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路

擺在我們面前的這個專題名為“后疫情時代,春節去哪兒?”看到這個題目的第一印象是:它不過是一個普通的關于疫情此次高峰過去后的旅游專題。沒錯,看看具體內容,確實都是涉及春節期間全國各地旅游熱點的宣傳介紹。但是,當你細細地看下去,一邊看一邊想,你會感覺到這是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疑問句”,特別是對于經歷了三年新冠疫情嚴格管控的國人來說,更是如此。
新冠疫情發生三年來,盡管社會管控程度起起伏伏,時有變化,但基調是對地理空間流動的嚴控;而現在當我們開始討論“春節去哪兒”這一問題時,它已經意味著一個幾乎是全新的變化,因為這一問題對應的是嚴格管控時期的“減少流動”、“居家過年”,不要說跨區域的流動,就是社區之間的流動都常常被阻斷,完全談不上“去哪兒?”在當時的背景下,“居家過年”說白了就是春節(也包括其他日子)盡量不去哪兒。所以,當現在問你“春節去哪兒”時,其內在的含義是意味著你可以選擇去哪兒,你有了選擇的自由和實現愿望的可能,如本專欄報道所示,在這個春節,你確實擁有了很多不一樣的選擇。因此,“春節去哪兒”雖然是一個旅游的概念,但絕不僅僅限于旅游的概念,實際上它折射的是整個中國社會在經歷三年艱辛的抗疫之后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后疫情時代”,“春節去哪兒”可以說是這個新階段的象征性符號。
“后疫情時代”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這其實是一個充滿了爭議的問題,甚至是不是“后”也許都存在爭論。但無疑,三年疫情之后,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都和疫情時代、包括“前”疫情時代有所不同了。除了春節可以去哪兒之外,人們現在最為關注、議論最多的是全球經濟的重啟和增長。有報道稱,全球基金經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飆升至17年來最高點,91%的受訪者預計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將在2023年“全面重啟”(2023年01月20日 15:48,參考消息網);同時也有報道顯示,因為俄烏沖突、逆全球化、大范圍的制度和意識形態沖突,疫情所帶來的各方面沖擊等,都使得中國的發展面臨巨大的風險挑戰。
當然,無論風云如何變幻,對未來保持信心,用創新的方式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我們應對一切挑戰的基礎。在這個意義上,本期專題的豐富內容,不僅象征著一個新的“后疫情時代”,而且你能從在這個專題中出現的各個地方、各種人物上看到它(他)們對未來發展的樂觀信心,看到它(他)們為了實現這種向往所做出的創新,這種創新令人印象深刻。“春節去哪兒”寓于旅游,超越旅游。
小康微博互動
@中國小康網:#西安回民街6根面20元#西安回民街某面館出現宰客現象,6根面賣20元,游客將視頻真實遭遇發到網上引發熱議。西安當地有關部門責令該面館做出整改,要求在原有面條分量上增加50%,明碼標價,退還當事游客飯錢,提升面館服務人員素質。
@小明 :一碗面硬生生毀了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古城的美好形象。不要小看價格離譜的一碗面一道菜的負面影響,有的城市就曾因此付出過慘痛代價。經濟復蘇是好事,旅游亂象得治一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