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山東省臨沂市中醫醫院,山東 臨沂 276002)
產婦在生產之后會出現出血情況,與子宮收縮乏力、精神心理影響及軟產道受傷有直接關系,隨著出血時間的不斷增加,促使產婦的出血量也隨之增加,極容易導致產婦出現休克、低溫及死亡[1]。在發病之后若不能及時進行止血,產婦會有致死風險。此外,還有一些產婦不了解生產過程,在面對生產時會出現緊張及害怕的心理情緒,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產婦的產后出血風險,對產婦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2]。臨床上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全世界范圍內因產后出血而死亡的患者數量高達15萬。產后出血是一種兇險性極強的疾病,在發病之后的較短時間之內產婦會出現大量失血的情況,會導致產婦進入到休克狀態。因此,當產婦出現產后出血時,應立即對其進行止血治療,并把握住搶救時機。為了能夠提升產后出血預后效果,做好護理工作尤為重要[3]。當前臨床建議在產后出血護理中實施強化健康教育聯合心理護理方法,通過為患者講解疾病治療相關知識,并加強對患者實施心理疏導,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疾病治療自信心,疏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使疾病預后治療效果更為突出[4]。
1.1 一般資料 選取56例產后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病例選取時間為2020年1月-2021年12月,隨機分組。對照組28例,年齡22-37歲,平均(29.4±2.2)歲;孕周33-40周,平均為(37.5±1.8)周;觀察組28例,年齡23-38歲,平均(30.2±2.3)歲;孕周34-41周,平均為(38.2±1.5)周。兩組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①本次研究選取的所有產婦均在本院中接受分娩;②所有產婦均為單胎妊娠;③所有患者均與產后出血臨床診斷標準要求相符合。
排除標準:①合并產后并發癥者;②合并嚴重妊娠并發癥者;③無法與他人溝通及精神疾病者;④合并血液疾病者;⑤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⑥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⑦高血壓疾病者;⑧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壓疾病者。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嚴密的監測,以患者病情的實際情況為依據,給予其合理化的治療措施,為患者營造舒適的病房環境,叮囑其科學的用藥方法,對其加強營養支持。
觀察組行強化健康教育聯合心理護理,①健康宣教:產后出血本身屬于一種突發性疾病,并且在患病之后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由于在患病之前不能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患者安全感不高,從而增加了患者的心理情緒波動。因此,要求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實施健康宣教,護理人員應為患者詳細講解出血的原因,以此來增強患者對出血原因的進一步認識和了解,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醫護人員進行產后出血處理。應為患者詳細講解分娩過程,并叮囑患者在分娩期間需要注意的問題,積極主動同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給予患者運動指導,以此來確保患者能夠盡快恢復健康。此外,護理人員叮囑患者多休息,以此來確保自身生命體征更為穩定,并對患者參與床上活動給予科學的指導,確保患者的體力得以盡快恢復,對患者出現并發癥起到預防作用。此外,護理人員還需要協助患者保持正確的體位,并叮囑患者不可長時間保持仰臥位姿勢,正確的姿勢為俯臥位,以此來糾正患者的子宮后傾位,降低產婦出血量。同時,叮囑患者家屬應注意通風,以此來確保病房內空氣的流通。護理人員需指導患者正確的生活習慣及方式,以保證其日常生活更加規律。要求患者應每日更換內衣、內褲,并保證會陰部位的清潔及干燥,叮囑患者在對會陰進行清洗時應使用1∶2000的高錳酸鉀溶液,在產褥期階段,應避免性生活,不可使用盆浴,以防止感染現象的產生。②心理護理:患者在患有產后出血疾病之后,由于過于擔心自己的病情,加之對該種疾病的不了解,因此會出現害怕、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導致機體的應激反應隨之加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產后出血的發病風險。因此,護理人員應及時進入到病房中,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以便能夠更為充分且直觀地了解到患者的心理情緒及心理想法,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以患者的心理需求為依據,有針對性地對其加強心理疏導,以使患者的疾病治療依從性得以顯著提升,能夠在疾病治療中保持積極的心理情緒。
1.3 觀察指標 ①產后出血量及止血時間。②不良心理情緒評分,評估項目包括SAS、SDS指標,分別使用SAS(焦慮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進行評估,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焦慮和抑郁心理情緒越嚴重[5]。③并發癥發生率,評估指標包括產褥感染、繼發性貧血、尿失禁三項。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使用SPSS22.0軟件,計量資料(±s)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產后出血量及止血時間 觀察組產后24h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止血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后出血量及止血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產后出血量及止血時間比較(±s)
