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光澤,肖夏清
(1.清遠市中醫院普外科;2.清遠市中醫院婦產科,廣東 清遠 511500)
乳腺增生主要涉及乳腺組織或者乳腺囊性增生及乳腺腺病等,是非腫瘤、非炎癥、增生類病變。患者乳腺間質增生與復舊不全使乳腺結構數量、形態出現變化,主要表現是乳房部位腫塊及疼痛感等。目前,西醫治療多采取手術切除,其中微創旋切手術憑借操作方便和創傷低等優點成為該病首選治療方法,但術后仍存在一定的復發率[1-2]。因此,需要探索更為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中醫學上將乳腺增生劃分到“乳癖”的范圍內,認為疾病多為情志不暢及肝氣郁滯等原因引起,治療時提倡疏肝解郁和調理氣機的原則[3]。乳核散結膏作為一類純中藥制劑,具有消腫、止痛、散結的效果,在臨床實際工作中發現其對乳癖療效確切[4]。但當前有關微創旋切術加乳核散結膏用于乳癖的療效研究較少。為此,本研究分析微創旋切術加乳核散結膏對該類患者的療效,旨在為臨床擬定治療方案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清遠市中醫院收治的100例乳腺增生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行乳腺微創旋切術)和研究組(行乳腺微創旋切術聯合乳核散結膏)各5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9~52歲,平均年齡(45.95±3.48)歲;病程3個月~6年,平均病程(2.05±0.38)年;單側發病12例,雙側發病38例;已婚33例,未婚17例。研究組患者年齡30~53歲,平均年齡(46.10±3.56)歲;病程6個月~6年,平均病程(2.10±0.32)年;單側發病13例,雙側發病37例;已婚33例,未婚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清遠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直徑1~3 cm乳腺良性腫塊[乳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分級(BI-RADS分級)[5]為0~3級]切除,尤其適用于單側或者雙側多發腫塊切除。②對直徑<1 cm,臨床無法觸及的疑似病灶,彩超顯示BI-RADS分級不低于4級的切除活檢;部分3級病灶若臨床懷疑為惡性,也能考慮活檢。③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肝郁痰凝型。④年齡≥20歲。⑤認知能力正常,能配合完成研究者。⑥病程不低于3個月。⑦最近兩周未采取過激素藥物。排除標準:①結合體征、癥狀、超聲、鉬靶X線和術前活檢確診是乳腺癌者;②凝血機制存在障礙者;③妊娠期女性;④患側乳房內存在假體者;⑤未婚未育女性,未來存在哺乳要求者;⑥存在乳腺血管瘤者;⑦存在其他重度肝、腎功能不全或心腦血管病者。
1.2 治療方法研究組患者予以乳腺微創旋切術及乳核散結治療。①乳腺微創旋切術。術前于B超(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42230509,型號:DC-7)引導下對乳腺腫物開展定位和標記處理;常規進行乳腺皮膚消毒和鋪巾,裝好穿刺針和手柄,并對乳腺旋切系統(豪洛捷公司,批準文號20153011621,型號:ATEC)的運行狀態進行檢測;采取2%的利多卡因(遂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3668,規格:5 mL∶0.1 g)20 mL+生理鹽水(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1158,規格:500 mL∶4.5 g)20 mL+腎上腺素[開封制藥(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2507,規格:1 mL∶1 mg]0.5 mL配制成為稀釋麻醉液,在B超指引下于穿刺點位置的皮膚、穿刺通道和腫物附近進行局部浸潤麻醉處理。當腫物離皮膚較為接近時,需于腫物位置進行麻醉藥物皮下注射,將腫物和皮膚分離。若腫物接近胸壁,應直接于乳房后間隙進行麻醉藥物注射,將更有助于穿刺操作,并避免穿刺損傷到患者的胸大肌,使胸壁穿透風險下降;等到麻醉成功之后,采取尖刀于穿刺口位置作3~5 mm的切口,調整旋切系統到定位(po.Sition)模式,于B超指引下放置旋切刀在腫物的下方,置腫物到旋切刀槽的上方,將旋切系統調整至取樣(Sample)模式,后切除腫物直到B超下觀察不到腫物影像為止。單次切下的組織長度2~4 cm,寬度約2 mm,結合腫物部位分別送往冰凍活檢,確定腫物的性質。②乳核散結膏。