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鄭穎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樂記》,音樂的產生與形成起源于人“心”,人心之感悟形見于樂。人心感悟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最早源于《黃帝內經》),七情是人之本性。喜:歡喜、高興;怒:生氣、憤怒;憂:憂郁、傷感;思:思慮、猜疑;悲:悲傷、痛苦;恐:害怕、恐懼;驚:驚慌、不安,此謂人心感悟之“七情”,“七情”不是單一的,也不是唯一的,而是相纏相融,七情乃人之本性,本性難控,需引導、分析、調解,即為“育”。
美育就是引導人們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情感道德的凈化與升華,通過感悟“七情”美,達到“情”“境”的統一,豐富情感、升華情操,通過美育從而推動人們的思想進步、文化自信。教育的本質是育人,學科的交叉、學科的互補、學科的創新改革促進了美育的實施,成為了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美育不是個人的專享,而是社會全面文明的必需,美學精神與美育精神要并存,先學會欣賞美,再進行培養美,不斷提高眼光美,提升思想美,才能真正推動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
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從美的萌芽直至儒家思想的形成,是一部“美”的歷史史詩,是我們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以育人成才為目的的任何一門學科,都離不開美育,美育即是凈化人心靈的良方,是社會安定與發展的基礎,都需要深入挖掘學科內涵的美之所在。
先秦時期,儒家思想就已經開始把德育美育內容融入當時社會的教育體系,以期通過寓教于樂的手段來達到育人和穩定社會階層的目的,這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獨特標識。中國傳統音樂就是要做到情感教育、教化育人,通過音樂美提升道德修養,達到以美育人、以德立人。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根本,通過傳統音樂的審美過程,體驗情感的審美啟發,提升審美情趣的層次,促進文化認同,這是美育教育的策略與途徑。審美價值是客觀的,但審美者的思想是主觀的,通過客觀存在,提高主觀思想境界,同時主觀思想境界反饋于審美價值客觀,是情感教育與審美情趣的關鍵所在。
中國傳統音樂是傳統文化的代表,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研究與傳承,建立民族自信、建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中國民族音樂教育、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教學中始終貫穿美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傳統音樂文化以韻味性呈現,音色美只是表象,根據情感的需要運用不同的音色,結合自身情緒感覺的抒發,能夠充分展現音樂形象,渲染氣氛,引起共鳴。傳統音樂文化發展至今,從作品到演奏符合大眾審美需求,并且在不斷地傳承創新,這是引導審美的成果。審美情趣的豐富、審美能力的提高,作曲技術的發展、演奏技能的提高、理論研究的深入,共同促進著傳統音樂文化更加繁榮發展。
中國傳統音樂是標題性音樂,有著作曲家強烈的主觀意愿,但又充斥著能夠使人遐想的深邃意境,在數千年的傳統理念和傳統美德中,以思想、內蘊對這些傳統音樂進行著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理解,一切情感由心而生、由心而感、由心而發。不同曲目、不同的演奏風格都能充分體現人之“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得以深度刻畫,作曲家將“七情”融入作品、創作作品,指引著樂曲的寓意方向,演奏家通過二度創作,結合自身的理解完美展現“七情”的演繹,聽眾通過自身的“七情”審美結合,得以深入體會與理解作曲家、演奏家的“七情”,感悟傳統音樂文化藝術的“七情”美。情緒是特定背景下的產物,豐收的喜、戰爭的怒、社會的憂、革命的思、壓迫的悲、傷害的恐、反抗的驚,完美呈現在傳統音樂藝術中時,藝術的文化身份、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無不得以完美體現。美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重點、教育的內容,傳統音樂文化中“七情”的美育成為了教學環節中的所必需的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
