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張洛川
隨著物質資料的豐富,在消費行為中,越來越傾向于對“體驗”和“物質”的綜合考慮。在這個體驗經濟時代,盲盒產品自然憑借其豐富的“體驗”為人們所喜愛、追捧,那么是什么能夠給盲盒這一產品形式帶來如此大的賦能,它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不足?
時至今日,用戶體驗的定義尚未在學術界形成比較統一的認識,設計界所探討的(User Experience)“用戶體驗”概念,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諾曼(Donald Norman)在20 世紀90 年代中期提出,認為用戶體驗包括了人對系統體驗的所有方面:包括界面、物理交互等①。而相關定義中影響最廣的是ISO 9241-210 所給定義:人們對于針對使用或期望使用的產品、系統或者服務的所有反應和結果②;而UPA(可用性專業協會)對于用戶體驗所下的定義為將用戶體驗概括為與產品、服務或者企業交互的所有方面組成的所有用戶感③。綜上可見,盡管有諸多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用戶體驗的定義,但無疑都圍繞用戶,產品或服務,交互行為產生的心理、生理上的反應展開。
福袋可以說是盲盒的來源。目前市面上一般意義盲盒的形式最早出現在19世紀80年代:自動販賣機中出現了模型玩家們個人制作的作品,結合“福袋”的營銷模式,出現了表層是扭蛋形外包裝而內里是精致的玩偶的產品,這即市面上常見的所謂“盲盒”。
近年來,尤其是2019年到2020年,盲盒產品引來了屬于它的發展元年,《95后玩家剁手力榜單》顯示,手辦潮玩成為當今年輕人熱衷的消費對象。根據公眾號“潮玩族”的數據統計其商品庫中就有十萬以上的盲盒、手辦等相關產品,超過二十萬玩家從該商城進行交易,并且隨著國內文創產業的發展成熟和盲盒產品在互聯網的爆火這些數據還在持續增加。《2020年中國盲盒行業發展現狀及市場調研分析報告》顯示,盲盒產品的成交額依然增長迅速,與此同時,盲盒產品的爆火發展出了以改娃師為代表的一系列細分化的衍生行業產業新鏈條。④
對于盲盒產品的研究,已經有學者從不同的知識背景出發對其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成果,而文章將從用戶體驗視角下借鑒其他學者的研究,以Donald Norman情感化設計三層級理論為工具,從本能層次、行為層次、反思層次,找出各層次體驗對應的盲盒產品的構成要素,分別對各產品構成要素進行分析研究。第一,本能層次,簡言之是指產品外觀給人的感官體驗,是通過外在形式的設計給予用戶感官上的享受,這是最為淺顯的也是最能迅速吸引消費者注意力的情感層次。第二,行為層次強調產品交互過程中給予用戶的情感體驗,在盲盒產品中主要對應于其神秘的外包裝。第三,反思層次強調的是產品背后的文化、記憶,這種文化和記憶以產品作為載體,通過消費者的主觀經歷折射出不同的心理反思體驗。在盲盒產品中這主要對應于其背后的ACG(ACG 即Animation、Comics、Games的縮寫,即動畫、漫畫、游戲,以下簡稱ACG)文化。
本能層次的用戶體驗所指的是:由產品刺激用戶的感官所產生的一系列體驗,包括視、聽、味、觸、嗅覺這是一切體驗產生的基礎。有研究表明,海馬區是存儲感官信息的器官,而海馬區更傾向于存儲更富沖擊力的信息,如鮮艷明快的色彩,富有節奏的音樂……
盲盒產品的主要對焦的人群是追求時尚有趣的女性白領,喜愛ACG 文化的人群,以及對新鮮事物接收度較高的學生群體。泡泡瑪特淘寶店鋪消費人群年齡結構統計數據18-24歲的用戶占31.58%,25-34 歲的用戶占20.01%,30-34 歲的用戶占14.44%,35-39 歲的用戶占12.3%,40-49 歲的用戶占15.45%,因此這種對用戶的鎖定決定了他們對于外觀形態總體的設計傾向是年輕化的,在色彩上是鮮明靚麗的,在裝飾和表面加工上是與千禧一代生活方式有共鳴的。
