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祎珺,翟俊英,鈕紅麗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生殖醫(yī)學科,河南 南陽 473000 )
隨著我國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和進步,孕產(chǎn)婦的死亡率已明顯降低,調查顯示我國2018 年孕產(chǎn)婦死亡率已下降到18.3/10 萬[1],但危重癥孕產(chǎn)婦的死亡率仍較高,包括大出血、羊水栓塞、產(chǎn)后膿毒癥等均是常見的死亡原因[2-3]。有研究顯示[4],膿毒癥患者的死亡率高達30%~40%,且產(chǎn)后膿毒癥患者的死亡率較高,而如何降低此類患者的死亡風險也成為該領域關注的重點問題。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Ⅱ(APACHEⅡ)評分是常用的危重癥病情評價工具[5],對患者的死亡風險也有評估價值,但在產(chǎn)后膿毒癥中應用缺乏針對性,對死亡風險的評估價值并不理想[6]。早期動脈血乳酸清除率(LCR)也是常用的死亡風險評估指標,有研究報道該指標對膿毒癥患者預后不良的評估價值高[7]。但該指標對產(chǎn)后膿毒癥死亡風險是否有理想的評估價值及改良APACHEⅡ評分結合早期動脈LCR 是否可增加其評估效能尚需進一步探討。故而本研究特對91 例產(chǎn)后膿毒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上述問題,現(xiàn)報道如下。
經(jīng)醫(yī)院倫理相關部門審批后,回顧性分析2014 年1 月至2020 年8 月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1 例產(chǎn)后膿毒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年齡18~45 歲,平均(41.25±5.63)歲,分娩孕周31~41周,平均(36.68±5.47)周,初產(chǎn)婦55 例、經(jīng)產(chǎn)婦36 例,單胎妊娠85 例、雙胎妊娠6 例。膿毒癥病因:生殖道感染61 例、腹腔感染22 例、血流感染18 例。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產(chǎn)后膿毒癥診斷標準[8];②年齡≥18 歲;③入院時完成改良APACHEⅡ評分評價并計算入院6 h 動脈LCR;④有完整的臨床資料。
排除標準:①伴有外傷者;②農(nóng)藥或化工原料接觸中毒者;③轉院者;④非疾病原因死亡者,如自殺身亡等;⑤有藥物濫用史等;⑥入院后6 h內死亡者。
改良APACHEⅡ評分評價方法:于入院時評價,選取與產(chǎn)后生理性變化相關的15 項參數(shù)進行病情評估[9],包括體溫(36.0~<38.5℃、34.0~36.0℃或38.5~39.9℃、32.0~<34.0℃、30.0~<32.0℃或39.9~41.0℃、<30.0 或≥41.0℃分別記為0 分、1分、2分、3分、4分)、平均動脈壓(70~<110 mmHg、50~<70 mmHg 或110~139 mmHg、130~<160 mmHg、≥160 或<50 mmHg 分別記為0 分、2 分、3 分、4分)、心率(70~109 次/min、110~139 次/min 或55~69 次/min、140~179 次/min 或40~54 次/min、≥180 次/min 或≤39 次/min 分別記為0 分、2 分、3 分、4 分)、呼吸(12~24 次/min、10~11 次/min或25~34 次/min、6~9 次/min、35~49 次/min、≤5次/min 或≥50 次/min 分別記為0 分、1 分、2 分、3分、4 分)、紅細胞壓積(0.30~0.45、>0.45、0.20~<0.30、<0.20 分別記為0 分、1 分、2 分、4分)、肌酐(53.05~123.76 