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月華
伴隨著《五月的鮮花》的音樂,孫老師問道:“當優美的旋律在我們耳畔響起時,你是否想過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誰為我們創造的?”
王蒙率先回答:“我想到李大釗同志,他是一個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的人。”“我想到了《燈光》一文中的郝副營長。”“我想到了趙一曼……”同學們紛紛回答。
孫老師微笑著說:“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感受到了李大釗面對敵人的暴行時,臨危不懼、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以及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下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的開頭和最后兩個自然段,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
四人小組展開了激烈討論,很快達成共識:開頭提出1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點題《十六年前的回憶》;文章結尾處母親囑咐“我”記住父親的被難日,這是照應開頭。
孫老師滿意地點點頭:“說得很好。這種寫作方法叫作首尾呼應。請大家再次默讀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想一想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不一會兒,盛澤雨舉手:“我覺得這種寫法不僅點明了李大釗犧牲的具體日期,而且突出了‘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之情。”“這樣寫既突出了作者和家人永遠忘不了這一天,又使得文章內容前后連貫,結構緊湊。”王鵬站起來補充。掌聲“嘩嘩”地響起來。
孫老師示意大家停下來,最后強調:“同學們,‘開篇如爆竹,結尾如撞鐘。意思是說,開頭要像放鞭炮一樣,一鳴驚人;結尾呢,應該像撞鐘一樣,清音有余。可見,寫好開頭和結尾多么重要。同學們可以試著將這種首尾呼應的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使自己的作文結構緊湊,前后連貫,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