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建工集團有限公司 趙菲菲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治理場域形成黨領導下政府主導的開放系統形制。促進群團組織改革發展,是群團組織自身“強三性”“去四化”、增強組織服務力與回應力的重要途徑,更是重塑新時代組織功能與角色的重要機制;發揮群團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制度化要求。不過,作為中國特色的社會組織,群團組織是特定歷史時期、特別需求下形成的特殊的組織結構形態;群團組織的雙重屬性及其協同社會治理的時代角色,是組織適應制度環境變遷、國家與社會關系轉型及不同階段發展目標和相關政策的具體體現。因此,理應整合歷史視角,梳理群團組織與黨和政府互動框架下的組織發展譜系,并從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中洞悉當下群團組織發展的結構面向和服務路徑。
群團組織工作發揮重要作用的關鍵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每個企業均由職工個體共同構建成一個組織,群團組織在職工個人和黨之間發揮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通過群團組織將二者連接起來,讓一線職工堅守著黨,堅決擁護黨的領導。在當今這樣的新形勢下,黨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積極推動經濟的供給側改革,在不斷改革的過程中,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與挑戰急待解決。例如,部分企業職工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新的崗位要求等,不利于整體共效率的提升。企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在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極其重要,在這樣的關鍵階段,就需要一個橋梁將黨的思想與職工的工作作風相關聯,發揮群團組織紐帶的作用,起到動員組織、上傳下達的作用,將職工面臨的問題與困境等及時反映給單位干部、政府管理人員等,進而便于有針對性地采取響應措施,切實幫助廣大職工解決生活上、工作上的困難與問題,增強黨在人民群眾中的理念,加強人民對于黨的信賴與認可。有利于在黨的領導下,提升各項工作開展的效率,保證改革的持續健康推進。目前,我國企業的工會設置結構如下,一個總工會下設多個基層工會,通過基層工會與職工隊伍的融入,再發揮其對政工工作的補充作用,同時傳達黨的指導思想,與職工做好思想與情感上的交流溝通。工會是群眾與黨之間的“橋梁”,這一作用主要體現在工會干部對職工工作思維的引導與溝通,例如,利用職工的休息時間,工會干部與職工進行輕松的面對面的交流,帶給職工關懷等,讓職工能夠感受到自己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增強職工在企業發展中的參與感與主人翁意識,激發職工的集體榮譽感,使得職工能在工作崗位上始終保持積極與熱情的工作狀態,助力于企業的發展。此外,工會還具有“紐帶”的作用,是企業管理者與一線職工之間的關聯者,工會要為一線職工爭取更多的正當利益,始終與職工站在同一戰線上,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職工的奮斗精神,增強每一個職工的創造性,這能夠進一步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推動企業持續性發展。從職工隊伍來看,很多職工從年輕時就一直在為公司做貢獻,為公司的發展與壯大兢兢業業奉獻了幾十年,對于忠誠度如此高的職工來說,他們最基本的權益能夠得到保障,一方面能夠增強老職工的滿意程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強年輕職工的歸屬感,激發職工的向心力,更好地保證職工隊伍的穩定與壯大。
群團組織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以來就一直存在的,只是真正發揮其作用的時期主要是從改革開放以來,前期發揮的作用不明顯,改革開放初期,群團組織就承擔起健全組織機構、推動組織生產與活動正常進行的作用。
