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玲玲,陳燕芳
(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張家港 215600)
高血壓腦出血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的一種,出血產生的血腫可對周圍組織產生壓迫作用,并致使微循環出血障礙,導致繼發性腦損傷,降低患者相關神經功能[1]。當前,對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臨床上多選擇通過手術展開治療,可快速予以血腫清除,使血腫產生的占位效應及繼發性損傷減輕,促進患者相關神經功能恢復[2]。然而,高血壓腦出血起病急、病情兇險,且手術風險較大,對圍術期護理配合有較高要求,而以往臨床護理多注重病情觀察、遵醫囑用藥與手術準備等基礎性護理,效果不夠理想。基于Cameron適時理論的護理策略認為不同疾病治療階段患者護理需求存在差異,依據此理論將疾病治療護理分為5個階段,不同階段實施不同護理,有助于進一步提升護理效果[3]。本院近年來將此護理策略應用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并以2019年11月-2021年11月接收的82例患者為對象探討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于2019年11月-2021年11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選取82例,通過電腦數字表法隨機分組,共兩組。對照組41例,包括21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49-68歲,平均(58.51±4.58)歲;出血部位:腦葉8例,左側基底節15例,右側基底節14例,小腦4例。觀察組41例,包括22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48-68歲,平均(58.12±4.60)歲;出血部位:腦葉7例,左側基底節16例,右側基底節14例,小腦4例。納入標準:①經《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4]的高血壓腦出血診斷標準確診;②均接受神經內鏡微創手術治療,且手術由同一組醫師操作;③發病至入院時間<24h;④配合知情同意書簽字。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基礎性疾病、臟器功能障礙及惡性腫瘤;②接受開顱手術治療;③存在既往精神疾病史、認知功能障礙;④有語言交流障礙;⑤無法配合術后隨訪者。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了此次研究,且對比兩組性別、年齡及出血部位差異不顯著(P>0.05),可以進行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展開常規護理:接收到患者后,遵醫囑實施相關術前檢查與用藥,并對術前準備工作進行完善,在此期間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手術相關知識,并告知配合要點,安撫患者不良情緒。術中密切予以配合,完成手術進一步強化病情觀察,展開體位、用藥、導管等護理,并鼓勵患者盡早實施康復鍛煉。觀察組以基于Cameron適時理論的護理策略實施護理:①診斷期護理(入院日)。患者入院后,對其疾病狀態進行了解,收集檢查資料,全面了解其生理、心理狀態,并在此過程中對住院環境、相關制度、手術知識等進行介紹,使患者陌生感、恐懼感減輕。同時,主動詢問患者不適癥狀、心理擔憂情況,借此時機告知患者醫護人員會全力予以其幫助,使其不良情緒得到緩解。②穩定期護理(手術前1d-手術當天)。術前依據患者術式實施術前的備皮、坐標值標記等護理,并做好神經內鏡、導向器、腦電圖監測儀等器械準備工作。術中合理對手術體位進行擺放,將患者頭部放置于Mayfied頭架,并固定,雙眼予以眼膏涂抹后,通過貼眼貼膜對眼瞼進行封閉,將干棉球塞入患者耳朵。同時,精準對手術器械進行傳遞,密切對患者術中生命體征進行觀察,實施保暖護理。③準備期護理(術后至出院前1d)。術后,患者意識尚未清醒時使其以平臥位休息,頭向一側偏,定時予以生命體征測量與觀察,定期對引流管進行開啟,遵醫囑進行規范的術后用藥,并注重導管護理,避免受壓、彎折等,觀察引流液數量、性質等。同時,早期展開床上被動、主動康復運動,術后1-3d予以抗痙攣肢體擺放,2h予以1次翻身拍背,予以上肢、下肢關節被動活動,并逐漸指導患者展開膝關節、肘關節的屈曲及腕關節的旋轉活動,患側肢體簡單活動能力恢復后,引導患者逐漸展開上肢抬舉、屈肘及下肢直抬、屈膝運動,隨后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地展開步行、日常生活訓練。④調整期護理(出院后3個月內)。展開術后隨訪,建立微信群,每周固定與患者聯系,了解其心理、軀體狀態,并實施相關指導,定期對高血壓腦出血的術后自主管理知識、康復鍛煉方法、注意事項等進行介紹,鼓勵患者堅持康復鍛煉,并自主管理病情。⑤適應期護理(出院后3-6個月)。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對患者展開隨訪,了解其居家康復狀況、術后用藥情況、護理需求等,并實施情緒放松、生活習慣調整、社會活動等方面指導。
1.3 觀察指標 ①心理狀態。護理前、后,通過疾病不確定感量表(MUIS-A)、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PBS)調查了解兩組患者心理狀態。MUIS-A共25個條目,各條目從“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分別計1-5分,總分25-125分,得分越高,疾病不確定感越強[5];SPBS共10個條目,各條目從“從不”至“總是”計1-5分,共50分,得分越高,自我感受負擔越重[6]。②并發癥發生情況。統計兩組顱內感染、肺部感染、再次腦出血、腦疝等并發癥發生情況。③手術效果。術前、術后24h時,予以兩組患者頭部CT掃描,計算腦水腫體積,腦水腫體積=π/6×長×寬×層面[7],并采用顱內壓監護儀測定顱內壓。④術后恢復情況。術前、術后6個月時,通過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DS)、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價了解術后恢復情況,NDS總分45分,得分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8];ADL通過改良的巴塞爾指數(MBI)評價,0-100分,得分越高,活動能力越強[9]。
1.4 統計學分析 此研究數據處理以SPSS20.0軟件進行,用[n(%)]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用(x±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心理狀態 護理前,兩組MUIS-A、SPB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MUIS-A、SPB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s,分)
組別(n=41) MUIS-A t P SPBS t P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83.31±5.37 68.78±4.65 13.097 <0.001 39.56±3.25 25.98±2.87 20.055 <0.001觀察組 83.28±5.35 56.46±3.63 26.562 <0.001 39.57±3.27 17.62±2.53 33.994 <0.001 t 0.034 13.373 - - 0.014 13.991 - -P 0.973 <0.001 - - 0.989 <0.001 - -
