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毅
(南京市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江蘇 南京 210008)
近年來,受新冠疫情、國際局勢變化等的影響,世界經濟的不穩定性日益加劇,倒逼各國加速經濟轉型的步伐,在科技創新中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科技生產力在國家競爭力、軟實力及綜合國力中的占比不斷增大。我國目前已邁入經濟新常態及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創新驅動力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強,也對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管理的正向效應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習近平總書記科學系統地闡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理論體系,擘畫了人類“科技—命運共同體”的藍圖,針對當前創新管理體制與模式難以適應國家在科技創新方面需求的現狀,提出了國家實施創新發展戰略系統工程最核心的內容就是要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最關鍵的就是要加快體制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1-2]。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因此,探索適應我國國情的科技創新管理模式成為重中之重,如何通過該領域的研究與探索,激勵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成為社會各界的研究熱點。
科技創新本身就是一種范式,盡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由市場主導的自由過程,而科技創新能力的發展也不受規則和具體計劃的約束,但大量研究表明,由市場和企業等創新主體主導的科技創新往往存在盲目性,缺乏完善的流程與規劃,造成資源的浪費及創新能力的損耗。基于此,探索與研究科技創新管理模式存在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分析了科技創新管理模式的內涵和類型,并對科技創新管理模式的國內外研究進展進行了文獻梳理,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國內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應的研究建議與未來的研究方向,以期為優化各主體的科技創新管理模式、推動相關領域的研究與探索提供理論基礎。
科技創新是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有效匯聚,是通過打破創新主體之間的壁壘,充分釋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活動要素并實現深度合作的過程,也是一個復雜的演化過程。科技創新管理則是組織資源,用以創造知識和產品的過程,它使創新主體更有效地利用知識和現有資源進行學習和創新,是為創新主體創造價值的關鍵。從對技術創新進行管理的理論體系形成至今,相應的技術管理方法與模式不斷增加、科技創新管理模式的內涵也隨之不斷豐富。傳統的科技創新管理模式關注科技創新本身的技術性、強調科技創新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以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和指導為支撐,將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作為科技創新管理的主體。隨著創新技術發展進入瓶頸期,正向效應處于邊際遞減狀態,負外部性增強、對資源配置的需求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管理模式逐漸發展為強調科技創新的合作性,納入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業、平臺等多元化主體,政府服務為支撐、市場發揮決定性和導向性作用的系統性觀念[3]。此外,對科技創新進行管理的范式需與特定的經濟水平、文化背景、政治背景、社會條件、生態環境、戰略方針、科技水平等相適應,并隨之動態調整和演進[4]。
隨著科技創新管理模式內涵的完善與發展,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認同科技管理過程對創新具有正向影響,良好的科技創新管理模式可以鼓勵創新,幫助創新所需的知識和技術在各創新單位、組織和主體中傳遞,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優化資源的配置、改進產品和服務的質量、降低成本,實現科技創新的可持續發展[5]。規劃和實施科技創新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創新主體更好地進行創新決策,形成競爭優勢。這決定了停滯固化的科技創新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需要在新的理論視角和管理理念下進行研究和探索。因此,實踐過程中的科技創新管理模式逐漸變得多元化,相應的理論類型也不斷發展完善。結合時代特點,專家學者們逐漸引入生態系統觀念、大數據技術背景等,構建了中小企業模式、生態體系模式、大數據技術模式、多維矩陣模式等模式類型。科技創新管理主要模式類型見表1。

表1 科技創新管理主要模式類型
國內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維度和視角對科技創新管理及其模式進行了系統的探索,理論成果發展至今已較為豐碩。童星和馬圣平(2002)[6]梳理歸納了國內外著名科技型企業的技術創新管理模式,認為啞鈴形或鐵錘形技術創新管理模式適合中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劉穎和王柯敏(2009)[11]比較分析了美國、日本及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管理模式,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提出高新技術產業選擇技術創新管理模式的對策和建議。郭英等(2011)[12]分析了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在科技創新管理模式層面的理念、目標及有效探索實踐。楊春雷(2013)[13]提出了科技創新管理的五大要素,建立BP神經網絡模型評價5個方面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并據此提出了科技創新管理模式的選擇途徑。杜蓮珍(2014)[14]從加強科研經費管理的視角入手,借助信息化建設提出高校創新管理模式。