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慧鋒,王海榮,孟凡麗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營口?115009)
白蠟蚧,屬同翅目蠟蚧科昆蟲,別名白蠟蟲。白蠟蚧在我國分布較廣,寄主種類多,如水蠟樹、白蠟樹、女貞等多種植物。近些年作為園林綠化應用的水蠟和女貞種植范圍擴大,白蠟蚧成為影響這些綠化樹種正常生長的重要害蟲之一。
白蠟蚧發生初期由于蟲體小,顏色和樹體顏色相近,極容易被忽視。明顯發現時,其為害已經非常嚴重。雌成蟲受精之前蚌殼狀,橫脊和縱脊明顯,蟲體背部和介殼相接,腹部分節明顯。受精后蠟質介殼逐漸擴大成半球形,表面有蠟粉覆蓋。卵孵化前介殼背部有露水狀糖珠,蠟殼變軟。
雄成蟲觸角絲狀,前翅膜質,后翅特化為平衡棒,腹末具性刺,尾部有2根白色長蠟絲,雄成蟲體較小,生活時間短。卵呈長卵圓形,雌卵為紅褐色,雄卵為淺黃色。若蟲長卵圓形,初期爬行在嫩葉上取食危害,蟲口密集時葉上有油浸狀物并粘手。雄蟲生長發育過程中經歷蛹期,具足,具翅芽,雄若蟲蛹前期開始分泌蠟絲,逐漸形成蠟質絮狀物纏繞枝條,影響植株正常生長。
水蠟樹和女貞在遼南地區作為綠化樹種,種植面積大,受白蠟蚧為害嚴重。白蠟蚧多發生在4~5年以上的水蠟苗木上,綠化栽植的苗木一般都采用3年生以上的苗木,所以栽植后當年或第2年就發生白蠟蚧。冬季在多年生的枝條上能找到大小不等的雌性蚧殼,還有雌性死亡后的空殼及雄蟲的蠟質分泌物。
白蠟蚧的發生除了與寄主植物有關外,生長發育與當年的氣候條件關系密切,本次調查地點在營口地區熊岳鎮鐵東區,每周固定時間進行,對雌性介殼的生長發育做了詳細調查和記錄。連續觀察2年,調查植物為水蠟樹。
本次調查以白蠟蚧雌性介殼橫脊、縱脊、殼高等數據作為生長發育的依據,結果發現白蠟蚧發育與氣候關系密切,陽光充足處、介殼分布相對分散處,蟲體生長發育速度快,介殼比較大。此次調查蟲體均為頭一年已經受精并越冬的雌性蟲體,每次調查數據20~60個,分別從縱、橫、高和弧度4個方面測量大小,最后取平均值,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白蠟蚧受精雌性介殼生長發育情況與氣候情況統計
從統計表中可以看出,3月30日開始日平均溫度達到10℃以上,介殼縱長平均值、橫長平均值、高度平均值由3毫米左右,逐漸生長到11毫米多。
3月30日~4月14日共15天的時間,溫度提高3℃,介殼縱長發育從3.23~8.51毫米,日平均生長0.352毫米,橫長從2.80~6.90毫米,日平均生長0.273毫米,介殼高度從2.84~6.87毫米,日平均生長0.269毫米。
4月21日~5月5日,日平均溫度達到16℃,15天的時間,介殼縱長發育從9.23~11.26毫米,日平均生長0.135毫米,始,即使溫度不斷上升,但是白蠟蚧雌性介殼的生長速度趨于平緩,說明此時介殼內的卵基本發育成熟。
2021年4 月開始,雌介殼開始變軟,開始進入快速發育階段。6月6日,若蟲開始孵化,隨著若蟲孵化,雌性介殼不再長大。綜合以上數據表明,白蠟蚧發育與氣候關系密切,11-16攝氏度為最適宜發育的溫度條件。陽光充足處、介殼分布相對分散處,蟲體生長發育速度快,介殼比較大。調查發現濕度對白蠟蚧雌介殼生長發育影響不明顯,但是雨水對若蟲影響大,6月份若蟲孵化期,正遇到今年多雨的氣候條件,若蟲受雨水沖刷,蟲口數量減小較多。
白蠟蚧在綠化樹種栽培過程中,經常發生,管理不善的情況下,極容易導致樹勢衰弱、死亡,因此白蠟蚧的科學防治是目前北方園林養護中的重要工作,橫長從8.05~10.26毫米,日平均生長0.147毫米,介殼高度從7.94~10.49毫米,日平均生長0.17毫米。
從圖1可以看出,白蠟蚧雌性介殼的生長發育基本有2個快速期,分別是3月30日~4月14日和4月21日~5月5日,其中3月30日~4月14日是雌介殼尺寸變化最大的階段,說明此時雌體內受精卵的生長發育最快。
圖1 白蠟蚧受精雌性介殼生長發育情況
從圖2可以看出,白蠟蚧雌性介殼的生長過程中,介殼的縱向,橫向和高度各部位都在平衡生長,后期介殼接近球形。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從5月份開防治白蠟蚧有以下方法可作參考。
圖2 白蠟蚧受精雌性介殼各部位生長發育情況
引進苗木時,及時處理或退回帶蟲苗木,防止有蟲苗進入當地或林區。
白蠟蚧發生初期容易被忽視,一旦發現蟲口密度會很大。對于蟲口密度不大的枝條,或者蟲口密度大的有蟲枝,可用硬毛刷刷除蟲體,之后再進行噴水或藥劑噴霧和涂抹。對于已經死亡的蟲枝,可結合冬春修剪整形,徹底剪除蟲枝,再將枝條燒毀。刮除蟲體的方法雖然對人力和時間要求高,但是連續幾年的防治實踐發現,效果比較明顯,可作為化學藥劑防治的有效補充。
白蠟蚧的生活期內,大多數時間都在蠟質的介殼內,藥劑很難穿過介殼,作用到蟲體。因此藥劑防治白蠟蚧要抓住防治的兩個最佳時期。
一是雌成蟲膨大期(約5月份)此時母殼逐漸變軟,臀裂口增大,藥劑容易滲入母殼和裂口。
二是初孵若蟲期(約6月份),白蠟蚧初孵若蟲沒有厚的蠟質分泌物,也沒有形成蠟質介殼,多數分布在葉片和枝條上,蟲體裸露,對于不良環境的抵抗力差,對藥劑的抗性也不強,是用化學藥劑防治的好時期。有實驗證明25%噻嗪酮1000倍液,10%吡蟲啉600倍液,40%辛硫磷800倍液,防治效果明顯,7天和15天的若蟲死亡率在85%和92.1%,而且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混配后,防治效果會更好。達到用40%速撲殺乳油1000倍液,噴灑越冬雌成蟲和初孵若蟲,效果可達98%以上;5%吡蟲啉乳油1000倍噴霧雌成蟲,效果為60%,但噴灑初孵若蟲,防效可達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