組方:柴胡60 g,瓜蔞60 g,白術60 g,茯苓50 g,白芍50 g,當歸50 g,浙貝母30 g,生牡蠣30 g,膽南星20 g,制半夏20 g及甘草30 g。中藥加水3 000 mL煎煮60 min,之后去渣取藥汁400 mL,加30 g的蜂蜜烊化收膏。在術后第1天開始口服清遠市中醫院自制乳核散結膏,分別在早晨和傍晚各一匙,內服,1瓶(250 mL)為1周用量,連續使用4周,用藥期間監測病情和不良反應。對照組患者僅予以乳腺微創旋切術,具體方法與研究組相同。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得分。不存在自發性疼痛者評定為0分;存在自發性疼痛,主要為經前,呈現陣發性者評定為3分;存在自發性疼痛,持續,未影響到生活者評定為6分;存在自發性疼痛,持續,放射到腋下和肩背,影響到生活者評定為9分[7]。②比較兩組患者乳房下腫塊大小評分。不存在腫塊者評定為0分;單側最大腫塊長徑≤2 cm者評定為2分;腫塊長徑在2 cm以上,但未超過4 cm者評定為4分;腫塊長徑超過4 cm者評定為6分[8]。③比較兩組患者乳房切口下腫塊質地得分。質地軟為0分,質地增厚為2分,質地韌為4分,質地韌硬為6分[9]。④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將療效指數不低于90%評定為痊愈,70%~89%評定為顯效,30%~69%評定為有效,<30%評定為無效[10]。療效指數=(治療前+治療后)積分差值/治療前積分×100%。⑤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皮膚破損、皮下血腫及切口感染。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臨床效果得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乳房疼痛、乳房切口下腫塊大小及質地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乳房疼痛、乳房切口下腫塊大小及質地得分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臨床效果得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臨床效果得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研究組患者整體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乳腺增生屬于臨床高發性的良性增生疾病,于組織學方面產生乳腺上皮和纖維組織增生,當前有關疾病出現的具體原因未完全確定,多認為與激素水平紊亂、精神因素、哺乳及分娩等有關。未及時治療易引起病變,甚至引發乳腺癌,危及患者生命。西醫多采取手術方式治療疾病,其中微創旋切術是一類常用術式,但往往無法起到徹底治愈的效果,術后仍有較高的復發率[11]。
中醫學認為,乳腺增生歸屬于“乳癖”的范疇,肝臟主藏血和疏泄,喜調達、惡抑郁,患者因情志不暢,導致肝氣郁結,損傷肝臟,氣機阻滯,脾失健運,進而內生痰濁,最終因經水逆亂和上犯乳房發病,需堅持解郁疏肝及化瘀散結的治療原則[12]。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整體療效優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乳房疼痛、乳房切口下腫塊大小及質地得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說明除微創旋切術之外加以乳核散結膏對乳癖療效更佳,能減輕乳房疼痛感,消減乳房腫塊。考慮原因是乳核散結膏中的柴胡、當歸、生牡蠣有理氣疏肝及軟堅散結的作用;白芍能行氣、活血化瘀;瓜蔞、浙貝母、膽南星及制半夏能清熱化痰、散結解毒;白術、茯苓健脾滲濕;甘草能調和諸藥[13-14]。上述藥物聯用,共奏疏肝解郁、軟堅散結功效,這和疾病的病機相符,因此能收獲良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僅少數病例術后出現并發癥,考慮原因與術后干預不當有關,均經對癥處理后恢復。兩組患者用藥期間均未產生藥物相關不良反應,說明除微創旋切術之外加以乳核散結膏不會使不良反應增多,安全性依舊較高。但本研究依舊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納入的樣本總數不多,樣本全部源自于一家醫院,且未對兩組患者實驗室檢查等客觀指標進行評估,得出的結果仍存在局限性,這些還需日后加以完善。
綜上所述,乳腺微創旋切術加乳核散結膏對乳癖療效理想,且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