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單位作為數量最多的組織來說,其自身體制的松動導致外圍性群團組織的聯系和服務對象從最初單一的單位組織變得多元化,不再完全依屬于單位,更多的是由群團組織自主進行探索,以更充分地發揮其聯系與整合社會資源的功能,實現社會資源的配置最優化,從而為組織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與有效的激勵。基于群團組織在社會基礎的整合與聯系作用,黨要使其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可以立足于整體的政治環境之下,增強對群團組織的探索,建構以科層理性的規范路徑為原則的群團組織,發揮其自主性的探索、激活群眾的參與度與監督管理能力,實現黨群關系從隸屬型行政型關系的轉變。堅持黨的領導,從改革開放以來黨一直致力于理順黨與群團組織的領導關系與體制,為此在多次黨的會議上都著重提了出來,其中包括1987年黨的十三大會議上提出的“上級黨群機構領導,同級黨委監督”的垂直領導機制;隨著不斷地實踐與發現問題,又在1989年中共中央關于黨對群團組織工作領導的通知中明確了同級黨委領導為主的雙重管理體制。除此之外,長期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黨始終著力堅持對群團組織的領導方式,在整體管控的基礎上,不斷增強群團組織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加強民主參與與民主監督的作用。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無論是各行各業要在日益變化的社會環境中持續性發展,都需要創新與變動,為推進我國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企業群團工作要以創新社會管理格局的行政體制改革為目標,著力于激活群團組織的管理功能與公共服務的生產力,協同黨與政府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為管理國家助力。國家與社會的發展必須要協調進行,同時社會各方的利益也需要優化與平衡,在這樣互動機制的整體環境下,管理理念才得以真正的實踐,激活群團組織整合社會資源、優化各項資源的配置,共同參與創新社會管理格局的新功能,提升群團組織的管理能力,為黨和政府建設新型社會管理格局提供推動力。古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與國家的管理主要由政府進行,在新的社會格局下政府為鼓勵和支持群團組織替代一些政府管理部門為社會提供服務,國家和地方政府都在積極轉變管理思維與管理理念,進行實踐改革制度創新,積極聯系與引導社會組織的橋梁作用,激發社會組織在政府與人民之間的聯絡作用。200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就引發了關于加強社會建設的一系列文件,首次提出了關于構建“樞紐型”的社會組織工作體系,這一辦法明確了社會組織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確了“樞紐型”社會組織的含義與地位,首先是樞紐型的社會組織需要通過負責社會建設的相關部門的認定,不是任一社會組織都是樞紐型,認定通過的要求是這一組織能夠對同類別、同性質、同領域的其他社會組織進行聯系、提供服務并發揮管理職能,能夠在政治上發揮橋梁作用,同時在業務上處于龍頭地位,能夠帶領其他組織進一步的發展的聯合性社會組織。就北京市來看,通過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小組正式認定的“樞紐型”社會組織主要有市總工會、團市委、市紅十字會等10家群團組織。這一制度的改革與創新為群團組織的發展提供了正向的激勵作用,有利于群團組織進一步發揮其協同管理、橋梁紐帶的功能與角色,并且能夠積極聯系與引導其他相關社會組織,更好地整合社會組織的其他資源,激發社會組織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與動力。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個體化社會逐漸出現,“去組織化”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與進步中不可阻擋不可逆轉的一種潮流,要在這樣一個“去組織化”的社會趨勢中要有效的“再組織化”是一種挑戰,但也是黨引領基層治理的戰略性選擇。群團組織協助精準治理的社會化動員機制既是應對“去組織化”趨勢的要求,也是對群團組織社會性回應,也是群團組織回歸群眾性和人民性的要求。群團組織要實現協同黨和政府的精準治理,就必須要以建立健全社會化動員機制為基礎,在堅持群團組織傳統的同時也要積極應對新常態下的實踐環境,首先是各個企業要形成以單位和職工的生活區域為中心的雙重組織體系,全面覆蓋個體社會等新產生的群體,同時借助發展迅速的互聯網技術進行網格化管理,將群眾的工作與生活有效地聯結起來,實現群團隨時在群眾中,群眾時刻能夠快速找到群團組織。此外,雖然群團組織來源于群眾,但不能保證全面覆蓋,因此,要進一步增強群團組織的廣泛性和代表性,提高群團的覆蓋率,并且要廣泛聽取社會其他組織的評價與建議。