組別(n=28) 產后2h出血量(ml)止血時間(min)觀察組 1013.22±176.25 1242.68±176.52 38.69±7.25對照組 1022.36±174.63 1394.23±204.23 55.21±5.14 t 0.195 2.971 9.836 P 0.846 0.004 0.000產后24h出血量(ml)
2.2 不良心理情緒評分 護理后,觀察組不良心理情緒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心理情緒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不良心理情緒評分比較(±s)
組別(n=28) SAS(分) SDS(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65.65±3.25 34.46±2.36 62.36±2.14 32.15±4.23對照組 64.98±4.02 48.23±4.14 62.13±3.26 49.69±2.45 t 0.686 15.290 0.312 189.987 P 0.496 0.000 0.756 0.000
2.3 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在分娩期產后出血作為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同時也是導致產婦出現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我國范圍內,通過對產婦死亡的發生概率進行統計分析可知,受產后出血因素所致的死亡率為2%-3%[6],在患病之后若不能盡早對產婦進行救治,產婦會出現低血容量休克及貧血的風險,嚴重者會導致女性失去生育能力,對于產婦而言將會有死亡風險,因此在患病之后產婦會出現極強的不良心理情緒,對疾病治療工作的實施及開展造成一定的限制[7]。因此,加強對產后出血患者護理工作的實施尤為重要。
在對產后出血患者實施護理工作期間,應保證護理工作更具針對性,從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出發開展護理工作。尤其是一些初產婦,缺少分娩經驗,對于在不同的產程中需要做好哪些事情不了解,從而在生產時會出現焦慮和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擔心自己及胎兒的健康,因此極容易出現心率異常反應及內分泌失調等癥狀,進一步增加了產后出血概率[8]。因此,在對患者實施護理工作期間,給予其心理護理尤為重要。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期間,應加強對其心理指導,以舒緩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以確保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之下,能夠幫助產婦順利的渡過分娩期。對于一些存在較為嚴重不良心理情緒的患者,應給予其鼓勵和安慰。當患有產后出血疾病之后若不能及時入院接受治療,會引發患者出現低血容量性休克及貧血等癥狀,會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的多器官出現功能衰竭,若是病情較為嚴重,還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9]。醫護人員及其家屬均需要參與到產婦護理工作中來,與患者換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以確保能夠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疾病救治環境,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指導,疏解其不良心理情緒,以確保患者在疾病治療期間能夠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在對患者實施后續護理工作期間,需要基于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緒,具體分析病癥,并評估患者的出血量,以患者病情的實際情況為依據,有針對性地對其實施分娩指導,確?;颊呓涍^護理之后身體能夠盡快恢復到健康狀態[10]。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后24h出血量、不良心理情緒評分、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止血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因此建議將強化健康教育聯合心理護理方法用于產后出血疾病護理工作中,在對患者實施護理工作期間,會根據患者機體的具體反應及異?,F象為依據,有針對性地實施護理干預,應盡量滿足患者的知情權,對于患者提出的疑問,需耐心進行解答,以促進患者自我保健護理意識得以大大提升。在開展護理評估期間,需要將現有護理舉措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以便能夠將該種護理方法的優勢充分展現出來,以此來完成對患者的健康教育。而心理護理方法的實施會通過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方式來進行,能夠更為直觀地了解到患者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對患者不良心理情緒進行疏解,通過護理干預使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得到了有效的緩解,產后24h出血量明顯下降。
綜上所述,在產后出血護理中實施強化健康教育聯合心理護理方法,可使患者產后24h出血量明顯減少,止血時間縮短,改善其焦慮和抑郁心理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