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市水土保持工作站 郭寶珍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組成內容之一。近年來,我國的水土保持的相關工作得到了顯著的成效,并且也令水土流失的重點預防對策的相關區域和要求更加明確化,人為水土流失的問題得到了極大改善。水土流失的問題令該地區的農業經濟產出量極大減少,并且也導致出現了貧困問題。而在新歷史的發展環境之下,黨隨之提出了有關精準脫貧的相關要求,重視對問題進行各個角度的分析。扎實可靠的水土保持工作,可為貧困地區創造良好的建設發展環境,幫助該地區加速脫貧。因此,要有效地結合水土保持與精準脫貧,實現兩者的協作共贏。
水資源、土壤資源等和人們的生存生活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社會發展與農業生產之時,水土是不必可少的重要生產資料,可為人們創造諸多的物資資源。為有效地保持淡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需要將水土保護工作重視起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令自然環境始終處于一個動態平衡的階段中。從農業發展的角度看來,水土流失不但表現為水土資源的大范圍流失,還有生態環境的保護,在流失問題愈發嚴重以后,很有可能會對本地的自然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對農業的發展帶去消極影響。而要推動農業的現代化可持續性發展,需利用水土保持的方式,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客觀改善與恢復。在此情況下,一定要將水土保持工作重視起來,以此為農業之后的發展創造相對良好與堅實的基礎條件。并且做好水土保持的工作,可逐漸形成一個人和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的環境氛圍,為自然環境創造更為強勁的活力,在保證自然環境生產能力的同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研究分析中可知,以往不科學的水體資源開發問題,導致出現了十分嚴重的不良后果,甚至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人們想要實現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間的和諧相處,需要積極調動水土資源,發揮完善生態系統,逐漸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就系統綜合的角度看來,我國的水土保持工作自開展以來得到了顯著成效,并且對地方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也發揮出了重要的積極影響。但因為我國的水土空間非常廣闊,各個地區的狀況也存在著很大不同之處,由此導致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協調和落實工作無法得到保證,甚至一些已經被控制住的水土流失的地方可能會出現反復問題,致使出現規模較大的水土流失方面的問題。在調查研究分析中可知,在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與貧困人口數量較多的地區中,民眾的水土保持意識相對較弱,并且也對水土保持的危害性認知不夠到位。不僅如此,一些地區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對植被補植過度依賴,并未將各類先進的技術手段作用發揮出來,由此也致使水土流失的防控成效被降低,由此對水土保持成效穩固非常不利。在具體進行水土保持工作之時,多數地區的政策都相對獨立化,企業并未與其他的政策措施內容相互連接,對各類整治資源力量的整合也相對不利。不僅如此,在全球變暖的氣候影響之下,我國的水體保持工作所面臨的壓力也相對較大,此類問題都是需要重點思考與對待的。
