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弗尤
美國的越南戰爭打了將近20年,丟了58220條美國性命,撕裂了美國社會。而僅僅圍繞著華盛頓建立越戰紀念設施的紛爭,就差不多也延續了如此之久。
相形之下,美國的韓戰卻只打了3年,因為一直被越戰的陰霾掩映,而被人稱作“被遺忘的戰爭”。但是,韓戰不受待見的命運或許有望改觀,因為最近揭幕的為韓戰紀念設施增設的名冊碑,被控含有1015個拼寫錯誤,漏掉了500個名字,還誤入了245個非分的名字。
還是先談越戰紀念設施吧。將其英語名字中的Memorial譯為設施,是因為它既沒有館,也不是碑,而是凹入地下的兩面成扇形相接的墻。這設計之所以能從1421件參選作品中脫穎而出,不是沒有道理的。兩面墻就像兩柄尖刀,從刀尖到刀尾,墻面漸次增高,順墻而行的訪問者也就漸入地下,頗有漸入墳墓或地獄之感。刻滿了戰死者名字的黑色大理石墻面,既誠實又若隱若現地反映著周邊的環境和訪問者的身影,難免給人一種陰陽相隔的凄惶。
這樣設計的震撼力是顯而易見的,難怪有人將其描述為“一個已被縫合且正在治愈的傷口”。
然而,這設計不僅沒能治愈舊傷,反倒劃出了不少新痕。很多人根本就無法接受“這么一塊虛無主義的石板”,并詛咒其為“一個恥辱和悲哀的黑色裂口”。當然,設計者是一個沒有任何戰爭經歷、當時尚在耶魯上學的華裔女孩(林瓔),大概也讓有些人心有戚戚。經過反復斗爭和較量之后,最后的折衷方案是,在沒有任何裝飾的地表加上一個旗桿和一個現實主義的三士兵雕塑。這樣一來,做過大量貢獻的女性又不樂意了。于是,在墻壁建成11年后,又補上了一座兩個護士搶救一個傷兵的雕塑。
這樣拉扯成的紀念設施,還曾被美國建筑師學會排在其“美國最受歡迎的建筑名表”第10名。
但是,最大的頭痛還是墻上的名字問題。墻上只刻寫那些因越戰而死亡或失蹤者的名字,這個看似簡單的原則在實際操作中卻碰到了源源不斷的問題。在前往戰爭途中因飛機失事而死亡者的名字該刻上去嗎?退役后自殺者的名字呢?越戰紀念設施落成后,不同派別各執己見,斗爭一直不曾停歇,增補的名字已達400之眾。
正因為這些沒完沒了的問題,負責管理這些紀念設施的內政部國家公園服務局,堅決反對在韓戰紀念設施中增設名冊碑,并在國會聽證中警告說:“取此名而舍彼名,會導致一個療傷的處所變成傷痛的源泉。”
韓戰紀念設施雖然呼應越戰紀念設施也有一堵大理石黑墻,只是其上刻畫的是人物和景物。設施內還有戰士雕塑群,可算是盡量避免了越戰紀念設施所惹的是非。但是,強調紀念設施個人化的勢力,堅決推動增設名冊碑。沒有退路的國家公園服務局,就只好推動國會在通過的相關法案中規定:最終名單由國防部一錘定音。
得此尚方寶劍的國防部,便對社會各界關于名冊中前文所述的諸多錯誤的訴求,一概置之不理。要知道,直到2000年,國防部才將公布的韓戰美國死亡人數下調近兩萬,至實際的36516人。而現在,要想改正那個2200萬美元的名冊碑,也就只有推倒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