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莉,肖新廣,谷梅蘭,李潤華,邢威
(1.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 放射科,河南 鄭州 450000;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磁共振科,河南 鄭州 450000 )
目前,臨床上對于顱內腫瘤的有效方法首選術后治療,但為了保證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術前對患者病變部位準確定位和定性診斷,對制定手術方案和預后意義重大[1]。隨著影像技術不斷完善和發展,雙源CT(dual source CT,DSCT)和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其成像技術的聯合使用,提高了對腦部疾病的診斷、鑒別水平,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從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2-3]。其中DSCT 灌注成像是當前常用的CT 檢測方案,具有無創傷、高效、精準、立體等優勢[4]。MRI 是利用電磁信號重建人體信息的檢測技術,可以形成任何方向斷層圖像、三維或者四維圖像,對多種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作用[5]。關于對比兩種檢測技術在原發性顱腦腫瘤(primary brain tumor,PBT)的應用效果的研究報道較少,基于此,本研究選取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治療的63 例疑似PBT 患者分析兩種檢測方法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診斷的63 例疑似原發性顱腦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DSCT 組(對照組)和頭部MRI 灌注成像組(實驗組)。對照組年齡36~72 歲,平均(54.70±18.30)歲;病程0.5~4.8月,平均(2.65±2.15)月。實驗組年齡37~72歲,平均(53.82±19.21)歲;病程0.4~4.9 月,平均(2.58±2.07)月。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神經外科危急重癥診治指南》[6]標準;②患者入院后均行MRI、DSCT 檢查;③主要癥狀表現為頭痛、嘔吐、顱內壓增高、眼球震顫;④簽署病情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繼發性顱腦腫瘤者;②其他惡性腫瘤患者;③不能完成全部檢查者;④臨床病例和影像學資料不完整和缺乏準確性者。
實驗組行DSCT 檢測:選用德國Siermens Definition 64 層雙源CT 和美國Medrad 公司雙筒高壓注射器。掃描參數:采用雙能掃描模式,準直64×0.60 mm,視野30 cm×30 cm~35 cm× 35 cm,管電壓A 140 kV,B 80 kV,管電流A 51 mA,B 255 mA,球管旋轉一周的時間為0.33 s,螺距0.7。采用20G 留置針高壓注射器以5.0 mL/s 流率經肘前靜脈注入對比劑(碘邁倫,400 mgI/mL),為下一步研究需要,注藥后緊接以2.5 mL/s 流率注射生理鹽水和對比劑(3∶7)混合液30~40 mL。注藥后2 s 采用對比劑示蹤技術,興趣區設在主動脈窗水平的上腔靜脈內,閾值100 HU,達到閾值后延遲3 s 觸發掃描。增強掃描:運用60~100 mL 非離子對比劑,采用高壓注射器靜脈團注法給藥,速率1.5~3 mL/s。
對照組行MRI 灌注成像檢測:SE-EPI 序列,T1FLAIR(TR:400 ms,TE:32 ms)厚度5 mm,間距1 mm,視野220 mm×230 mm,經肘靜脈注入磁顯葡胺(Gd-DTP 造影劑,流速:3.5~4.0 mL/s,劑量:30~40 mL,每個層面重復采集40 次,成像100 s)進行PWI,掃描20 層,每層采集50 次,掃描75 s,收集采集的圖像發到MRI 設備機工作站進行后臺處理,由專業的醫師分析MRI 結果。
由影像科3 名經驗豐富的診斷醫師閱片,產生分歧時,經商量后綜合考慮,獲得最終的診斷結果。以患者的數字造影技術(DSA)檢查結果為金標準進行DSCT 檢測、MRI 灌注成像檢測結果的靈敏度、準確度、特異度計算、對比和分析。兩種方法的陽性標準為:經過診斷,患者確診為原發性顱腦腫瘤。
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診斷符合星形細胞瘤34 例(53.97%),腦膜瘤14 例(22.22%),室管膜腫瘤4 例(6.35%),髓母細胞瘤4 例(6.35%),對照組診斷符合星形細胞瘤30 例(47.62%),腦膜瘤10 例(15.87%),室管膜腫瘤4 例(6.35%),髓母細胞瘤2 例(3.17%)。見表1。

