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劉婷

利用噴灌技術種植飼草圖/ 包偉
對比利時企業家德康爾·丹尼·卡米爾而言,新疆不僅是發展事業的寶地,更是他的第二故鄉。
“我來新疆發展來對了,我認為整個世界沒有第二個地方能給我這樣的機會。”比利時企業家德康爾·丹尼·卡米爾說。對他而言,新疆不僅是發展事業的寶地,更是他的第二故鄉。
卡米爾從小在比利時海邊長大,年少時,他從未想過自己會和中國結緣。一切都始于1986年。那年,他大學畢業,獲得了農業工程專業學士學位。當時,他的夢想是能夠在發展中國家找到一份工作。畢業那天,校長把他叫到辦公室,告訴他深圳一家飼料添加劑公司正在招聘。他申請并得到了這份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培訓,他于1988年1月來到了中國。
當時,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一到深圳,這位年輕的比利時人就注意到,這座城市到處都在破土興建。他還記得,那時的辦公室還沒裝電話,深圳還沒有機場和高速公路,從深圳去廣州狹窄的路上總是很擁擠。
接下來的幾年里,一切都變化得非常快:辦公室安裝了國際直撥電話,接入了互聯網,從深圳到廣州開通了高速公路,深圳機場也建成投入使用……“曾經的小漁村已成為今天的世界工廠。我從未經歷過如此迅速的發展。”卡米爾回憶道。
后來,他先后到廣州、泉州、天津等城市工作。這些經歷使他對中國,尤其是中國的發展有了更深的了解。他還遇到了福建籍的妻子,組成了美滿的家庭并擁有一雙兒女。
2000年,卡米爾入職芬蘭凱米拉在廣東湛江的分公司。當時,凱米拉是生產適用于干旱地區水溶肥的領軍企業。在中國,凱米拉的市場主要是新疆,那里已廣泛應用滴灌技術。2001年起,卡米爾負責新疆地區的業務。

牛場員工拉運飼草儲備至冬天食用圖/ 包偉
2005年,凱米拉突然宣布放棄化肥行業,卡米爾面臨失業。經過慎重考慮,深耕多年飼料化肥行業的卡米爾做出決定:去新疆創業,生產水溶性化肥。“比利時甚至歐洲的土地面積非常有限,發展機會少,但中國農業卻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此外,新疆廣泛使用滴灌技術,水溶性化肥的市場需求巨大。”他說。
2005年,卡米爾在新疆北部走訪了很多農民,和他們交流水溶肥的功效,他發現,水溶肥的優勢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可。次年,卡米爾在新疆北部的沙灣縣開辦公司,主營水溶性肥料生產。
公司聘用了一批農學畢業生,在鹽堿地改良、植物營養、節水灌溉等方面對他們進行培訓。客戶很快認識到酸性水溶肥的優勢,公司在新疆北部獲得了成功。然而,公司在新疆南部的發展卻不盡人意。
“2011年,我開始將公司的業務拓展到新疆南部。然而,新疆南部一直以來都實行大水漫灌,當地的許多農民還沒使用滴灌技術。此外,新疆南部和北部的土壤類型不同,適合北疆土地的肥料并不適合南疆的土地。”卡米爾說。
經過長期深入的研究和一次次實驗,卡米爾公司的研發團隊終于找到了最適合新疆南部土壤的化肥配方,滿足了當地消費者的需求。此外,卡米爾還非常重視面向農民朋友的服務。公司推出了一款軟件,可以快速分析農作物的葉柄,給出更高效精準的施肥方案,既節約了成本,又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在卡米爾的努力下,公司從一個生產基地發展到在新疆擁有四個生產基地。目前,公司化肥產品在整個新疆的年銷量達到2萬噸,覆蓋100多萬畝農田。
2017年,公司多了一項新的業務——養牛。卡米爾將比利時藍牛引入中國,和新疆當地的奶牛肉牛進行雜交,產生的后代能夠大大提高出肉率。
“比利時藍牛是我們國家的珍寶。同所有新事物一樣,人們需要時間去接受和認可它。比利時藍牛與新疆本地牛雜交能夠帶來的經濟效益是顯而易見的,我相信比利時藍牛肯定會在中國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他表示。
平時,卡米爾喜歡和農民朋友聊天,在鄉下和農民在一起讓他感到“很舒服”。

卡米爾(右)與肥帝溉廠員工進行實驗分析圖/ 包偉

卡米爾(右一)與員工研究作物和土壤圖/ 陳哲
自2005年來到新疆,卡米爾夫婦已在這里生活工作了17年,他們的兒女也在新疆讀完了小學和中學。過去17年來,卡米爾每天都能看到新疆的發展變化。“我的工作讓我有機會能夠深入到最偏遠的村莊,在那里,我目睹了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同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卡米爾說。
從事化肥行業多年,卡米爾經常和當地的棉農打交道。他表示,新疆農業現代化讓他印象深刻,他不理解西方媒體關于新疆“強迫勞動”的虛假報道。因為,很多年前,新疆棉花種植和采摘就已實現了機械化。
“2005年,我初到新疆時,就看到棉田里有約翰迪爾和凱斯的采棉機,那時,手工采摘棉花仍很普遍。”卡米爾說,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增加,機械采棉變得越來越有優勢。到2012年,他新疆北部的大部分客戶都實現了機械采收。到2017年,只有那些面積狹小、受電線桿或狹窄土路限制無法開進采棉機的棉田繼續依靠手工采摘。與整個棉田面積相比,這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區域。“把新疆采棉說成是‘強迫勞動’的手工采摘,這根本不是我年復一年目睹的情況。”他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