在開展水土保持小流域的綜合治理活動中,將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及貫徹到水土保持工作的始末中去,并且一定要齊抓共管,實現同步推進。做好精準扶貧的相關工作,并且利用精準扶貧的工作推動水土保持工作順暢開展,利用貧困人口得到的效益與實際的脫貧程度,客觀地檢驗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設效果。利用水土保持的方式,實現精準脫貧,令農村產業與基礎設施基的基礎更加堅實。形成系統完善的水土保持及精準扶貧協作共贏的相關工作機制,積極解決民生貧困方面的問題,將農民治理水土流失問題的積極主動性調動起來。重視協調統一治理模式及產業脫貧,令水土保持、精準扶貧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實現協調一致,促使水土保持的生態、經濟及社會效益得到顯著提升,在水土保持中將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作用有效發揮出來。
貧困戶是進行脫貧工作的重要主力軍,并且脫貧致富需要依靠群眾的辛勤勞動才可得以實現。脫貧戶想要真正地實現脫貧,單純依靠政府所接濟的物資是治標不治本的措施,只有將貧困地區的多元富民產業逐漸培養起來,幫助貧困地區實現自我發展的造血功能,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以甘肅省為例,省委與省政府出臺了“1+7”精準扶貧的相關方案,這是有效實現精準扶貧工作的組合拳,在幫扶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堅持因村施策與因地制宜,在明確掌握貧困地區貧困狀況、深度與廣度等的基礎上,明確任務的目標、主要對策與責任分工等,協調各方之間的配合和互相支持,令各項政策與扶貧方案得以充分落實到位。需要積極實現工作機制的創新,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效用發揮出來,逐漸聚集脫貧攻堅的重要合力,以此來逐漸帶動起設施農業、畜牧業與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科學地引導工作也不容忽視,需調動縣、鄉政府與貧困村兩委班子等的力量,共同規劃特色富民產業市場對接、技術支持與質量監管等相關工作,實現有效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得到良好的經濟效益。
舉例湖北營山縣,該縣的水保局重視創建優質的水保工程與助推產業脫貧類活動,運用創建休閑觀光農業基礎設施、立體栽植等方法,令水土保持工作和產業脫貧實現有效融合。而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工作想要實現精準扶貧,推動產業發展,需要做好量體裁衣的相關工作。在先期階段中,專程聘請了專業的研究專家開展實地調查,完善科學論證工作,同時也引入了適用于立體栽植的各類苗木。并且在前期種植、中期培育與后期養護管理方面,長時間地聘請高水平專業人才,開展現場的指導與追蹤類服務,以此來推動苗木落地生根。縣水保局投入了部分資金,在東河紅葉谷連片、溫泉桃花谷沿線等地區的各個村鎮種植了大約超過10萬株的日本甜柿苗、桃樹苗等相關苗木。另外,英山縣保水局花費了大約3年左右的時間,將三條大河沿線大約三萬畝組有的土地創造成為四季花果飄香的旅游景觀區域。這種方式不但有助實現生態環境的改善,還可將本地的特色農業發展起來,繼而逐漸實現鄉村旅游環境的美化。
現如今,英山縣保水局已經建設形成了7條清潔型小流域與8個生態農業的觀光園;依據精準扶貧,立體種植了大約超過1000畝的果林;創建了50多個文明村與6個生態林。另外,英山縣保水局會投資超過1000萬元,積極建設精準扶貧產業園,并且建設包含葡萄園、無花果圓等多個果園在內的高標準果園。
創新體制機制是進行精準扶貧的重點內容之一,同時生態和文化的協同發展也有助于推動精準扶貧機制創新發展。以湘西州為例,在進行精準扶貧體制機制創新之時,需要關注的點主要包含如下幾方面:一是進行生態與文化協同扶貧結對。將“發達地區—貧困地區、企業—貧困村、城市居民—貧困對象”等模式,利用認領閑置土地、認養貧困兒童等方式,做好生態和文化協同扶貧結對的相關工作;二是選擇適宜的扶貧模式。有關扶貧模式方面,主要存在著資金扶貧、實物扶貧、教育扶貧等各類模式,因此,在不同的地區中,可基于本地扶貧工作的相關需求,選擇相對適宜的扶貧模式;三是創建生態與文化協同發展的扶貧示范縣鄉。對于現如今在生態和文化協同扶貧開發方面已經獲得成效的地區來說,要積極進行重點扶貧工作,將其中的優秀經驗及時總結出來,將生態和文化協同發展建設作為主要切入點,積極摸索可供全國參考及復制的扶貧模式。
明確國家發展綠色金融的改革相關機遇,并且將互聯網與大數據的應用工作重視起來,依據各個地區的實際特色文化與生態資源作為主要依托,將逐漸摸索出文化、生態和大數據相互融合的精準扶貧的模式,加速基于大數據的生態與文化協同扶貧工作積極開展。具體可從如下兩方面入手:
一是將互聯網大數據搜索能力、虛擬仿真展示能力與信息推廣等方面的能力作用發揮出來,將各個地區的自然生態風光與民族文化錄制成為影像,繼而利用微視頻、連續劇與宣傳片等形式,將其在互聯網上推廣起來,將富含地區生態、文化特色的商品與服務推廣到全國甚至全世界,吸引更多的外來人員到本地。這種方式不但有助于幫助本地人民增收,還可帶動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逐漸實現精準扶貧。