靳楠(2015)[15]分析了科技創新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平臺和政策的角度研究了科技創新管理模式的載體。譚河清等(2015)[8]以孤東采油廠實施的“點、面、體”科技創新管理模式為案例,提出“把控項目管理節點、分層管理技術攻關、立體推廣技術成果”的模式提升科技效率。吳宜燦和FDS團隊(2017)[9]以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所為藍本,介紹并分析了基于團隊協同的三維矩陣創新管理模式,并通過其實施的實際成效驗證了該模式在整合資源、實現戰略目標方面的優越性。夏夢蝶等(2017)[16]借鑒了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的創新管理模式,在此基礎上對中核集團核創新提出了相應的建議。陳勁等(2019)[4]提出了意義導向的科技創新管理模式,通過目標—需求—系統三維一體的邏輯對該模式進行了框架分析,并進一步通過3個設計案例,論述了該模式的設計思路與落地方法。王婧倩等(2020)[17]分析了傳統的“相馬模式”科技創新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現代“賽馬模式”的優勢,并據此提出轉變科技創新管理模式的對策建議。陳超鴻(2021)[3]在科技管理中引入創新生態觀,提出構建科技項目生態體系、加強開發與合作、主體平臺多元化、政府支持與市場導向結合等策略,對科技管理的模式進行優化和發展。馮斌等(2021)[10]以勝利油田的“基層—專班—專家”三位一體科技創新管理模式為案例,論述了該模式的成效和優勢,并提出優化建議。楊樂和牛雪瑩(2022)[18]以上海臨港新片區為研究對象,針對企業科技創新管理存在的局限,結合大數據技術與BP神經網絡方法,構建了具有高速信息流通、豐富人才儲備、管理智能化特征的科技創新管理新模式。
國外相關研究起步較早,圍繞不同行業、不同背景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DANIEL等(2011)[19]對房地產行業的技術創新管理模式(MGIT)進行了研究,通過“創意的確定—項目的開發”雙流程優化技術創新的管理,并通過墨西哥市場開發住宅建筑作為案例,驗證該模式的有效性。XU和XIAN(2013)[20]根據西部資源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管理具有的復雜性、多樣性和協調性的特點,將創新能力分為自然資源獲取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整合能力,并將三者結合起來,提出了3種類型的科技創新管理模式:基礎技術創新管理模式、能力結合技術創新管理模式、戰略規劃技術創新管理模式,并探索了這3種模式的優化路徑。CHEN(2014)[7]在公共治理理論視角下,運用多層次和多中心治理理論、整體和分散治理模式,在分析當前我國科技創新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的基礎上,探索和構建科技創新管理模式的框架和運行機制,為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社會氛圍,促進中國科技創新管理模式的發展奠定基礎。ROMERO HIDALGO等(2021)[5]系統梳理了近年來發布的創新管理模式,并對其經驗成果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創新管理有利于促進組織的創新;此外,通過案例研究和李克特量表評估的方法,使知識和技術創新的管理模式適用于大學領域,以期更好地利用資源提高技術產出效率。TERáN-BUSTAMANTE等(2022)[21]建立了影響技術創新管理創造價值的關鍵因素轉化為競爭優勢的模型,通過貝葉斯網絡和機器學習技術分析龍舌蘭酒行業的科技創新管理,研究結果表明,知識管理、銷售和市場營銷、組織和技術架構、國內和國際市場等是創新和技術管理的最相關因素,而不是研究和開發,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創新和技術管理新模式,可以使低技術行業公司優化管理決策,在創新中形成競爭優勢。
當前,已有眾多學者對科技創新管理模式和體制的相關領域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但現有的理論研究探索的模式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以企業或科研院所為主要創新主體,企業和科研事業單位按照政府主導方向進行合作和成果轉化,主體單一、合作性較差,這便導致各主體之間沒有形成良性的互動,企業及科研單位照單辦事,喪失了自身作為創新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無法體現自身的技術優勢與創新思維。
(2)模式構建的運行體制不靈活且缺乏自主性,嚴重阻礙了創新能力的發展,在模式構建的過程中,過度強調政府的指導作用,政府與企業以及其他研究機構沒有形成高效的互動和有效的合作機制[7],這種不科學的合作機制,導致了其他合作主體的積極性無法得到保證,真正順應市場、順應現實的科技創新需求無法得到及時滿足。
(3)這一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多是側重于理論研究,如重點關注管理制度、創新體系、科技能力等相關領域,缺乏結合科技發展現狀的、具有實際意義的研究,導致有關理論研究存在與實際脫軌、難以落地等問題。
(1)在模式構建研究領域,擴充研究的主體,將高校、企業、科研院所、政府及行業協會等平臺納入同一機制,建立多主體協同合作的創新模式,同時,形成“產、學、研”合作機制,將相關的院校、企業等主體結合起來。這種合作模式的創新,將進一步有利于企業拓寬研究渠道,更加充分利用科研院所、政府等配套的相關研究資源,而研究機構也可以在這個模式中,根據各方的需求進行自身研究方向的創新,使得研究內容更接地氣,研究成果能落地。這就需要各方之間保持穩定的交流溝通渠道,進行聯合研究,形成利益共同體,將人才優勢用到“刀刃”上。
(2)在運行機制研究領域,針對各行業已有模式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升模式運行的靈活性和自主性,將動態調整和適應性原則納入模式構建和運行的全過程。動態調整意味各行業要重分研究自身的行業特色,理清現實存在的問題,針對模式上可能存在的問題能及時進行調整,這種調整具有時效性。適應性原則意味著要從各行業的實際出發,針對各行業創新管理模式的特點進行有本行業特色的調整,這點在實踐中尤為重要,因為很難會有一種普適性的創新管理模式,但是在日常科技創新管理實踐中,存在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之間生搬硬套的現象,因此管理模式的研究要進一步體現適應性原則,充分考慮各行各業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3)擴充探索和研究的理論方法及實證方法。面對科技創新模式的多樣性特點,結合時代發展的趨勢,將不斷變化發展的經濟學、管理學理論融入模式的探索發展過程中,充分借鑒各研究領域的新思想、新理論,將其與本學科的研究內容結合起來。同時,采用適當的實證方法驗證模式運行的可行性、有效性及效率產出,比如李克特量表、計量模型、指標體系評估等,幫助理論模型更好地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