μmol/L、<53.05 μmol/L或123.77~<176.80 μmol/L、176.80~309.40 μmol/L、>309.40 μmol/L 分別記為0 分、2 分、3 分、4分)、白細胞計數(shù)(3.0~<15.0×109/L、15.0×109/L~<20.0×109/L、1.0×109/L~<3.0×109/L 或20.0×109/L~<40.0×109/L、<1.0×109/L 或≥40.0×109/L 分別記為0 分、1 分、2 分、4 分)、血氧飽和度(>0.95、0.90~0.95、0.80~<0.90、0.60~<0.80、<0.60 分別記為0 分、1 分、2 分、3 分、4 分)、血小板計數(shù)(≥1000×109/L、500×109/L~<1000×109/L、200×109/L~ <500×109/L、100×109/L~ <200×109/L、<100×109/L 分別記為0 分、1 分、2 分、3 分、4分)、血漿纖維蛋白原(1.50~<6.0g/L、1.00~<1.5g/L、0.50~<1.0g/L、<0.5g/L 分別記為0 分、1 分、2 分、4 分)、總膽紅素(<35 μmol/L、35~<52 μmol/L、52~<86 μmol/L、86~<136 μmol/L、≥136 μmol/L 分別記為0 分、1 分、2 分、3 分、4 分)、丙氨酸轉氨酶(<40 u/L、40~<120 u/L、120~<400 u/L、≥400 u/L 分別記為0 分、1 分、2 分、3 分)、血鉀(3.5~<5.5 mmol/L、5.5~<6.0 mmol/L 或3~<3.5 mmol/L、2.5~<3.0 mmol/L、6.0~<7.0 mmol/L、≥7.0 mmol/L或≤2.5 mmol/L 分別記為0 分、1 分、2 分、3 分、4 分)、白蛋白(25~<45 g/L、≥45 g/L、20~<25 g/L、≤19 g/L 分別記為0 分、1 分、2 分、3 分)、神經(jīng)系統(tǒng)GCS 評分(15-GCS 實際得分),總分68 分,評分越高表明病情越嚴重。
早期動脈LCR 計算:分別于入院時和入院6 h后采用LactateScout+血乳酸測試儀測定動脈血乳酸水平,計算早期動脈LCR,LCR=(入院時動脈血乳酸水平-入院6 h 后動脈血乳酸水平)/入院時動脈血乳酸水平×100.00%。
①統(tǒng)計所選患者的死亡率;②對比死亡和存活患者改良APACHEⅡ評分和入院6 h 動脈LCR;③分析改良APACHEⅡ評分結合早期動脈LCR 對產(chǎn)后膿毒癥死亡風險的評估價值,其中二者任一項評價結果為陽性即認為結合評價陽性。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對比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評估改良APACHEⅡ評分結合早期動脈LCR 對產(chǎn)后膿毒癥死亡風險的評估價值。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患者中有31 例產(chǎn)后膿毒癥死亡,死亡率為34.07%(31/91)。
死亡患者改良APACHEⅡ評分高于存活患者,入院6 h 動脈LCR 低于存活患者,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死亡和存活患者改良APACHEⅡ評分和入院6 h動脈LCR 比較()

表1 死亡和存活患者改良APACHEⅡ評分和入院6 h動脈LCR 比較()
改良APACHEⅡ評分、早期動脈LCR 評估產(chǎn)后膿毒癥死亡的Cut-off 值分別為28 分、23.15%,二者結合評估危重癥孕產(chǎn)婦死亡的特異度、AUC均高于單獨評估,靈敏度與單獨評估相當,見表2、圖1。

表2 不同指標對產(chǎn)后膿毒癥死亡風險的評估價值分析

圖1 不同指標對產(chǎn)后膿毒癥死亡風險的評估價值分析
