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華
在人們的印象中,青春期的孩子總是無憂無慮、沒有煩惱。殊不知,許多孩子存在沉默寡言、悲觀壓抑、情緒低落、心悸心慌、失眠多夢等狀況。然而,這可不是簡單的心情不好或身體不適,而可能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隱形殺手”——青春期抑郁癥。因此,應當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及早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青春期抑郁癥,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青春期的抑郁癥,高發年齡為12~18歲,女生的患病率較男生更高。由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成熟,社會適應能力較差,沒有較好的心理調節能力。尤其是個性內向的孩子,當遇到壓力和挫折后,缺少和父母、老師的交流,感覺自己與世隔絕、孤獨無助、長期情緒低落,進而出現焦慮、恐懼、抑郁情緒。青春期這個年齡段很容易患抑郁癥,就像感冒一樣常見,因而稱其為“心靈的感冒”。大多數孩子的抑郁癥狀像患感冒似的,莫名其妙就好了。但也有的孩子“感冒”比較嚴重,還可能會引起一些并發癥。青春期抑郁癥需要心理和藥物的治療,還有家庭和團體訓練,經過綜合治療,此病的大多數患者預后良好。
引起此病的原因有許多,主要是家庭、自身、遺傳及疾病因素等。
家庭因素。父母缺少與子女交流,或者是無效交流;父母過度溺愛、保護子女;家庭教養方式不良等。早年曾有嚴重的不幸經歷,如喪父、喪母或父母離異,父母對子女漠不關心或排斥。
自身因素。如心理年齡滯后、性格內向、不愛交流、社會適應能力差、人際關系不協調、遭受意外挫折、學習成績不良等,常常注意人或事物的消極面,多疑、孤僻,從而陷入抑郁狀態。
遺傳因素。家族遺傳性對青少年抑郁有重要的影響。父母或有一人曾患抑郁癥,其子女更易罹患抑郁癥,且同卵雙生子的同病率更高。
疾病因素。如果在青春期出現神經內分泌紊亂,容易患糖尿病,或者患較為嚴重的疾病,就會導致情緒低落、意志消沉、灰心喪氣,以及心理焦躁、情感脆弱等,容易引發青春期抑郁癥。
青春期抑郁癥的表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情感方面。通常患抑郁癥的孩子體會不到愉悅的感覺,對什么事情都產生不了興趣,且性格孤僻,不能用語言向家長描述自己的心情,于是感到苦悶,表現為情緒低落、悲傷、經常哭泣、行動緩慢、總是提不起精神,或者大發脾氣、自暴自棄,嚴重者出現自殘、自殺的觀念或行為。
行為方面。有一部分患抑郁癥的孩子,可能出現外化性的行為問題,如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注意聽講,喜歡動來動去、學習成績下降,或者變得不聽話、反抗、不遵守學校紀律、跟同齡人關系不好,甚至出現逃學、打架、攻擊性行為等。另外,也有一部分孩子可能表現為內化性的行為問題,如變得孤獨、退縮、不愛說話、不喜社交、不與同伴玩耍等。
軀體方面。患抑郁癥的孩子出現的軀體癥狀比較多,通常為全身不適、胸悶、氣促、呼吸困難、食欲下降、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或是頭痛、頭暈、腹痛等,甚至有的還會出現尿床的現象。
養成樂觀開朗的性格。平時不要一個人待在家里埋頭學習,應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與朋友一起玩耍。注意培養有益的興趣和愛好,不要一味地追求學習成績,別與其他孩子攀比。可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成不驕、敗不餒,保持平和的心態,及時消除各方面的壓力。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應想得開、放得下,不鉆牛角尖,要坦然地面對。
培養自信的生活態度。日常注意保持個人衛生,勤洗臉、刷牙,穿著整潔舒適的衣服,接近別人的時候不要膽怯,常與別人開心地交流,保持心情愉快。多與人溝通,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也要學會傾聽別人講話。主動地廣交朋友,取長補短,平等待人。消除畏難情緒,告訴自己你能行。發現自己的缺點錯誤,應敢于承認,盡快改正。
保持規律的生活。養成按時起居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晚睡,否則有可能會內分泌失調,容易引發青春期抑郁癥。經常進行適當的運動,如快步走、慢跑、跳繩等有氧運動,可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一日三餐應定時定量,多素少葷,營養均衡,多吃全麥面包、雞肉、菠菜、南瓜、香蕉等“快樂食品”。
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家長應經常關心、體貼孩子,多陪伴,主動地與孩子多溝通。要做孩子的朋友,讓孩子打開心扉,把自己的煩惱都傾訴出來,并真正為孩子排憂解難。對于孩子的正當要求,應盡量滿足,暫時做不到的,應耐心解釋。父母在孩子面前應互相尊重,不要吵架,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并且擁有一個輕松愉快、安靜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
(作者系山東省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退休副主任醫師)
(編輯 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