從形態上看,盲盒產品的形態多是擬人的卡通形態:近似球形的頭部,大大的眼睛,圓潤的軀干和嬌小的四肢,這自然而然地會與人類嬰兒和動物幼崽等的形象相聯系起來,進而帶給人們親和感和保護欲。在構成基本幾何形態的元素中,“線”最富有情感最活躍的元素,在盲盒外觀的構成中,圓角和不規則曲線占據很大一部分比例,而鮮見尖銳的棱角和方硬的直線,圓潤的轉折和豐富的曲線會給消費者帶來“萌”的視覺視覺。
色彩給人帶來的印象也最深,感覺最強,我們的視覺感受和情緒狀態無時無刻不受色彩的影響,同時它也是人類視覺審美的核心。盲盒產品的色彩從整體上看呈現出高明度,低對比,高純度的特點。高明度、純度會在視覺上吸引消費者,起到吸引注意力的作用。低對比給人柔和夢幻的心理感受⑤,同時有利于在風格上形成統一,便于同一系列盲盒產品的設計制作,另外此類顏色的使用伴隨的效果往往是愉快、輕松、活潑的心理感受,能夠給予生活、學習上壓力較大的95 后以心理上的舒緩、放松。
裝飾是產品設計的內容和構成要素,是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表征。盲盒產品的裝飾題材顯然是經過選擇、設計后的結果,在molly公仔一系列裝飾題材中,頭戴的漁夫帽,腳穿的帆布鞋,或是滑板,單肩包等等元素,都是95 后一代生活中常見的、喜愛的潮流時尚單品,這與95后的生活習慣,審美認知保持了一致,進而使得受眾產生文化認同,喜愛并消費盲盒產品。
行為層次的用戶體驗指的是:用戶與產品交互產生的體驗,而這種體驗往往由用戶的肢體活動和產品的一系列反饋所引發。行為層次的用戶體驗常見于一些科技產品中如平板電腦,switch 游戲機等等,人們通過點擊屏幕和按動按鈕等獲得反饋進而獲得愉悅感。不難發現,盲盒產品的構成一是內部的玩偶,二是表面的包裝。盲盒產品的包裝是一種體驗式的包裝,作為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種能夠更深層次聯系消費者和產品,并調動消費者參與積極性,改變傳統包裝單向性傳遞信息的局限,豐富消費者行為體驗的包裝形式。體驗式包裝的特點在于追求情緒、感情的價值,力求在與消費者的交互過程中帶給消費者某種積極的情感狀態,這就要求包裝在設計之前需要有一個對用戶成長經歷、知識背景的了解過程。
盲盒產品的外包裝具有神秘性、匿名性、防偷換性和產品羅列性⑥。匿名性體現在包裝的封閉、不透明,這保證了外包裝內玩偶的神秘感,從而調動了消費者胃口。防偷換性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日本提出,體現在內部玩偶在消費者打開盲盒之前不可被更換,目前市面上的盲盒產品多采用外盒撕拉條,和玩偶表面的塑料膜來保證產品的防偷換性。產品的羅列性在于能夠較為直觀地介紹同一系列產品的不同的樣式,并且提示盲盒產品中“隱藏款”的存在,在逐個介紹產品外觀樣式的同時也能給予消費者極大的想象空間。
從表面上看盲盒產品并不具備一般意義的行為體驗,但盲盒產品憑借其外包裝使得盲盒拆解的過程更像是一次游戲式的體驗,玩家在這個過程中體會著不同的、豐富的情緒。拆解盲盒的過程,就是盲盒產品與消費者獨特而奇妙的互動。拆解盲盒過程的情感體會從心理學上講符合大眾獵奇窺私心理,給消費者一種“抽獎”的感覺,一層層地拆開精美的包裝從而帶來一系列的落差感或者是驚喜感的心理體驗⑥。