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涌
(江西省贛州市中醫院,江西 贛州 341000)
急性眩暈屬于臨床常見綜合征,患者多以站立不穩、頭暈眼花及惡心等表現為主,具有發病急、癥狀嚴重等特點[1]。目前臨床上治療急性眩暈藥物較多,但尚無統一的治療方案。鹽酸倍他司汀作為治療急性眩暈的常用藥物,可改善患者的腦循環,緩解眩暈癥狀,但長期服用倍他司汀毒副作用大,且停藥后極易復發[2-3]。近年來中醫防治急性眩暈療效獲得肯定,天麻素注射液屬于一種中成藥,可擴張血管,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改善心腦血管血流量,保護腦組織[4-5]。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天麻素注射液與鹽酸倍他司汀聯合治療急性眩暈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5月-2022年4月于贛州市中醫院治療的88例急性眩暈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4例。此次研究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觀察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28-69歲,平均(51.37±5.22)歲;眩暈程度:輕度眩暈、中度眩暈、重度眩暈各有11例、18例、15例。對照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26-69歲,平均(50.55±5.16)歲;眩暈程度:輕度眩暈、中度眩暈、重度眩暈各有10例、19例、15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①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符合急性眩暈診斷標準:《眩暈急診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6];③患者年齡≥18歲;④患者認知及感官能力正常;⑤能夠耐受天麻素注射液、鹽酸倍他司汀治療。(2)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原發器質性疾病;②特殊類型的眩暈,包括癲癇性眩暈、醫源性眩暈或變壓性眩暈等;③合并惡性腫瘤;④肝、腎功能不全。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鹽酸倍他司汀治療,8mg/次,3次/d,口服。于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采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療,靜脈滴注0.6g天麻素注射液+250ml生理鹽水,1次/d。兩組連續治療10d。
1.4 評價指標 ①臨床療效:依據治療前、治療10d后的眩暈障礙量表(DHI)評分(DHI量表共25個項目,分別計分0分、2分、4分,總分100分,評分越高則病情越嚴重)變化進行評估,DHI評分降低>90%為基本恢復;DHI評分降低>50%且≤90%為顯效;DHI評分降低>25%且≤50%為有效;DHI評分降低≤25%為無效,依據有效、顯效及基本恢復計算總有效率。②血流動力學指標: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0d后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測儀(TC2000型,德國EME公司)檢查兩組的椎動脈(VA)、基底動脈(BA)的收縮期血流速度(Vs)。③統計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DHI評分及VA、BA的Vs 治療前兩組DHI評分及VA、BA的Vs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DH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VA、BA的Vs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DHI評分較對照組低,VA、BA的Vs均較對照組高,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DHI評分及VA、BA的Vs比較(±s)
表2 兩組DHI評分及VA、BA的Vs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n=44) DHI評分(分) VA(cm/s) BA(cm/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75.24±9.63 37.49±6.35a 19.78±4.69 24.94±6.37a 28.96±6.31 33.84±7.11a觀察組 72.58±10.06 30.03±5.72a 20.85±4.55 28.46±7.05a 30.04±6.24 37.98±7.60a t 1.267 5.790 1.086 2.457 0.807 2.639 P 0.209 0.000 0.280 0.016 0.422 0.010
2.3 不良反應 觀察組、對照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9.09%(4/44,胃腸道反應2例,皮疹及口鼻干燥各1例)、4.55%(2/44,胃腸道反應、皮疹各1例);兩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χ2=0.179,P=0.672)。
目前關于眩暈的發病機制,現代醫學尚未給出明確的解釋,但腦部供血不足、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及腦血管痙攣等與眩暈發生間具有密切聯系[7-8]。現代醫學治療急性眩暈主要以鈣離子拮抗劑、營養神經藥及血管擴張類藥物等為主,其中鹽酸倍他司汀屬于組胺H3受體拮抗劑,同時也是血管擴張藥,可對前庭神經元組胺代謝進行調節,促使耳內毛細血管舒張,改善腦部血液循環,緩解眩暈癥狀[9-10]。倍他司汀與組胺化學結構相似,會對機體組胺代謝造成影響,增加腦內血流量,但該藥物作用時間短,藥效不夠持久,停藥后極易復發。
從中醫角度出發,急性眩暈多為實證,歸屬于中醫學中的“眩暈”范疇,并認為該病發生與淤血內阻、飲食不節等有關,臨床治療當以活血化瘀、通絡為主[11]。天麻素注射液屬于單體制劑,是從天麻根塊中提取的有機化合物,具有祛風通絡、平肝潛陽及息風止痙等作用,是臨床治療頭痛等疾病的常用藥物[12-1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DH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VA、BA的Vs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DHI評分較對照組低,VA、BA的Vs均較對照組高;兩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相近。楊英妮[14]等人研究中指出,針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癥患者,采用天麻素注射液與鹽酸倍他司汀注射液聯合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與本次研究結果較為相似。由此表明,天麻素注射液與鹽酸倍他司汀聯合治療急性眩暈效果優于鹽酸倍他司汀單藥治療,有利于緩解患者眩暈嚴重程度,改善VA、BA的Vs,增加顱內血流速度,且不良反應并未增加。經現代藥理證實,天麻素注射液可擴張血管,增加心腦血管血流量,并可提高神經元抗氧化能力,可對腦組織進行保護[15-16]。天麻素注射液靜脈滴注給藥后可穿透人體血-腦屏障,藥效發揮快速且作用持久,可對神經沖動傳導進行抑制,達到抗眩暈效果,并可在保護腦組織的同時,改善血液循環及心腦血管血流量[17-18]。天麻素注射液與鹽酸倍他司汀聯合使用可發揮協同增效作用,有利于舒張腦-耳內血管,增加椎-基底動脈供血量,進而緩解眩暈癥狀,且天麻素注射液屬于中成藥,藥效對人體作用溫和,將其與鹽酸倍他司汀聯合使用安全性高[19]。但本次研究中僅納入88例急性眩暈患者,可能無法準確評估天麻素注射液與鹽酸倍他司汀聯合治療急性眩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未來還需擴大樣本量進行研究,以更為詳細全面地評估療效。
綜上所述,急性眩暈采用天麻素注射液與鹽酸倍他司汀聯合治療有利于提高VA、BA的Vs,增加椎-基底動脈供血量,緩解眩暈癥狀,臨床應用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