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娟,張斌
(鄭州牟州醫院 口腔科,河南 鄭州 451450 )
學齡期兒童心理穩定性差,自控能力不足,好奇心旺盛,常因此養成一些不良的口腔習慣,例如吮指、咬唇、咬物、口呼吸、夜間磨牙等。兒童不良口腔習慣是導致錯頜畸形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錯頜畸形常常表現為上下牙弓或頜骨錯位,或者表現為牙列排列錯亂等[1]。安氏Ⅱ類Ⅰ分類錯頜畸形主要表現為上下前牙關系為深覆合、深覆蓋、上前牙唇傾,患兒面部體現為“突嘴”,開口露齒,影響美觀[2],進而影響患兒心理健康,導致自尊心受挫。目前用于治療錯頜畸形的方案主要包括有改善口腔習慣,矯治反牙合,使用擴弓裝置矯正面型等。既往研究表明,麥鷗肌功能研究中心(MRC)肌功能矯治器對于改善患兒口腔不良習慣有明顯效果[3]。本研究為進一步探究MRC 肌功能矯治器治療安氏Ⅱ類Ⅰ分類錯頜畸形的臨床療效,現將研究成果報道如下。
回顧分析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期間鄭州牟州醫院收治的82 例處于混合牙列期的安氏Ⅱ類Ⅰ分類錯頜畸形的患兒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式的差異分為觀察組(n=44)和對照組(n=38),其中觀察組使用MRC 肌功能矯治器治療,對照組進行傳統性矯正器矯正治療。納入標準:①確診為安氏Ⅱ類Ⅰ分類錯頜畸形[4];②年齡在6 歲至12 歲之間;③牙列無均角、低角或擁擠;④伴有不良口腔習慣。排除標準:①伴有腺樣體肥大、鼻中隔偏曲;②患兒不能配合持續治療;③存在其他系統嚴重功能不全;④存在硅膠過敏;⑤既往有主觀因素的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兒均行常規正畸檢查,取印模;拍攝患兒口內像、X 線頭顱側位定位片。觀察組患兒按照口腔模型選擇相應尺寸的MRC 肌功能矯治器,佩戴時囑患兒上抬舌部,貼住MRC 肌功能矯治器舌定位處,輕輕咬合,佩戴過程中保持雙唇閉合狀態,每天清醒狀態下佩戴MRC 肌功能矯治器1~3 h,夜間睡眠時間可全程佩戴,保障每日佩戴時間大于等于8 h。佩戴MRC 肌功能矯治器時,每月定期復診1 次。對照組采取傳統性矯治器矯正,存在咬物、吮指不良習慣者采取內收唇弓矯治;存在咬唇不良習慣著采取開窗前庭盾矯正;口呼吸者使用口呼吸矯正器矯正;夜間磨牙者使用磨牙矯正器矯正。治療療程均達10~15 個月,治療過程中,囑患兒家長監督患兒保持口腔衛生。
1.3.1 兩組患兒不良口腔習慣改善情況比較 統計兩組患兒治療結束時,不良口腔習慣的改善情況。評價標準[5]:顯效,完全糾正不良口腔習慣,咬合異常關系顯著緩解;有效,不良口腔習慣得到糾正,咬合關系部分改善;無效,不良口腔習慣未改善,咬合關系矯正無效。以顯效和有效例數之和計算總有效率。
1.3.2 兩組患兒矯正前后頭影測量結果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均拍攝頭顱側位片,測量患兒的上中切牙長軸與鼻根點-上齒槽座點連線的垂直距離以及其交角(U1-NA)、下中切牙長軸與鼻根點-上齒槽座點連線的垂直距離(L1-NB)、上中切牙長軸與下中切牙長軸的交角(U1-L1)、蝶鞍點-鼻根點-上齒槽座點角(SNA)、蝶鞍點-鼻根點-下齒槽座點角(SNB)、上牙槽座點-鼻根點-下牙槽座點角(ANB)。
采用SPSS 22.0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矯治后,觀察組不良口腔習慣改善總有效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不良口腔習慣改善情況比較 [n(%)]
治療前,兩組患兒U1-NA 距離、U1-NA 角、L1-NB、U1-L1、SNA、SNB、ANB 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U1-NA 距離、U1-NA 角、ANB 相較于治療前減小,L1-NB、SNB相較于治療前增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U1-NA 距離、U1-NA 角、ANB 減小,L1-NB相較于治療前增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的U1-NA 距離、U1-NA 角、ANB 小于對照組,L1-NB、SNB 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U1-L1 大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SNA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矯正前后頭影測量結果比較()

表3 兩組患兒矯正前后頭影測量結果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建立正常的咬合關系、保護口腔健康是確保兒童生長發育期取得良好顱面部骨骼結構發育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矯正患兒錯頜畸形尤為關鍵。由于兒童錯頜畸形常因兒童不良口腔習慣引起,因此該類型咬合問題首先要從破除兒童不良口腔習慣著手。傳統不良口腔習慣矯正主要依靠舌刺、腭刺、唇擋絲等活動矯治器阻止患兒不良習慣[6],患兒治療配合度低,不能積極配合治療。鄭雪飛等[7]在其研究中指出,MRC 肌功能矯治器因其佩戴方便、質地柔軟等特點,不易致使牙菌斑殘留,外形較美觀,目前在臨床治療中廣受青睞。本次研究結果示,觀察組不良口腔習慣改善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證明MRC 肌功能矯治器在糾正患兒不良口腔習慣上較傳統矯正有明顯優勢。筆者認為,與MRC 肌功能矯治器對于患兒舌位定位相關,在治療過程中誘導舌尖上抬,施力于上頜,促使上頜牙弓正常生長發育,通過建立正確的吞咽模式,結合矯治器本身對牙列的作用力,改善咬合情況[8]。MRC 肌功能矯治器治療過程中還可通過配合舌肌訓練,改善舌部肌肉功能,鍛煉口腔肌肉,幫助患兒更好維持正常咬合位置[9]。
由于安氏Ⅱ類Ⅰ分類錯頜畸形患兒常常表現為深覆蓋伴下頜后縮的面部表現,因此在矯治過程中,矯正患兒深覆蓋等表現,有助于改善患兒面型,減小對后期面部發育的不良影響[10]。本次研究中,經矯治后,觀察組的ANB、SNB 均較對照組明顯改善,說明MRC 肌功能矯治器能有通過減小上前牙唇傾,改善患兒上頜前突,這與楊善麟等[11]研究結果一致。矯治后觀察組的U1-NA 距離、U1-NA 角、L1-NB 均較對照組存在明顯改善,患兒上下中切牙傾斜度改善,調整患兒上下頜咬合位置,協調患兒顱面正常生長發育。MRC 肌功能矯治器制作依照標準牙列弓型,患兒佩戴期間,可誘導恒牙在正確位置萌出,且通過隔開異常面部肌肉對牙齒和牙槽骨的干擾,促使牙槽骨正常發育[12]。
本此研究中存在不足,考慮到患兒治療配合度,納入樣本量較小,且年齡均在學齡期。后期進一步研究可擴大樣本量,納入學齡前病例,進行研究。
綜上所述,使用MRC 肌功能矯治器治療安氏Ⅱ類Ⅰ分類錯頜畸形,患兒錯頜畸形矯治效果明顯,顯著改善患兒不良口腔習慣,輔助患兒保持正常咬合位置,較傳統矯治模式更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