這種“經過設計的特殊的行為體驗”產生的結果就是消費者對于盲盒系列產品的接連購買、執著收集和占有,以及像如閑魚APP中互換玩偶的盲盒玩家、收集盲盒為樂趣的各大平臺的博主等的出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盲盒產品的廠商合理運用新媒體工具打造了一個個“盲盒朋友圈”為盲盒玩家們提供了線上交流平臺,產品形式得到了拓展,產品的內涵得到了豐富,是盲盒產品行為體驗的外延,盲盒與玩家之間的互動,變成了盲盒玩家之間的線上互動,相似的可供交流盲盒話題的平臺也起到了類似作用提升了用戶的參與感,像如APP葩趣,公眾號潮玩族都是盲盒玩家們的線上俱樂部,玩家們在“盲盒朋友圈”分享他們各自開箱視頻、圖片,互換玩偶,相互交流關于玩偶的話題,盲盒在這里以另一種形式將受眾們聯系起來,通過盲盒相互交流獲得愉悅感。
當今體驗經濟時代下,社會物質財富豐盈,而人們愈發看重“體驗”與“物質”的綜合考量,“未來的產品,必須取悅用戶的心,而不是大腦”⑦,這就意味著,在體驗經濟時代下,一種產品給人的感覺和情感體驗越豐富,其價值也就越大。反思體驗層面是盲盒產品最為重要的體驗層次,是其火遍大江南北的根本原因。情感體驗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即是通過產品造型外觀直接給人帶來的總體感受,如酷炫,可愛,有趣,等這一點不管是在盲盒產品的外包裝還是其玩偶外觀設計上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第二個是產品的反思層面,涵蓋了盲盒產品的文化內涵,呼應消費者個人生活經歷,產生主觀情緒等等因素。
當今年輕一代享受這物質資料的豐富和滿足,同時由于較大的社會競爭壓力在精神上尋求慰籍,因此更加青睞于消費一些能給自身帶來豐富情感體驗的產品,而盲盒產品很好的契合了這一點。格式塔心理學認為,人們會對客觀物體的圖像與記憶中的圖像相比較,如果發現類似的某些特征,就會引起個體主觀的注意力,實現情感共鳴,在與玩偶的互動中,玩家下意識的移情、聯想的心理活動會將自身經歷和盲盒玩偶的卡通動漫元素、形象聯系起來,通過對卡通動漫IP 的消費回想起內心的童年印象,暫時逃離快節奏、充滿競爭與壓力的殘酷成人世界,回到兒時“拆開一包干脆面”期待著其內部某個“水滸武將卡”的時間節點。
近年來出現了很多與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景觀聯系緊密的盲盒產品,它們以傳統文化作為其設計的核心來源,以卡通動漫的幽默而有趣的形式,設計出盲盒產品的內涵不僅僅停留在娛樂化的ACG 風格,在保留這種卡通動漫風格的同時實現了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拉近了傳統文化與年輕人的距離,人們在消費此類產品時能夠擴展對于某傳統文化的了解,不知不覺中接受著文化陶冶,喚醒內心的文化自覺。例如三星堆博物館以“黃金面具”“青銅大立人”為設計原型賦予其藝術化的形式搖身一變從博物館里呆坐的雕像、文物變為了一個個可玩可賞的玩偶,造型呆萌惹人喜愛;宮廷寶貝故宮系列盲盒也將古代的許多形象“皇帝、侍女、錦衣衛等”制作成了盲盒的形式引起了所有消費者和觀賞者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自覺。
總之,盲盒產品作為體驗經濟時代下爆火的文創產品,根本原因在于對于消費者潛在情感需求深入而全面的挖掘,而通過具有神秘感的包裝和富有吸引力的玩偶外表形態,直接造就了其在95 后群體的大受歡迎。隨著盲盒的爆火,各行各業也都推出了“盲盒”的消費形式,例如圖書盲盒、機票盲盒用來銷售滯銷商品,有些出現了低俗化過度商業化的傾向這一點是“盲盒”這一產品形式帶來的一個弊端。
