氣機升降之樞紐,肺腎氣機的通暢,需要脾臟之氣的調和,宗氣、元氣的生成有賴于脾的健運,《慎齋遺書》有言:“脾胃一傷,四臟皆無生氣。”《脾胃論》中認為“脾胃一虛,肺氣先絕”,突顯了脾臟在肺臟相關疾病中的重要性。
1.3 中晚期肺癌證候特點 肺癌患者處于晚期階段時,臨床癥狀繁多且復雜,其中咳嗽,乏力,食欲減退,氣短,失眠癥狀占到40%;便秘,胸痛,消瘦,白痰,喘促癥狀占20%-40%。主要證候為氣虛證、痰濕證、陰虛證[2]。馮淬靈教授團隊對191例中晚期肺癌患者的60項中醫四診資料中,總結出發生率居前15的癥狀依次為咳嗽、胸悶、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少痰、消瘦/體重下降、胸痛、氣短、痰多;常見舌象是:舌質淡,舌質暗,苔白,苔薄;常見脈象是:脈細,脈滑。對發生率≥11%的39個中醫四診資料為基礎變量進行證候編碼,作出系統聚類分析譜系圖,得出瘀毒阻肺、痰濕蘊肺、陰虛毒熱、氣陰兩虛四種證候類型,證候與患者治療方案有一定的相關性。經過對191例中晚期肺癌患者的連續觀察,不同治療方案出現最高頻次中醫證侯如下:化療、靶向、手術及放療為瘀毒阻肺證,化療及靶向治療是痰濕蘊肺證,靶向、手術及化療治療常見氣陰兩虛證。陰虛熱毒證中各組治療之間無明顯性差異。馮淬靈教授認為中晚期肺癌中醫證候主要是本虛標實證,但是手術、放療、化療及靶向等藥物治療會影響中晚期肺癌患者中醫證候變化,所以要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精準進行中醫藥干預治療。
2.1 培土生金,益氣扶正 《景岳全書·積聚論治》云:“凡治虛邪者,當從緩治,只宜專培脾胃以固其本……經氣日通,則積痞自消。”老師重視脾臟在肺癌進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依據肺癌病機特點,立健脾補肺、扶正固本之法。健脾胃、暢中焦,調整患者的運化功能,恢復強化患者本身潛在的免疫、康復功能,激發自我調控平衡機制[3]。
2.2 病證結合,遣方用藥 馮淬靈教授認為“健脾”為根本,臨證靈活運用祛濕健脾、疏肝健脾、柔肝健脾、益氣健脾、溫中健脾、滋陰健脾、補中益氣等法。具體選方如下。
脾虛濕盛,癥見胸脘痞悶,飲食不化,腸鳴泄瀉,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方選參苓白術散加減;脾胃氣虛,癥見面色晄白,語音低微,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選四君子湯加減;中氣虧虛,癥見氣短、乏力體倦肢軟,大便溏稀,舌淡,脈大而虛,選補中益氣湯加減;寒濕氣滯,癥見脘腹脹痛,納呆,嘔吐痞悶,或腫滿,選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肺腎陰虛明顯,癥見咳嗽,喘逆痰多,痰咸,腰酸,苔白潤,脈滑無力,選金水六君煎加減;如肝郁脾虛,血虛明顯,癥見脅肋脹痛,口燥咽干,目眩,寒熱往來,脈弦虛,選逍遙散加減;肝郁脾虛、肝腎不足,癥見咽干口燥,胃脘疼痛,脅肋脹痛,舌紅少苔,脈弦細,選滋水清肝飲加減。以上是馮淬靈教授臨床中治療晚期肺癌常用的“培土”方劑,處方中多用黨參、白術、茯苓、陳皮、桔梗、甘草等藥物。現代藥理研究這些藥物提取物具有較好地提高免疫力、抗腫瘤的作用[4-8]。