近現代的傳統音樂文化發展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充分展示新時代的“七情”美,引導民眾的“共情”,與社會、事件、情景息息相關、聯系緊密,這就要求緊跟時代需求,不斷提高美育的需要。每一部作品從音符、樂句、樂段、樂思都呈現出“美”,音樂形象豐滿,能夠從“七情”引發聽眾的“共情”,得到真性情的美之體驗。“音”“情”的交融、“意”“境”的內涵,賦予傳統音樂文化極高的審美價值,這是一代代傳統音樂人“文化身份”的確立,“文化自信”的樹立。
教師是“審美”教育的主體,實踐是審美的核心,教師通過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學生通過學習結合實踐,將學習結果反饋于教師,同時教師又根據學生學習成果調整教育方案和方向,才能使得“教”與“學”統一。在傳統音樂專業教學中,教師對于“七情”美育的教學應注重以下幾點:
傳統音樂文化是歷史積淀的碩果,包含有不同民族、不同風格、不同內容的作品,不同的樂曲展現了不同的情感色彩,一首作品之內也具有著不同的情韻,每一首作品都有著“七情”的轉換與演繹方式,充分體現人的內心、內情,多角度的鑒賞才是作品的靈魂所在。審美能力的提高是教學美育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通過鑒賞,提高鑒賞力,提高審美能力。音樂的創作與演奏都是美之所在,作品中人、物、事所展現的美到底在哪里,描寫風景美、刻畫人物美、體現場面美,都是教學的內容。人有“七情”,樂由人“心生”,不同標題的作品、不同樂曲風格,都可以深入發掘美的內涵所在。
通過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鑒賞不同樂曲的審美內涵,在同一首樂曲中鑒賞不同樂段的樂思,不同演奏家演奏同一首作品的二度創作的審美分析,深入分析樂曲中的“七情”變換,根據作品的創作背景、社會背景,結合自身的感同身受,以期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達到“共情”的審美高度。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音樂內容所呈現的相關歷史知識和社會知識,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講解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陳述中華兒女奮進的艱難與頑強,引導學生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激勵學生良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光之所指,影必隨之;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音樂作為一門藝術,本就呈現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和再創造空間,要善于通過美育激發學生的興趣、動力,提高學生創造性的發現美、感受美。
一部好的音樂作品,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引起內心的共鳴,這是中華傳統藝術的魅力所在。美永遠不是單一的,美充斥于喜、怒、憂、思、悲、恐、驚的“七情”中,喜有喜的美,悲有悲的美。啟發學生不斷地從不同層面創造美,創造性發現美、探索美,提高自己理解范疇之內的審美內涵,提高審美的思想境界。人內心的“七情”不是單調單一的,而是交織在一起,不斷變化,由喜而思,由思而憂,由憂而恐,由恐而驚,由驚而悲,由悲而怒。這“七情”的轉化與刻畫不是片面的,是綜合在一起的,人有“七情”才得以豐滿,引導學生能夠創造性的發現“七情”美、創造“七情”美,才能夠真正的“成人”,成為情感豐富的“人”。
對作曲家的創作風格、創作背景,演奏家的演奏風格、技術特征等方面深入分析,作品與作品的對比,時代與時代的相續,到作品中樂段與樂段的顯明,樂思與樂思的對撞,不同演奏家演奏同一作品的對比,是創造力開拓的初步投石,繼而學習對設定樂段不同情感處理的配器與演繹,創造不僅僅是作曲,而是創造性的發現與能夠游刃有余地創造性的改變和調整,這是對創造性提高的途徑。
聯覺教育是“美育”實施的內涵所在,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的聯覺感受,聯覺教育引發的通感是音樂專業教育的核心,聯想得到感觸、感覺,達到共情的通感,“七情”充足才能豐滿,才能實現完美通感的聯覺。
作品風格探析、聲腔化內涵、藝術的審美、作品的意境等等,對這些方面的分析與研究都是實踐力提高的方法與途徑,通過文獻學習結合自身演奏,對深入理解和研究每一首作品的“七情”內涵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使“七情”美育不僅感于心,還能做到言之有物,顯之有形。隨著情操的陶冶,視野的提升,創造力的發展,再通過實踐環節進行美學的教學和美育的教育,這就要求不僅僅通過演奏作品來展現美,還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融合。同種風格作品的分析、不同作品的分析、不同作品情感的宣泄、作品中不同樂段所表達的情韻,以及作品創作背景、時代背景、社會背景的研究都是實踐環節。