盡管盲盒產品的視覺體驗較為豐富,但除了視覺以外:聽覺、味覺、觸覺、嗅覺體驗很少有所體現。《感官品牌》作者馬丁。林斯特龍(Martin Lindstrom)指出:“人的情緒有75%是由嗅覺產生”;星巴克多感體驗融合的線上廣告設計促成了其股票價格的飛升和品牌影響力的擴大,由此可見多感官體驗融合對于產品發展的重要意義。融合多感官體驗可以從材料、結構兩方面入手,重新思考盲盒產品設計路徑和方法,合理運用新技術、新材料以實現產品體驗層次上的飛躍。多感官融合的設計,是未來設計發展的方向,盲盒產品應當借鑒更多其他優秀的多感融合設計案例,積極拓展盲盒產品的表現形式,豐富產品內涵,向更深層次發掘盲盒產品發展的可能性。
設計界經常講,一件美的產品應當具有符合人需要的功能內容。盲盒產品自出現以來,一方面,經歷過“拆解包裝”的過程之后,經常作為擺設和裝飾放置于室內,雖然具有一部分精神功能,但總體上缺乏實用價值。另一方面,盲盒產品起源于國外文化,不可否認,其本身帶有國外意識形態,有的甚至缺少其背后的文化依附,單單憑借空洞的的故事背景打造、或是人物介紹就能面向市場,如何改造盲盒產品實現其物質功能豐富和精神功能的中國化,是盲盒產品亟待改進的一點。一方面,盲盒產品作為一件商品,能夠在銷售過程中實現經濟流通,為景區所在地帶來客觀的經濟收入,執行其經濟功能。另一方面,地方景區推出的一系列盲盒也會為景區提供形象代言的作用,打造旅游景區IP,促進地方景區文化傳播、影響力,對于地方景區文化風俗,歷史建筑局部元素的借鑒和運用,能夠堅實盲盒產品的文化之根,賦予其更深刻的意義。
盲盒產品作為體驗經濟時代下出現的產物,憑借絢爛的外表圈粉無數,神秘的外包裝誘惑每一個玩家欲罷不能,ACG文化賦予了情感上的共鳴,毫無疑問盲盒產品在商業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是“三體驗層次”綜合考慮的結果。盡管盲盒產品發展的路徑存在一些問題,但矛盾是事物進步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在考慮其發展背景、現狀的基礎上結合當今產品設計發展的趨勢,實現盲盒產品未來更好的發展應尋求多感官體驗的融合以及地方文化的融合,這是其當前發展現狀的突破點,也只有這樣,才能制作出讓用戶更為滿意的盲盒產品。
注釋:
①唐納德諾曼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NORMAND A.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M].Beijing:Zhongxin Press,2003.
②ISO.9241-210:2010.Ergonomics of human system interactionPart 210:Humancentered design for interactive systems(formerly known as 13407).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Switzerland,2010:7-9.
③UPA(Usability Professionals'Association),Usability Body of Knowledge.http://www.usabilitybok.org/glossary.
④2020年中國盲盒行業發展現狀及市場調研分析報告[J].國際品牌觀察,2021(8):66-69.
⑤段殳.色彩心理學與藝術設計[D].東南大學,2006.
⑥張振中.“盲盒經濟”模式下盲盒產品包裝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1,42(8):227-233+275.
⑦新銳國際.可用性是指標、用戶體驗是目標、UCD是思想[EB/OL].[2009-03-06].http://www.soft6.com/html/tech/13/1313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