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唐藝
2022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國和東盟的往來合作保持良好增長勢頭,展現出強勁韌性和巨大潛力。盤點2022年中國—東盟投資領域合作,不難看出其生發出源源動力,有力助推了中國—東盟提振區域經濟、整合優化產業鏈供應鏈。
如今,2023已至,隨著全球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進一步優化,中國和東盟國家在投資領域的增量正在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可期的更優惠的政策措施和龐大市場空間的躍升潛力,為中國—東盟投資新藍海持續放量夯實了基礎。

01 / 2022年12月3日,中老鐵路開通滿一周年,為老撾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圖源:大眾日報)
2022年,中國與東盟合作一路前行。在百年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疊加,世界經濟復蘇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中國與東盟貿易投資增長卻逆勢向好。
2022年1月1日,迎來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正式生效實施。這對優化中國和東盟國家間的營商環境、暢通伙計貿易和吸引內外部投資具有積極作用,雙方開放聯動發展邁上新臺階。
為抓住RCEP 紅利,中國和東盟許多國家陸續推出的有利跨境投資的聲明、政策,給區域內產業鏈的構建和發展帶來利好,持續為中國—東盟的投資合作注入澎湃動能。
由中國貿促會研究院、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秘書處、廣西貿促會聯合發布的《東盟營商環境報告(2022)》調查顯示,80.24%的中企表示RCEP 實施后東盟投資環境有明顯改善。截至2022年7月底,中國與東盟累計雙向投資額超過3400 億美元,已成為相互投資最活躍的合作伙伴。
在中國和東盟國家雙方共同努力下,一大批合作項目也在持續落地見效。其中,園區合作是一大亮點,中國企業在泰國、印尼、越南等國合作設立的經貿合作區為促進當地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中新蘇州工業園、中馬和中印尼“兩國雙園”等一大批重大項目的順利實施,也成為雙方投資合作標桿。
在強勁發展勢頭下,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資合作也不斷取得新突破:金港高速公路通車,助力柬埔寨邁入“高速時代”;中老鐵路建成通車,助力老撾實現“陸聯國”夢想;由中國承建的印尼雅萬高鐵進入試運營階段,是東盟國家的首個高鐵……隨著中國和東盟互聯互通水平進一步提升,中國和東盟國家投資合作項目取得標志性成果,持續不斷為雙方進一步深入合作發展按下“加速鍵”。
放眼全球,在眾多的可供中國直接投資的區位之中,東盟是不容被忽略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金融服務業;泰國、菲律賓、印尼的機械電子業;越南、緬甸、柬埔寨的紡織業等在亞洲迅速擴張......各具優勢的產業,促成了中國和東盟的互補結構,讓中國和東盟的投資合作在逐步深化的過程中不斷相互成就。
以最為典型的紡織服裝產業為例,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沉淀,中國的紡織服裝業如今已具備規模化優勢、智能化科技化的基礎。在東南亞投資發展紡織制造業,一方面,可以成為許多東盟國家如越南、泰國、印尼等低勞動力成本制造國供應鏈支撐,另一方面,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和原料成本可以為企業騰出更大的利潤空間。同時,依靠研發附加值,中國可獲得產業鏈上的高價值分配,達成共贏。
目前,中國正致力于由世界制造業大國向世界制造業強國轉變,產業結構正從勞動力密集型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轉變,從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看,中國與東盟相關成員國之間的經濟互補性大于競爭性,投資的發展潛力很大。
2022年的最后一個工作日,中國廚電企業萬和電氣發布公告稱,計劃在泰國投資新建生產基地,投資金額不超過2.53 億元人民幣,包括但不限于購買土地、購建固定資產等相關事項。泰國作為新興市場經濟體,具備土地、人力、稅收等方面的成本優勢,近年來亦承接了較多的廚衛電器產能轉移,相關產業鏈配套也不斷得到完善。萬和電氣在公告中稱,其可以較好滿足公司應對業務發展和增加海外生產基地布局的需要。
再將目光轉向越南,憑借人口紅利、對外開放的稅收政策,使其快速成為許多制造業巨頭的新制造中心,在越南的眾多關鍵領域,已經可以看到中國企業入駐的腳步。歌爾聲學、立訊精密、藍思科技、德賽電池等廠商先后在越南建廠;中國的華孚時尚、天虹紡織、魯泰和百隆東方等大型紡織企業都在越南大幅增擴產能。據越南計劃與投資部外國投資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20日,對越南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超過140.3億美元,相當于2021年同期的91.1%,其中,中國對越南投資總額排名前五。中國和東盟國家的產業鏈、供應鏈在持續深入的投資合作中,不斷走向融合發展。

02 /中馬“兩國雙園”項目 (圖源: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推動著沿線各國融合發展,中國—東盟在投資領域的合作也逐漸朝著更加科學、理性的方向前進著。在全球“雙碳”發展的時代大背景下,中國和東盟國家2023年乃至接下來的未來合作,將迎來更大的想象空間,雙方的投資合作有望開辟新藍海。
近年來,中國和東盟陸續通過了《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2030年愿景》等戰略對接文件,這意味著雙方在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發展等方面存在較多合作機遇。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東盟作為《巴黎協定》的締約者和全球低碳減排的積極參與者,將氣候變化置于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出臺了一系列投資節能、替代能源、環保等綠色產業的優惠政策,當地綠色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投資支撐。據貝恩公司、淡馬錫控股聯合做的相關報告估算,東盟要實現2030年碳減排的目標,需要1~3 萬億美元的投資用以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可再生能源、農業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綠色轉型。中國和東盟國家可以充分利用好雙方優勢,強化綠色發展領域信息互通、經驗分享、需求對接,共同尋找綠色低碳新機遇,深化在綠色技術、綠色裝備、綠色服務等綠色低碳經濟全產業鏈的溝通交流、合作。
此外,近年來,東盟多個國家將數字化作為優先事項,推動實現數字化、安全、可持續和轉型經濟。多國將數字經濟納入發展規劃,并出臺了關于外商投資數字經濟相關行業的準入政策及優惠政策。中國企業可以憑借資金、技術等優勢,把握相關投資機遇,借助東盟國家的自有稟賦,優化資源配置,進一步提升投資合作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2023年,隨著RCEP 生效實施紅利逐漸釋放,中國和東盟國家的投資壁壘逐步消除,未來,中國和東盟國家的投資藍海將擁有廣闊的探索空間,利好雙方企業,為中國—東盟合作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