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報》2月19日文章,原題:中國通過外交努力成功贏得歐洲支持盡管中國對俄烏沖突持“不可知論”態度,但它正在從柏林到巴黎再到羅馬的歐洲外交活動中不斷取得進展,不妨稱此為“回歸”。
雖說中國的強硬立場讓歐溯感到不安,但雙方無論在過去、現在述是將來都不太可能進行冷戰。畢竟,歐盟與中國,不像美國和中國那樣在意識形態或軍事上展開競爭。即使是相對不那么可怕的“脫鉤”概念也從未在歐洲弓I起共鳴,就連歐洲也對美國與其最大商品進口國(中國)的美式對抗感到憤怒。
“中國不能被排除在外,中國必須參與其中。這是美國與歐洲之間的觀點差異。”法國財長勒梅爾上月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表示。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稱,歐洲應該“專注于降低風險而非脫鉤”。對德國來說,降低風險的門檻設得很低。德國總理朔爾茨去年11月率領一支重量級商業代表團訪問中國,他向中國發出的信息是柏林仍專注于保持奴邊商貿聯系。朔爾茨聲稱他獲得外交勝利,因為中國領導人表示反對在俄烏沖突中使用核武器。
其實,中國才是最大的贏家。中國設法取得朔爾茨共識又避免直接批評俄羅斯。朔爾茨在訪問中國一一中共二十大后歐洲領導人首次訪華期間表示,德中兩國“絕非正在脫鉤的朋友”。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證實了這種說法:2022年中德雙邊貿易額同比增長21%,達到2980億歐元。德國仍依賴中國供應用于半導體、電動車電池和磁鐵上的稀土,這些是德國重點押注的行業。同時,2022年上半年德企在華投資達到創紀錄的100億歐元。這一數字比德國政客呼吁減少對華依賴的言論更有說服力。
法國總統馬克龍有可能成為繼朔爾茨之后第二位(在北京)與中國最高領導人會晤的歐洲領導人。有'報道稱馬克龍計劃今年4月訪華,討論能源、貿易和俄烏沖突等問題。意大利總理梅洛尼或將搶在馬克龍前面。去年11月,她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巴厘島峰會期間與中國領導人會晤時接受訪華邀請。屆時她的議程可能以商貿為主,而中國領導人的議程將更冥政治性。在巴厘島會見梅洛尼時,中國領導人表示,希望意方為歐盟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積極對華政策發揮重要作用。
盡管中國與俄羅斯的密切關系不受西歐歡迎,但歐盟各主要經濟體仍然認為,它們必須優先考慮與中國保持穩定關系以保護其商貿利益,并希望中國能以烏克蘭和西方接受的方式幫助結束俄烏沖突。▲(作者馬修?富爾科,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2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