表1 兩組確診人數比較 [n=63,n(%)]
實驗組<2 cm 的病灶準確率高于對照組,檢測2~4 cm 準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檢查方法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表2 兩種方法對病灶診斷準確率的對比

表3 兩組診斷能效分析 [n=63,n(%)]
星形細胞瘤:對照組呈現低密度病灶,類似水腫,腫瘤邊界多數清晰,增強掃描無顯著變化,實驗組檢查邊緣不清晰、囊變、壞死,見圖1。

圖1 MRI 檢查星形膠質細胞瘤影像圖
腦膜瘤:對照組平掃為高密度分布,少數等密度,出血、壞死、囊變少,實驗組信號多位于接近皮質層,內部信號不均勻,血管豐富,見圖2。

圖2 雙源CT 檢查腦膜瘤影像圖
室管膜腫瘤:對照組平掃呈現等密度、混雜密度腫塊,多數鈣化、沙粒樣、斑點狀鈣化,實驗組掃描可見T1信號腫塊影。
髓母細胞瘤:對照組平掃可見低密度圓形腫瘤,實驗組掃描時變化不明顯。
顱內腫瘤包括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是神經外科最為常見的腫瘤,主要來源于顱內組織結構,發病率為(7.7~12.5)/10 萬[7-8]。無論是惡性或良性腫瘤,均會嚴重損傷腦功能,威脅患者生命。不同的PBT 治療手段有所差異,因此,對腫瘤定位、定性判斷,可以為臨床選擇治療方案提供指導[9]。PBT 如果沒有進行及時控制,惡性腫瘤會轉移和侵入,導致繼發性顱腦腫瘤,增加治療的難度,降低患者生存質量[10]。當前,術前診斷顱腦腫瘤主要利用影像學鑒別,定位、定性判斷腫瘤多采用DSCT 和MRI 檢查,兩者在診斷PBT 中各有優勢。
顱腦腫瘤診斷時,需要確定腫瘤部位、數量、信號特點、血供等信息,其中顱腦DSCT 空間分辨率高,可快速掃描,層距和層厚更小,在展現腦顱內微小血管病變時具有優勢[11-12]。高速掃描能保證對比劑團注效果,拉開所需血管和不需要結構間的密度差,對軟組織的分辨效果好于常規X線檢測[13]。增強掃描,不僅能清晰掃描展現分辨血管的解剖學結構,還能查看血管和病灶間的關系,血液情況和血液動力學變化,對鈣化的顯示有明顯的優勢[14-15]。輕微活動可能導致偽影,因此有時診斷結果難以保證準確性,需要患者鎮靜。定位<1 cm 的病灶,易漏診,定性受到病變部位、形態大小、病程的影響,具有輻射,存在較多不足。具體診斷時需要采用DSCT、腦血管造影補充[16-17]。DSCT 檢測指標較多,軟組織分辨率高于MRI,可早期發現病變。DSCT 能展現人體360°切面圖像,包括冠狀位,橫軸圖像、斜面圖像,清晰展示腦部疾病,診斷效果優于MRI,無輻射,對人體損傷小[18]。且MRI 檢查成像時間較長,不利于煩躁、危重患者,對鈣化顯示不敏感。王金鳳等[19]的研究指出第三代雙源CT 能譜衰減曲線增強掃描靜脈期有助于更好地鑒別肝臟轉移瘤與血管瘤。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靈敏度、準確性、特異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以患者的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DSCT 診斷PBT 時價值更高。另外,PBT(星形細胞瘤、腦膜瘤、室管膜腫瘤、髓母細胞瘤)DSCT、MRI 圖像表現上具有各自的特征,通過腫瘤邊界、回聲、血流、形態等可定位、定性腫瘤。與張宗銀等[20]的研究結果相一致,進一步證實了DSCT 較MRI 檢查而言,其對顱腦腫瘤診斷符合率更高,能更好展現腫瘤病理學特征,更有利于指導臨床醫生對顱內多種腫瘤進行相鑒別。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受限于樣本數量,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存在局限性,后續應擴大樣本數量進一步探究。
綜上所述,DSCT、MRI 診斷PBT 均有一定的價值,兩者影像表現各具特點,較MRI 診斷,DSCT 診斷PBT 的靈敏度更高,有利于診斷PBT的定性判斷,診斷價值更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