產(chǎn)后膿毒癥患者身體狀況差,且大多病情兇險,致命性強。報道指出[10],孕產(chǎn)婦死亡率是一項反映國家或地區(qū)醫(yī)療衛(wèi)生質量水平的重要指標,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孕產(chǎn)婦死亡率已被認為是國際衛(wèi)生領域共同的發(fā)展目標,尤其是針對危重癥孕產(chǎn)婦,更應當積極探討有效的評估指標,為臨床治療提供新方向,從而可達到降低死亡風險的目的。然而目前臨床上針對產(chǎn)后膿毒癥患者死亡風險常用的評估指標有APACHEⅡ評分、改良APACHEⅡ評分,后者針對孕產(chǎn)婦的病理生理特點改良,較前者的應用價值更高[11]。但臨床醫(yī)師仍需要探討更理想的產(chǎn)后膿毒癥死亡風險評估方法,以期更有效地指導臨床治療。
改良APACHEⅡ評分主要是結合孕產(chǎn)婦的病理生理特點進行改良,全面檢測孕產(chǎn)婦各器官功能指標,將預后良好與預后不良者進行對比以篩選與孕產(chǎn)婦結局相關的參數(shù),并將上述參數(shù)進行賦值,最后驗證其對產(chǎn)婦預后不良風險的預測價值。與APACHE Ⅱ評分系統(tǒng)相比較,改良APACHEⅡ評分系統(tǒng)在孕產(chǎn)婦中應用時去除年齡、動脈血pH 或血清HCO3、血清鈉離子、血球壓積等,加入紅細胞壓積、血漿纖維蛋白原、膽紅素、谷丙轉氨酶、白蛋白等指標,其原因主要為此類患者循環(huán)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等較正常健康產(chǎn)婦均有較大變化,而APACHEⅡ評分系統(tǒng)并不能全面評估此類產(chǎn)婦的病情,因此不能準確評估預后。研究指出[12],考慮到孕產(chǎn)婦生理變化的特殊性,對APACHEⅡ評分系統(tǒng)進行改良十分必要。另有LEADER J 等[13]報道指出,改良APACHEⅡ評分對危重癥孕產(chǎn)婦預后不良有良好的預測價值。乳酸屬于糖酵解的代謝產(chǎn)物,可產(chǎn)生于肌肉、骨骼、紅細胞、大腦等,乳酸代謝紊亂是危重癥患者常見的表現(xiàn),甚至可出現(xiàn)高乳酸血癥,也有報道證實組織細胞缺氧可導致血乳酸升高[14]。LCR 則可反映機體清除乳酸的能力,疾病確診后早期6 h 又被認為是“黃金6 h”,早期LCR 越高意味著機體清除乳酸的能力越強,預后越理想。有報道指出[15],早期動脈LCR 越高的膿毒血癥患者經(jīng)對癥治療幾乎全部存活,而該指標水平越低,患者的死亡率越高,證實該指標對危重癥患者預后不良有預測價值。本研究中,所選患者的死亡率為34.07%,表明產(chǎn)后膿毒癥患者死亡風險高,提示探討其死亡風險的評估指標十分必要。本研究還顯示,死亡患者改良APACHEⅡ評分高于存活患者,入院6 h 動脈LCR 低于存活患者,與上述分析和相關報道均相符,表明改良APACHEⅡ評分、早期動脈LCR 均與產(chǎn)后膿毒癥患者的死亡風險相關。
本研究還顯示,改良APACHEⅡ評分、早期動脈LCR 評估產(chǎn)后膿毒癥患者死亡風險的Cut-off值分別為28 分、18.71%,且二者結合評估產(chǎn)后膿毒癥死亡風險的特異度、AUC 均高于單獨評估,靈敏度與單獨評估相近,提示可將改良APACHEⅡ評分與早期動脈LCR 結合評估產(chǎn)后膿毒癥患者的死亡風險,并指導臨床治療。單純改良APACHEⅡ評分雖然符合孕產(chǎn)婦的生理病理特點,但并不能反映機體自身恢復能力;早期動脈LCR可反映早期乳酸清除能力,但當出現(xiàn)嚴重的組織灌注不良時,乳酸可在局部潴留,無法進入循環(huán),檢測乳酸含量時結果會顯示正常[16];而當循環(huán)改善時,局部潴留的乳酸可進入血液,血乳酸水平則會增加,而LCR 則會減少,因此單以該指標也無法準確評估產(chǎn)后膿毒癥患者的死亡風險。本研究將二者結合,可彌補各自的不足,增加評估效能。
綜上所述,建議對產(chǎn)后膿毒癥患者采用改良APACHEⅡ評分結合早期動脈LCR 評估其死亡風險,效能理想,且可指導臨床治療,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