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張鑫
歷史經驗表明,開放帶來進步,封鎖國門必然導致落后。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創中國對外開放的新局面,發展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以及向世界揭示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我國繼往開來,在新時代提出開放發展理念,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開放,為我國拓展開放發展空間提供了強大的內在動力和重要的理論武器。
當前,中國對外開放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諸多新變化。中國對外開放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點凸顯。國外總體經濟發展緩慢,但新興經濟體推動經濟發展速度較快,成為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動車,使得原有的國際力量對照不斷變化、世界經濟格局持續調整。面對這些新的相互交織、相互碰撞的挑戰,適時調整開放戰略與發展模式,趨利避害,將挑戰化為機遇。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增長動能嚴重不足、轉入低速增長期,世界需要更強的發展動力來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現今,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開始持續上升,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火車頭,實力不可小覷,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新希望。隨著新興經濟體的不斷崛起,各國也逐漸認識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紛紛尋找發展出路,對內不斷重組經濟,調整經濟模式,對外謀求與其它國家合作,以解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各種突出問題。由此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加速發展,推動著全球治理體制變革,整個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和大轉型的時代。
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開放型經濟邁入新階段,中國經濟轉型面臨巨大的挑戰。首先,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當前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成為世界經濟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在世界經濟增長緩慢乏力和各國經濟復蘇程度有較大差異的影響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動能和可持續性面臨著諸多的考驗。再則,中國傳統人口紅利漸漸消退。如今,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老齡化問題的顯現,勞動力人口開始減少、勞動力的價格逐年攀升以及兩者的供求關系變得日益緊張。此外,資源與環境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正在逐步加大。曾經我國以豐富的資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優越條件也成為我們當下實行新一輪對外開放時所應慎重考慮的問題。
新時代開放發展理念是中國開放發展思想的最新體現,不僅對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升我國更高層次的開放發展提供了精神引領,也為推動世界各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維護世界經濟穩固發展,貢獻了中國的智慧。
歷史狀況和實踐經驗證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對外開放。新的歷史現實下,中國要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把開放發展的理念與行動在更寬的范圍、更大的領域、更深的層次上貫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實踐上的方方面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外形勢不斷發展演變,開放發展理念應運而生,它進一步指明了“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提供了一種有效增強開放性強度、深度和廣度的方法,并在理念的頂層設計到落地實踐上形成了層層立體式的開放發展方法論體系,為進一步構建我國更高水平的開放新格局做出了新時期的戰略謀劃。新時代開放發展理念遵從中國發展的實際規律,是中國在對外開放領域的創新應用,是偉大實踐的產物。它將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得到不斷地豐富、完善和發展,更重要的是,它將為全面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取得更大成就、為今后在拓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實踐上成為理念上的燈塔。
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以及兩者并舉的改革和開放戰略是我國歷經艱辛探索及實踐經驗的高度總結。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前進,改革處在了攻堅期和深水區期。在我國改革開放需要做出重大調整布局的關鍵時期,我國創新對外開放發展思路,依托開放發展新理念為改革體制提供的外部推動力,引領改革事業繼續前行。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積極引進優秀外資企業,獲得加快走出去步伐的主動權,深化雙向投資合作,推動市場機制的雙向交流,帶動我國相關產業體制的發展和成熟,促使國內改革。在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下矢志不渝地打造“一帶一路”經濟帶,實施高水平的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動國內自由貿易區的建成,促進東部沿海地區高品質的發展先行完成,帶動中西部的發展,實現開放型經濟發展新格局。中國想要在嚴峻的國際挑戰面前奪取勝利,還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展科技技術,不斷提升技術進步的能力以及重視基礎研究和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以開放發展理念給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提供的新機遇,不斷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的競爭優勢,更好地促進新時期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助推我國改革事業不斷前進。
當前中國不僅依賴世界經濟的發展,也致力于讓世界經濟的復蘇搭乘我國強勁的經濟發展順風車,共創互利共贏的合作發展模式。新時期,我國以合作共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握對外發展的機遇,于開放發展理念之上樹立全球眼光,提出同其他國家一道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愿同廣大成員國、國際組織和機構一道,共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2]作為新時代開放發展理念的重要核心思想,人類命運共同體響應了世界各國同呼吸同命運的時代需求,凝聚了各國謀求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共識,它破除了領導與被領導的國際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中國的獨角戲,也不是維護某個國家的利益,是致力于連接全球各族人民,提高向心力,打造共享發展成果的新型國際關系。