2.3 隨證加減用藥 如乏力明顯,加黃芪以健脾益氣,或加仙鶴草補虛助力;如腹脹、納差,加用焦神曲、炒麥芽、雞內金以健脾和胃,行氣消食;如腹瀉嚴重,加訶子肉、烏梅、五倍子、赤石脂等以澀腸止瀉,伴有脾腎陽虛的合用四神丸以溫腎固腸止瀉;如氣滯較重,可酌加用血分藥,丹參、川芎、延胡索等;如多夢加用柏子仁以養心安神;腫瘤患者多伴有焦慮,如入睡困難加用酸棗仁、合歡花、柏子仁、遠志、夜交藤等以安神解郁;如肝氣犯胃,出現噯氣吞酸等,加用香附、柴胡、延胡索以疏肝理氣解郁;如肺陰不足則合用甘涼的麥門冬湯,益胃滋陰;如晚期肺癌病久出現肺脾腎寒,四肢不溫、腰膝酸冷,可合用附子理中湯,溫脾助陽;如痰中帶血或咯血,可加側柏葉、五倍子、三七粉等以止血;潮熱盜汗可加用石斛、黃精、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鱉甲等以滋陰補腎;如合并肺部感染,出現熱毒蘊結之證可加用重樓、魚腥草以清熱解毒、軟堅化痰;如胸悶、氣急伴胸腔積液可合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并重用黃芪;如病深轉移少量加用蜈蚣、全蝎、蜂房等藥,以攻邪毒。
3.1 單純中藥治療 對于發現時已經是晚期肺癌,放棄放化療,或術后未做任何西醫治療的,可在隨證加減用藥基礎上酌情選擇加用白花蛇舌草、半邊蓮、半枝蓮、山慈菇、貓爪草、白英等抗腫瘤的中草藥。
3.2 聯合放化療、靶向藥物等治療 治療前要注重益氣養陰扶正,可酌加太子參、麥冬、靈芝等藥物。
如患者正處于放化療、靶向藥物等治療期,以扶正為主。可加用浙貝母逆轉耐藥,提升化療效果,不宜加用苦寒傷脾胃、抗腫瘤的中草藥,溫燥藥物也要慎重,以免加重“火毒”之邪。而且放化療中要注重和胃降逆,調中醒脾,如惡心、嘔吐嚴重可用旋覆代赭湯加減,腹脹嚴重可用厚姜半甘參湯加減,如腹瀉嚴重可用參苓白術散加減。
治療間歇期及治療后要注重補氣生血。如出現骨髓抑制可合用四物湯,白細胞減少加用地榆、苦參、白芍;兼有腎虛的,偏陽虛證者加鹿角膠或右歸丸,陰虛證者加熟地或三才封髓丹;如患者靶向治療后伴有濕疹樣皮疹,加用地膚子、苦參以清熱燥濕止癢;皮膚色紅灼熱加丹皮、紫草涼血止癢;皮膚紅腫加稀簽草、益母草;如出現口角或手掌潰瘍,加用金銀花、玄參、生黃芪、當歸以清熱解毒、益氣活血止痛;如出現手足綜合征(神經損害癥狀較重:麻木、疼痛,感覺異常),可用桂枝、雞血藤、雷公藤、川芎、艾葉水煎外洗;對靶向治療引起的蛋白尿可加用黃芪、水蛭,以益氣逐瘀通絡降蛋白。
3.3 佐以調攝情志 脾在志為思,思慮過度、所思不遂則形成氣結,氣結于中,則使脾氣不行,導致脾臟的運化升清功能失常。《黃帝內經》中認為肺癌主要是情志失調,寒氣內客,所以情志調攝在肺癌治療中非常重要。大多數患者在診療的過程中,心理都承受了焦慮、恐懼、抑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變化,這也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量。悲思傷肺,郁怒傷肝,馮淬靈教授在門診中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導,建立良好的醫患溝通是一種心理重建,也是疏肝健脾,培土生金的良好體現。
