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松
第36屆非洲聯盟峰會昨天落下帷幕。本屆峰會主題是“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協定年:加快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的實施”。對于正在尋找發展之道的非洲國家而言,中國的生動實踐無疑是具有啟示作用的。
這里我的把非洲看作一個整體,以便述及遍布整個非洲的廣泛趨勢。
首先,就發展道路而言,從獲得獨立至今,非洲各國一直在試驗和探索。非洲國家獨立之初,大多由反殖民主義運動的領導者擔任該國領導人。由于非洲社會此前缺乏以國家為單元進行治理的經歷,獨立后的最大制約因素是國家能力的缺失和低經濟產出,導致非洲國家難以跟上全球經濟發展的步伐。
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美國和國際金融機構將新自由主義體系強加給非洲。新自由主義體系的主要目標是推動貿易投資的普遍自由化,消除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并最大限度地減少公共開支。但由于前期發展不足,這套體系使該地區人民在謀求生存時面臨各種經濟和社會障礙,最終導致成千上萬的普通百姓陷入貧困,而只有少數人能夠抓住機會致富。在華盛頓的操弄下,這股潮流通過軍事政變、擾亂議會和選舉舞弊等形式,給地區穩定造成巨大沖擊。
到底是政府還是自由市場和私有財產,可以為非洲實現繁榮、安全和有尊嚴的愿望提供最佳支持?中國可以把自己擺脫意識形態羈絆的經驗介紹給非洲。比如中國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的強調,以及基于此在開放之初對國家姓“資”姓“社”問題的“不爭論”。不在政治和思想上陷入“折騰”,只要對發展有利的任何方式、任何思想都可以試驗和實踐。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再如中國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后,在落實這一政策的過程中采取“兩手用力”:既發揮市場作用,也發揮政府作用這些具體做法,對非洲都具有參考價值。
美國提供給非洲的,總是關于“開放社會”和“自由社會”的價值觀宣導。2020年美國時任國務卿蓬佩奧訪問非洲時宣稱“美國式資本主義和經濟自由化,是許多非洲國家的唯一前進道路”。中國經驗,給非洲國家的治理探索提供了更多元的參考。
其次,非洲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途徑離不開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這些是現代化進程不可分割的三個方面。發展會促使經濟活動陸續向大中城市集中,工業是以聚集為特征的,發達的經濟需要有能夠容納它的城市作為支撐。沒有城市化也就沒有工業化。
在非洲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過程中,中國可以提供的經驗就更多。城市化進程中,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錢從何來?中國通過借鑒香港和新加坡在城市建設中利用土地增值收益的經驗,解決了這個問題。具體做法就是政府成立土地儲備中心,以征收和購買的方式儲備土地,并根據新的規劃完成土地的一級*發即中國所謂的“五通一平”(做到道路、電力、水、電信、燃氣暢通,地面平整),然后根據用地性質(城市用地犬體分為住宅用地、商業用地、工業用地、體育用地等)面向企業進行拍賣,由企業完成土地的二級開發。一級開發的收益歸政府,二級開發的收益歸企業。通過土地的滾動開發推動城市化并帶動工業發展。
類似做法,無需依席某種復雜理論,更不涉及意識形態擴張b它簡單明了,實事求是,拿過來就能用,容易被接受。中國在工業化過程中開設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等的經驗和做法,值得介紹給非洲。第36屆非洲聯盟峰會主題中提到的“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關于它的建設,中國也有很多可以分享的經驗。
再有,向非洲介紹中國的發展經驗,也涉及中國在脫貧、反腐、教育、發展小微企業、社會保障等方面采取的政策,以及中國如何通過省市縣鄉把社會組織起來實現發展目標的具體措施。已經有不少非洲國家派遣官、員前來中國學習經驗,中國的魯班工坊也在、吉布提、埃及、埃塞俄比亞等非洲國家開班。隨著中非關系發展的日益深入,幫助非洲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逐步把對外援助從援助資金援建項目,擴大到援助發展方法和經驗,既授之以魚,也授之以漁,這是中國真心希望非洲實現發展的誠意和善意。
非洲被公認為是全球增長的“最后邊疆”,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能。如果非洲成功了,像中國那樣讓數億人擺脫了貧困,中產階級壯大起來,非洲就將成為世界其他地區一個穩定繁榮的經濟伙伴。(作者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