二是隨著網絡平臺的發展,可嘗試著利用互聯網推動企業走出去,通過這種方式來拓寬自己的市場。形成有效融合文化、生態與大數據的精準扶貧模式,可為傳統村鎮、民俗文化等創意企業和生態建設等相關企業創造跨境電子商務的服務、跨境推廣服務與跨境銷售服務等,積極聯合相關電子商務企業在全國組織各項會議和論壇。通過此種方式有效提升地區文化和生態類企業為本地區經濟發展創造動力。
退耕還林最開始主要的目的是實現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護,現如今工程的環境效果已經得到了各國的廣泛認可。在新時代的生態文明與精準扶貧的思想之下,政府也給予了退耕還林更高目標,并且期望可以發揮出更多的效果。因此,本文提出了如下的政策性意見。
一是生態文明的角度。退耕還林可有效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最普惠與代表公共利益的生態社會價值,但是,生態就是民生的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分價值歸宿方面的作用逐漸提升。在此基礎上,要促使退耕還林貧困地區的相關瞄準效果得以提升,因此,來逐漸為推動貧困鄉村建設發展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發展成為優良的條件基礎;其次,退耕還林工程需盡可能堅持因地制宜,依據本地區的是特色與民俗文化,靈活轉變農戶經濟的實際發展方式,逐漸發展起來以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與智慧農業等作為主導的農林經濟經營模式,通過此種方式實現農業產業的興旺發展,令農業生態生產力發展水平更加堅實,以此為貧困地區創造更多有利發展條件,帶動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
二是精準扶貧角度。在貧困識別、資金使用等角度,增強對貧困戶瞄準的效果,以此來有效幫助貧困戶利用生態保護的方式,實現脫貧一批的相關目標。首先,要有效提升工程貧困戶的瞄準效率。目前,退耕還林瞄準率仍舊處于中低水準,由此也令工程的扶貧效果水平無法提升,在安排新一輪的工程工作之時,可考慮可能會對項目貧困瞄準造成影響的而一些決定性因素,以此來有效提升扶貧瞄準精度,可將退耕還林的扶貧功能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其次是提高補貼標準,加強對補貼的脫貧貢獻。可以嘗試著令農戶退耕參與意見得以提升,對項目的實施難度進行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在中央重視民生事業發展的背景下,退耕還林補貼有著社會保障性質的民生支出項目,補貼標準的不斷提升,可令農戶的收入得以提高。不僅如此,退耕補貼是使用一貫制補貼政策,若是補貼標準減少的話,會導致農戶的收入隨之縮水;再次,促使生態部長機制完善健全發展。現如今的補償機制所指的主要是退耕的機會成本補償,并且還需要充分保證還林補償的完善發展,在完成退耕補償的相關工作以后,農戶為社會提供森林生態的公共服務,并且逐漸形成林業生態的服務的相關補償機制,促使農民可以通過森林資源產權得到自己應得的報酬,保證農民增收脫貧的持續與常態化要最后,推動生態保護公益管理制度的完善健全發展,將貧困戶勞動力添加到生態林的保護管理的相關工作中去,發揮護林員崗位平臺的作用,幫助貧困戶增加他們的整體收入。
三是做好配套制度改革與優化的相關工作。地方公共服務機構有針對性、組織性地對貧困戶進行農業、非農業的技能培訓類活動,以此來提升貧困戶的農業經營的效率,利用增加產出的方式,促使農戶的收入得以增加。利用提升非農就業能力的方式,拓寬農戶的收入渠道,積極幫助農戶改善其整體的收入結構。公共機構可試著建立跨區勞動力流動服務的相關平臺,合理控制農戶的非農業就業機會,逐漸提升非農就業的效率水平;另一方面,還可創造政策性的農村現代支持,令創業審批的手續得以簡化,為農戶傳授有關理財和經營的相關技巧,并且農戶也可利用非農經營的方式增加收入。
綜上所述,要完善水土保持與脫貧攻堅的相關工作,不但任務艱巨,同時需要肩負的責任也非常重大。貧困地區的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并且情況相對復雜。新時期的水土保持工作面臨著較大的難度與挑戰,因此,需有效貫徹落實有關水土保持工作“生態扶貧”與“經濟扶貧”并行的指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