2.2 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是4.88%,比對照組的19.51%低(P<0.05),見表2。2.3 手術效果 術前,兩組腦水腫體積、顱內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h時,兩組腦水腫體積、顱內壓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P<0.05),見表3。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表3 兩組手術效果對比(±s)
表3 兩組手術效果對比(±s)
組別(n=41) 腦水腫體積(ml) t P 顱內壓(cmH2O) t P術前 術后24h 術前 術后24h對照組 51.24±3.58 37.65±4.35 15.446 <0.001 42.68±3.76 27.65±3.41 18.960 <0.001觀察組 51.26±3.55 29.87±3.78 26.412 <0.001 42.65±3.74 20.86±2.79 29.902 <0.001 t 0.025 8.644 - - 0.036 9.904 - -P 0.980 <0.001 - - 0.971 <0.001 - -
2.4 術后恢復情況 術前,兩組NDS、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時,兩組N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ADL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更高(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分)
表4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分)
組別(n=41) NDS t P ADL t P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對照組 26.25±3.22 12.29±2.31 22.556 <0.001 62.52±4.26 83.43±5.32 14.948 <0.001觀察組 26.22±3.25 8.14±2.12 29.835 <0.001 62.54±4.28 92.27±5.18 25.472 <0.001 t 0.042 8.475 - - 0.021 9.348 - -P 0.967 <0.001 - - 0.983 <0.001 - -
高血壓腦出血是常見自發性腦血管疾病的一種,由血壓驟然上升導致的腦實質動靜脈、毛細血管破裂引發,病程進展極為迅速。高血壓腦出血發生后,除了血腫對周圍組織產生的壓迫性損傷外,還可導致紅細胞降解物、凝血酶等病理性物質產生,引發繼發性腦損傷,致使腦細胞壞死、腦水腫等發生[10-11]。因此,對于高血壓腦出血,盡早予以血腫清除極為關鍵,手術可實現這一點。然而,在實際臨床上,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病情嚴重,手術風險相對較大,患者對圍術期及術后的后續護理要求較高[12]。因此,臨床上需積極探尋對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模式與方法,以達到進一步改善臨床干預的效果。
基于Cameron適時理論的護理策略將疾病干預過程劃分為診斷期、穩定期、準備期、調整期、適應期5個階段,并以各階段患者護理需求為依據展開相應護理,可使患者順利渡過不同疾病恢復時期[13]。本次研究將此護理應用于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患者中,結果顯示,觀察組MUIS-A、SPBS評分比對照組低(P<0.05),且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提示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應用基于Cameron適時理論的護理策略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并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基于Cameron適時理論的護理策略在診斷期對患者展開住院環境、手術知識等介紹,并詢問與安撫患者心理擔憂情況,可促進患者積極心理轉變,減少不良情緒;穩定期護理通過實施完善的術前準備、專業的術中配合,可促進手術順利、安全進行,減輕手術創傷及患者身心不適感;準備期護理通過實施全面的術后管理,可使患者順利完成術后恢復,促進身心康復;調整期護理通過對患者實施隨訪與術后延續性指導,可使患者病情有效恢復;適應期護理通過進一步隨訪與指導,可有效促進相關功能恢復。通過以上各個階段護理干預的實施,可使患者因認知不足、疾病不適癥狀導致的不良情緒緩解,提升其心理積極性,降低疾病不確定感及自我感受負擔,以正確的方式對手術及臨床干預進行配合,從而達到減少手術并發癥的效果。
相關研究顯示,對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而言,及時予以血腫清除,并實施減輕腦水腫、神經營養等治療直接關系到術后相關功能康復效果[14-15]。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術后腦水腫體積、顱內壓、NDS評分比對照組低(P<0.05),ADL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提示將基于Cameron適時理論的護理策略應用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手術及術后康復效果。基于Cameron適時理論的護理策略在診斷期護理中對患者展開認知水平、心理情緒方面的干預,可使患者做好心理方面的手術準備;穩定期護理中對患者展開術前準備、術中護理,可進一步提升手術安全性與效果;準備期護理實施專業的術后管理,并展開早期主動、被動活動指導,可促進病情順利康復;調整期護理在隨訪過程中了解患者恢復情況、心理狀態的基礎上予以相應護理支持,可使患者堅持進行康復鍛煉、自主管理;適應期護理持續性予以康復狀況、護理需求了解,并實施相應指導,可進一步提升術后康復效果。通過以上各階段護理干預的實施,可使手術的安全性進一步提高,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并提升術后恢復效果,使患者盡早展開功能鍛煉,縮短制動時間,促進身體機能提升、神經系統重塑,使神經細胞凋亡減少,從而達到改善神經功能、自主活動能力的效果。
綜上所述,將基于Cameron適時理論的護理策略應用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可有效改善其情緒狀況,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并進一步提升手術及術后康復效果。然而,本次研究存在樣本量僅為82例、未行更為長期的隨訪等不足,需展開進一步的大規模研究,以更為客觀地探討基于Cameron適時理論的護理策略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應用對術后并發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