和諧的勞動關系是企業發展、個人進步的重要保障,企業群團組織要在企業的發展與進步中起到協調雙方關系、連接群眾與政府的作用,就必須要抓好和諧勞動關系示范,堅持走好共同富裕的示范路。群團組織是為企業發展協調雙方關系、為職工謀取正當利益的組織,因此,要始終以為職工服務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重視不同群體職工自身利益的維護,加強職工的法律意識,以黨的二十大為精神基礎,為職工提供普法機會,建立健全職工法律援助體系和服務站和勞動保障的監察協商機制,積極探索與發展勞動關系管理辦法,引導與幫助職工在遇到勞動關系等問題時,能夠利用法律手段表達合理訴求、維護自身權益,以化解基層矛盾,增強職工隊伍的穩定性;其次,在打造共建共享的為民群團組織中要抓好改革發展成果的共享。鞏固與深化在不斷實踐中取得的活動成果,構建科學專業的服務與幫扶體系,推動職工困難問題的處理與生活品質的提升。
經過實際的調查與研究,自《實施意見》推行以來,通過改革辦的精心指導與黨委的明確領導,各級群團組織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堅持以群眾需求為主,在實踐活動中形成了“海北樣板”“海晏方法”等具有代表性的經驗總結。這些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與做法可以歸納為三個“始終”、三個“注重”,即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始終堅持以服務為主,始終堅持所有做法以目標、結果為導向;注重服務效果,注重群眾基礎的管理,注重服務體制機制的創新。堅持三個始終三個注重的理念,還要明確“誰來做”的問題,各級黨委為確定責任主體方,需要將群團建設正式納入黨建的整體部署,例如,通過成立專門的建設工作小組、群眾工作委員會等方式,加強對群團工作的領導與考評。群團協同化建設就需要牢抓這個方向與這個方法,將關注點聚集在解決職工權益問題、為職工提供更廣泛的社會服務、群眾就業創業等重點問題上。在幫扶的方法手段上積極引入新技術新方法,利用互聯網技術等搭建網格幫扶平臺,整合各類型的幫扶資源,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服務機制。
在《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中支出,群團工作必須堅持黨的統一領導與指導方針,黨的領導是群團工作做好做強的保證與基礎。就中國共產黨和群團組織二者來說存在著的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即同級黨委直接領導群團組織的工作,向下再進行分級管理,因此,像工會、共青團等組織就受到上級組織以及同級黨委的雙重領導與管理。在對群團工作的改革與實踐中,黨對群團組織的協同精準治理框架主要表現為各級黨委對群團工作的領導機制上,領導工作不是直接發送命令,而是需要結合群團的實際情況在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方向,同級黨委要了解群團的工作情況就需要定期召開專門的群團工作會議,聽取群團組織的工作匯報,結合匯報內容進行專題研究,然后制定出具體的分工與指導方針。從黨和群團的社會協作治理來看,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對全局上的把控與實現政治上的領導,貫徹落實黨的理論與路線方針,除了黨對群團工作的領導需要貼合發展的實際需要之外,群團組織也要服從黨的領導,配合黨的工作與指示,發揮黨和群眾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在黨群協同治理的框架內,實現核心權力資源與外界其他資源的合理配置與有序流動,保證黨的指示能夠精準地傳達到人民群眾之中,群眾的問題與合理訴求也能直接反饋到黨的政策方針之中,最終實現國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市場形勢的變化和企業的改革發展,迫切要求群團組織在聯系廣大職工、傳達黨的指示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作用。現階段來看,有些企業因為群團組織的領導力量不足、功能定位不清,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在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根本原則下,以需要從明確群團組織功能定位、創新群團組織工作方法、夯實基層組織隊伍建設等方面,進一步提升群團組織的工作能力,保證信息傳遞時效性,讓廣大職工的利益訴求可以得到盡快滿足,遇到的問題能夠得到盡快解決,黨的指示可以盡快下達。只有發揮好橋梁和紐帶作用,才能在推進深化改革中發揮更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