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問題始終是社會各界所關心的重大問題。由于初期中國經濟水平較低,農業水利設施建設缺少經驗,工程建設標準相對較低,整體而言,農田水利工程質量不高。但隨著中國經濟建設飛速發展,對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在中國歷史發展問題與現代國情的歷史背景下,需要加大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規模,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活物質需要,保證國家農業經濟穩定健康發展。
社會穩定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通過實際的調查與研究,現階段中國鄉鎮農業人口占據了中國總人口的50%以上,所以唯有完善農業產業建設,并進行農田水利的合理建設,才能提高中國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同時經濟繁榮發展還能促使人口進一步增長,從而保證中國社會經濟的穩定。
中國目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農業生產離不開淡水資源,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節約淡水資源,是保證中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前提。特別是中國農業人口占比較大,水利工程建設能夠保證農業生產順利進行,解決人們口糧問題。所以,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奠定了中國農業持續發展基礎,從而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開展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主要是為農田生產提供服務,一旦前期規劃設計工作考慮不全,必然會導致后期工程灌溉無法滿足農田生產需求,尤其是對于高標準農田來說,其不僅要求水利工程具備灌溉功能,還需要其應用先進技術,提高工程性能和質量。當前期中國大多數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標準較低,存在規劃不合理的地方,設計變更沒有依據等,導致后續建設埋下諸多質量隱患。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對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較大。但是實際上工程在建設投運階段所面臨的問題較多,其中主要是項目管理漏洞較多,限制了工程正常功能發揮作用。此外,由于目前中小型農田水利具有惠民工程特征,整體以承包私企建筑主體進行施工的工程管理模式呈現,在管理過程中承包人往往僅注重施工問題,對后續各項工程建設投運期間的維修管護并不承擔,從而導致在整體工程項目后續運營時,導致管理缺少可借鑒的標準規范,整體工程管理機構工作逐漸流于表面,從而導致了整體中小型農田水利施工的運營效果較差。
農田水利工程屬于公益性基礎設施項目,在開展工程建設工作時主要依托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專項資金,受資金額度有限的影響,易出現因材料質量不過關或盲目追求施工進度而導致工程建設質量無法保證的情況。
目前中國大部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施建、運行、管理等工作,作業過程形式化現象較為明顯,整個工程管理權責很難清楚的劃分至個人。如在進行相應小型水利工程各分項環節建設時,工作人員基本各自施工,實踐管理期間實時溝通交流不通暢,一旦岀現工程問題,各部門、各人員之間相互推諉。另外,水利工程使用期間,使用者產權劃分籠統,導致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維護保養不達標;直接對整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運行效果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節水技術落實效果不達標也是鄉村振興戰略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主要問題,作為當前備受推廣的節水技術,其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中的應用是“科技興農”的直觀體現,利用高新技術達到節水目的也是今后中國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然而,節水技術推廣使用對農業生產人員的要求極高,需要復合型的人才才能發揮其作用,同時在實踐時必須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的特點,也進一步增加了其推廣難度。從當前中國西北地區情況來看,其大力推廣應用新興節水技術難度較大,且整體應用效果具有局限性;部分偏遠地區農民自身經驗與文化程度較低,主觀認為農田應用節水技術會造成整個農田灌溉力度不足等,使整個節水技術落實效果很難達到預期,降低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運維管理實效性。
在開展農田水利工程之前,必須要安排專門技術人員對工程項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地下水資源深度、耕地質量現狀等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并根據中國高標準農田的灌溉要求,對農田水利工程進行了統籌規劃和合理設計,以提高工程效率,從而使得新建設的農田水利工程能夠更良好地適應農業生產的灌溉要求。制定了農田水利工程設計方案,充分考慮實際灌溉需求和未來發展,重點考慮沉砂池、引水渠、節水灌溉設施等工程的規劃與設計。另外,對已經存在的不合理設計方案,要進行合理優化與變更設計,確保后續工程能夠發揮最佳的灌溉效果。
通過對新農村振興發展戰略背景下中小農田水利建設所面臨的問題剖析,對其實施管理策略時,應先從創新理念、建立健全的管理運營機制入手。以實現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自身功能為前提,采用創新管理手段,基于新管理理念進行開展管理工作。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運營機制如下圖1所示。

圖1 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運營機制
由圖1中所示,新的管理機制確定了“誰投入-誰收益-誰擁有”的管理原則,在明確了相應區域內中小型田間水利基礎設施的全部產權情況后,再根據與管護責任主體相對應的管理理念,實施管護。關于部門集體所有工程項目,則通過聯戶分管、股份合作、建管共同、競標承包等多種形式,對其使用權、擁有權、監督管理、經營權等作出了合理界定,并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建立規范、系統化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運營管理機制。
實施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需用到的物資、機械設備、人員等均需要足夠的財力保障,在建設中如果存在經費不足的現象,會造成工程建設物資標準難以得到保障,甚至出現盲目推進施工進度的問題,給農田水利建設工程帶來不良影響。不僅如此,資金不足還會制約水利工程功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并縮減工程使用壽命。所以,政府要適當加強對農田水利工程投入力度,除按照國家的有關政策規定對農田水利工程專項資金進行投資之外,要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激勵政策,以吸納更多社會投資參入進來,進一步擴大對農田水利工程投資的渠道,妥善解決工程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并帶動當地民眾廣泛投入農田水利建設中,形成財政投入為主、農戶集資建設為輔的局面,切實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為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奠定良好基礎。
對工程實施全面管理,需要先將管理職責落實到各地方鄉村,并以村為單元,規定其對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定期日常管理與維護的服務內容,而具體實施方案要根據當地情況而定,由相應的地方部門專業技術人員與農民群眾共同討論制定。通過此項措施,使得所有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責任與權利都能具體化,并分配到各個“用戶”群眾身上,從而使得相應的農田水利工程投運管維責任得到了充分體現。另外,還要根據目前多數鄉村水利設施(僅限于個體蓄水池)產權證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進行細化,從而使農村區域的堰渠、管線等的使用權逐步細化至個人,有效提升了整個農村振興規劃布署和實施的流暢性,以此實現提高農村地區經濟效益的目的。
從西北地區農村農戶節水灌溉觀念培育的新視角入手,使其了解科學技術力量才是農田水利工程治理的關鍵,是保證水利工程發揮高效益的前提。因此,政府部門要積極組織農戶參加在有關戰略政策和節水灌溉理論的培訓等活動,讓農戶全面認識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給農業生產所提供的效益,以此促使其逐漸認可節水灌溉理念。針對地方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節水灌溉等關鍵技術管理措施,應當在確保其有效提高地方農作物產出效率的基礎上,進一步凸顯其多樣化治理功能。節水灌溉實質上是對農村自然資源的最佳開發與利用,在減少農村自然資源耗費量的同時提高農民收入,而與此相關的科技設施和標準化的作業過程,可以有效相關區域整體生態環境。所以在工程實施階段,應當對節水灌溉新技術實施針對性的扶持政策,根據實際情況完善相應工程的配套設備,并適當采用了噴灌、滴灌等新技術,減少西北甘肅地區水資源的浪費,讓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技術應用實踐”得以有效發揮,從而最大程度實現水利工程的價值。
從中國農業步入21世紀開始,國家對農業生產力建設工作的重視力度也在逐步增強,從一個視角上來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既是促進社會主義農村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推動社會主義新時期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石,因此在工程建設中,就必須樹立科學合理的農業規劃理論,創新農田水利工程的核心要義,為推進社會主義農村現代化發展振興服務工程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