患者,關某,女,67歲,2020年1月7日初次就診。主訴:發現肺癌4月。患者于2019年9月因反復咳嗽、咳痰5個月到某三級醫院就診,胸部CT顯示:右肺上葉占位病變,約93mm×65mm大小,部分支氣管阻塞。穿刺活檢病理提示中分化鱗癌。行手術切除原發病灶,患者拒絕放化療,尋求中醫藥治療。刻下:咳嗽、咯痰,痰色白,質黏,不易咳出,面色萎黃,乏力,氣短,活動后加重,精神疲乏,四肢困乏,無口干、無胸悶、胸痛,無汗出,無頭暈,納差,大便溏稀,日1-2次,不成形,氣味不大,小便正常,睡眠多夢,舌淡有齒痕,苔白厚膩,脈沉弱。西醫診斷:肺癌術后-右上肺鱗癌(T4N1M0期),中醫診斷:肺癌,肺脾氣虛-痰濕蘊肺。治以扶正祛邪,補脾益肺,化痰止咳,處方參苓白術散加減。黨參15g,茯苓12g,蓮子肉10g,白術15g,陳皮10g,山藥15g,砂仁6g,桔梗10g,大棗10g,生黃芪20g,仙鶴草10g,柏子仁10g,前胡10g,桔梗10g,清半夏9g,半邊蓮15g,半枝蓮15g。14劑用藥兩周,水煎取400ml,溫服日2次,給予心理疏導。
二診2020年1月21日,患者咳嗽、咯痰稍好轉,少量白痰,易咯出,乏力、四肢困乏,氣短稍有改善,大便日1次,不成形,夢減少,舌淡稍有齒痕,苔白膩,脈沉。處方:上方黨參15g改為人參10g,加焦神曲10g,21劑用藥3周,水煎取400ml,溫服日2次,給予心理疏導。
三診2020年2月11日,患者乏力、氣短明顯減輕,四肢困乏基本消失,精神狀態良好,咳嗽、咳痰好轉50%,痰少,納可,眠可,大便成形,日1次,患者訴偶有口干,舌淡胖,齒痕較少,苔白略膩,脈沉。處方:上方人參10g改為太子參15g,加靈芝10g。21劑,水煎取400ml,溫服日2次,給予心理疏導。
此后患者定期復診,上方臨證加減,患者病情穩定,囑定期復查相關腫瘤指標及肺CT,囑患者要積極樂觀,舒暢心情。半年后隨訪,病情穩定,未見復發、轉移征象。
按語:此患者是肺癌(晚期)術后,初診明顯的正氣耗損,脾肺兩虛,痰濕較重,治以扶正益氣,健脾補肺,宣肺化痰,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氣短、乏力明顯,所以加生黃芪、仙鶴草以益氣健脾,現代研究仙鶴草有抗炎、抗腫瘤的作用;咳嗽、咳白黏痰,加前胡、桔梗、清半夏宣肺、燥濕化痰;夢多,加柏子仁養心安神;患者術后未行放化療,所以加半枝蓮、半邊蓮解毒化瘀抗腫瘤。二診患者氣短改善不明顯將黨參改為人參10g,大補元氣,加強扶正,加強補脾益肺的功效,加用焦神曲10g,健脾和胃,消食調中。三診患者諸癥均明顯好轉,將人參改為太子參加用靈芝益氣養陰,補肺健脾。馮淬靈教授在治療過程中以扶正、補肺健脾為根本,根據患者的癥狀及時加減用藥,而且門診中積極給予患者鼓勵,癥狀的改善給予了患者信心,患者心情愉悅,標本兼顧,得以保證病情的穩定。
馮淬靈教授結合臨床實踐,認識到脾臟在肺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益氣扶正、健脾補肺為根本,根據患者不同治療階段,將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因“時”制宜,隨證加減,精準地將中醫藥介入晚期肺癌患者治療中,不忘調攝情志,適時佐以溫補腎陽、活血補血、養陰清熱、清熱燥濕解毒、疏肝理氣、抗腫瘤等藥物,有效改善晚期肺癌患者臨床癥狀,延長患者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