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冰,勾千冬,李成軍,劉忠誠,韓 嘯,鄭 瑩
(吉林省遼源市農業科學院,吉林?遼源?136200)
大豆種植區域分布遼闊,品種類型多樣,生態條件及耕作制度復雜。據海關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進口大豆占全國總需求的85.5%,是糧食作物中進口依賴度最高的作物,也是可能影響我國糧食安全和重要農作物供給的作物。我國大豆種植面積大且種植面積廣,是我國最大的糧食作物之一,在2021年全國大豆種植面積為840萬公頃,產量1640萬噸。大豆可加工為豬、牛、羊飼料,是我國飲食中重要的蛋白質和油脂來源。如今種植面積和產量雖都有所提高,但供需缺口仍是巨大的,這也成為困擾國家糧食安全的卡脖子難題,大豆的高產穩產與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玉米與大豆的爭地問題也是我國農業生產中一直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導致高產出不具可持續性,而大豆與玉米復合種植可以實現土地資源集約化利用,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從傳統的套間作模式中創新出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技術,農民通過調整玉米的行距和株數,可以將玉米和大豆種植在同一塊土地上,這樣在提高產量方面玉米和大豆復合種植優勢明顯。從產量上看,間作系統中玉米產量高于單作,合理間作比單作能獲得更高的產量和效益。玉米與大豆間作系統中,玉米與大豆具有株型差異和生理生態差異,玉米的資源競爭能力明顯強于大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可以更好的平衡達成最優解。不同復合種植模式產量和農藝性狀也有所區別。成春楓等認為2+4、4+4模式下大豆玉米的農藝性狀以及產量表現優于4+6、4+12模式。其中4+4模式下玉米的穗部性狀和大豆的產量構成因素優于其他模式,4+4模式下玉米有最高的穗長、穗行數、行粒數、百粒重,大豆有最高的單株莢數、單株粒數、每莢粒數、單株粒重。研究表明不同株行距復合種植對地上生物量有一定影響,并且不同的玉米和大豆品種,地域差異也均是影響因素,在廣西大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區每公頃玉米產量能達10500公斤,每公頃大豆產量為500~1125公斤,按照市場價位,大豆每畝增收500元以上。在內蒙古種植試驗中發現玉米吉育411組合按照種植密度7.5萬~19.5萬株/公頃產量最優。
研究表明,玉米大豆間作相對于單作玉米增加了土壤磷有效性,促進了土壤磷活化。玉米大豆間作處理均改變了玉米根際細菌和真菌群落的組成和數量,玉米大豆間作與玉米單作相比能顯著提高玉米根際微生物多樣性指數。與此同時玉米大豆間作能增加玉米根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豐度且降低潛在致病菌有害微生物豐度。玉米大豆間作在玉米出苗、拔節、抽穗和成熟期均提高。目前較多關于土壤養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玉米和大豆間作模式上,玉米大豆的復合種植技術的優勢主要是可以充分利用田間的邊行,同時實現大豆與玉米一季雙收。通過間作模式的研究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大豆與玉米在生長階段可實現養分互補,并且能提高根瘤固氮量、氮肥利用率從而降低氮肥用量,田間病蟲害發生率也會降低,農藥用量也會減少。而收獲后秸稈也可用于飼喂牲畜或是用于還田,從而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玉米大豆復合種植技術可以調整農業結構,實現光能資源的高效利用,其優點是產量高,可持續,機械化,風險低。通過合理間作可以降低種植單一作物所面臨的生產風險,但在田間管理中,玉米和大豆兩種作物不能使用同樣的除草劑,這會使得田間管理的成本有所增加,同時作業效率降低,機械化作業難度大等問題也有待解決,在種植的過程中,農戶對于復合種植認識也有待加強,玉米品種選擇也應該宣傳到位,復合種植在多地仍然處于探索階段,需要今后在不同區域加快種植推廣,有針對性地開展不同區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