理論指引實踐,實踐反饋理論,引導學生不僅僅演奏作品,還需要多方面結合,齊奏、重奏、與鋼琴融合、與民樂組合融合、與民族交響樂融合、與西洋交響樂融合,這些都是實踐性提高的良好途徑,使學生在不同配器合作的時候感受到不同的美。情感引導著行動,行動抒發著情感,融合精神推動著專業學習的運作和發展,培養學生的“七情”美育精神對提升其綜合素養有著重要作用。
中國二十四史中就有“藝術列傳”,闡述了藝術與不同學科的關系,藝術學科的衍變是多種學科綜合而成的產物,學科中的融合與相互影響,都應該成為我們“教”與“學”的內容。一部作品的創作離不開文學、離不開社會、離不開歷史、離不開民族、離不開評論,甚至包含有數學范疇的“律”,還有包含有醫學的音樂治療學等等,每一個學科都包含有“七情”美在內,這些都是音樂美育所必須的學科交叉學習內容,可以通過引導、啟發,教會學生研究學科交叉的融會貫通。
拓寬學生思路,充實學習范圍,完善學習內容,客服“知識化”陷阱。學科不是單一的,音樂不僅僅是單純的音響本身,而是多學科的交融和多情感的交織,教學也不僅僅是學會演奏幾首作品,需要的是結合多學科、多元化進行學科交融的高境界。一首音樂作品即是一首文學著作、史學呈現、社會學綜述、民族學體驗、評論學評判,體現著豐滿的性格與個性,這些都需要通過“美育”環節來進行教學教育。
弘揚和推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藝術的發展,對于國人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國民族器樂演奏技法的教學中引入“七情”美育、傳達美育信息,要求學生不僅掌握演奏技法,能需要增強對音樂本身理解,從而達到凈化心靈、增加感性、豐富情感、填充內心的作用,使外在世界美的同時充滿著內心情感美。
音樂藝術是情感的藝術,具有雅俗共賞的獨特魅力,它所展現的“七情”美是具體的、內斂的,對于協調社會群體,建立社會關系,樹立道德價值有著廣泛的重要影響。一切教育成果必須服務于社會,這也是美育所要求的社會服務性所在,美育是素質教育、德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七情”美育的核心內容就是探索“七情”所在、“七情”的轉換與融合,深度挖掘人“心”所指,樹立人“心”所向。當“七情”服務于社會時,是人“心”凈化與升華的真實體現,是對人文情懷、文化信仰、品格養成的領航。
1.高雅藝術進校園系列活動
大力推進民族音樂文化進校園的系列活動,推進民族音樂的傳播和影響力,進行傳統音樂文化交流是近年來的重要學習組成部分,可以以獨奏、重奏、民族室內樂、民族交響樂等諸多形式展開,在進校園環節中交流美、探索美。
2.文化扶貧
深入貧困地縣、貧困山區的文化扶貧的社會服務,其內容一種為音樂文化傳播,對文化扶貧的地方設置不同作品不同演出方式進行傳播民族音樂文化;一種為音樂教育傳播,對于貧困地區的中小學進行教學先進理念的傳授,指導當地教師的系列教學內容,提高當地教師的美育理念,開拓美育教育內涵,引導閉塞地區能夠接軌都市教育的行列。
3.美育對于非遺傳承與保護的社會服務
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美育傳播,教學內容加入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良好的傳承與保護,從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入手,探索美育的內涵,不僅僅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象,還要深入研究其對文化產業、文化旅游業等諸多方面的關系與深重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也需要發展,需要順應時代的變遷而進行改革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瑰寶,是農村民眾從古到今的精神與生活的依托,是“七情”的歷史遺存,需要我們用真情推進代代相傳、世代相承的本質屬性。
美育的教育所在就是通過教育來引導學生豐富內心情感、樹立內心標桿,通過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實踐美而提升個人修養美,實現審美與教育的真正內涵性的完美結合,成就人生、創造人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美”的真諦,深切體會到二胡藝術中的“七情”美,這對于學生才能起到真正的教化,以美樹人,以德立人。
傳統音樂經過歷史長河的淘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現了數量極多的優秀作品,成就了眾多出色的作曲家,也成就了各具風格的演奏家。在專業教學中,不是僅僅教會學生完成作品的學習,真正需要的是引導學生發現音樂內涵的美、啟發學生展示音樂形象的美、分析研究音樂的“七情”美。教學中運用的“七情”美育,是保護和發揚傳統民族音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音樂為載體、以情感為載體、以藝術為載體,促進學生并承擔起傳播、繼承與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