中國提出的這種連結不同文明、促進世界各族人民協和共生的新合作模式,既表明了我國主動擔負解決問題的責任,也對營造和諧穩定的世界環境,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在大調整大變革的時代,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期中外合作的基礎,是形成長久互利互惠關系的保障,它不僅切合我國開放發展的實際和堅定中國擴大開放的信心,更有益于世界和平穩定且真正實現各國共贏發展。
隨著全球化潮流的加速演進下,世界市場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合作交流、互利共贏已成為當今國際社會認同的主流觀點,各國在此潮流中也承擔著越來越多的國際責任。但從國際社會長期發展的歷程來看,國際話語體系分配呈現失衡的狀況,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話語權與經濟的發展速度不成正比。
由此謀話語權是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客觀要求。面對復雜的世界形勢,我國積極應對,主動承擔起大國責任和擔當。在各種場合和世界問題上中國倡導安全觀,承擔起為世界和平穩定的責任,成為推動世界和平穩定的建設者。在全球治理中,我國展現大國形象,與其他國家交流自己成功的發展經驗,積極參與引領國際秩序和規則的制定,通過各種國際會議平臺積極維護國際秩序,為促進世界各國合作共贏貢獻了中國方案,成為國際秩序走向更加完善的推動者。通過開放發展我國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話語體系,全方位地走向世界的舞臺中央,打破謠言,在世界范圍內傳遞具有中國特色的聲音,讓中國倡議成為國際共識,使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地位不斷得到提升。
新時期,我國創新開放思路和方式,提出開放發展理念后,開展了一系列極具開拓性、創造性的開放發展實踐,開啟了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風貌。
當前,世界各國持續在開放發展體系的基礎上進行競爭和創新。我國在改革開放的新征程上,健全開放型經濟體系也成為新時期中國開放發展的迫切任務。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時代開放發展理念為進一步掃除開放型經濟的體制機制障礙,創新其頂層設計,擴大開放空間,贏得對外開放的主動權,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建設開放型經濟強國提出了創新性的理論。為了對內改革和對外同世界不斷發展的經濟新環境接軌,建立一系列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組織、管理、法律制度和法規是健全符合新時代特征與要求的開放經濟新體系的關鍵所在。現今我國以制度為基礎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正在逐步完善。
首先,促進投資的便利化和積極性。在促進我國優勢產業“走出去”方面,促進程序的公開透明、簡單便捷,實現投資便利化。放寬外商投資市場準入規則,積極將擁有髙端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的外資企業“引進來”,增強境外企業對外投資的積極性;其次,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在注意安全性的前提下,健全和創新境外投資管理體制,統一內外法律法規,把推進境外投資立法納入法制化軌道,為其提供政策支撐,不斷完善境外投資環境。遵循國際通行規則,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消除外商在華投資障礙,確保海外投資健康有序發展。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期間,先后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宏偉倡議,標志著“一帶一路”倡議正式問世。
“一帶一路”建設是新時代對我國開放空間重新作出的系統規劃和頂層設計,成為中國落實開放發展理念、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一帶一路”設計之初就旨在同沿線各國形成以經濟貿易為基礎的合作關系、以分享中國發展成果,實現互利共贏為基礎的命運共同體,它串聯起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亞歐非三大板塊中的多個沿線國家,既滿足了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推動沿線各國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發展,對于加快解決我國不平衡的發展局勢,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以及提升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世界經濟增長疲軟的現實環境下,建構起互惠開放的世界經濟發展平臺的“一帶一路”響應了各國人民期待的和平發展的世界夢,符合時代發展規律和各國人民的利益,發展的前景廣闊無垠。作為21世紀取得實質性進展的戰略舉措,“一帶一路”重大倡議賦予古絲綢之路新的時代價值,承載了沿線國家共同繁榮發展的夢想,是向國際社會交出的中國答卷,給完善全球經濟治理貢獻了中國理念、智慧與方案,在國際社會中產生了廣泛的認同和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WTO成員國與其他相關國家基本建立了自由貿易關系。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由于處于依賴外部市場的原因,至今受全球經濟波動的影響仍然較大。中國正處于從世界貿易大國向世界貿易強國轉變的重要時期。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以及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系,新時期,中國主動籌謀對外關系,提出加速實行自由貿易區戰略,實現對外戰略目標。自由貿易區戰略是當前中國在展開新一輪的對外開放中積極參與制定國際經濟貿易規則,在全球經濟治理發聲的重要平臺。通過設立自由貿易區,銜接國際經貿通行規則,我國能充分發揮其促進貿易和投資的作用,拓展國際市場,努力形成全球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為中國貫徹開放理念和構建開放發展新格局探索新思路、新途徑。
我國實施的自由貿易區戰略,按頂層設計布置,通過局部試點加以檢驗再推廣。作為我國自由貿易區的首個試驗田,上海自貿區不僅是我國邁向開放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國內各區域發展自由貿易區的主要范本,至2020年,中國已建立了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區的不斷擴大表明,中國在擴大開放范圍和不斷探索開放發展新模式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中國自加入WTO以來,對外開放層次雖不斷提高,但區域發展差距仍較為明顯。這種差距不利于提升我國在區域開放布局中的國際競爭力,已成為中國開放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過去我們的開放主要基于沿海地區,面向海洋、面向發達國家,今后這個方向的工作還要繼續做。同時要更多地考慮中西部地區和沿邊地區的對外開放。”[3]強調在開放發展大方向不變的情況下,將優惠扶持政策更多地往內陸地區傾斜。因此,中西部地區積極創新開放發展新思路,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促進區域發展,加強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夯實對外開放的產業基礎,縮小與沿海地區的發展差距。同時,優化我國的區域開放布局也必須注意我國的周邊形勢。隨著中國與鄰國的貿易日益頻繁和密切,區域發展顯示出明顯的優勢和潛力。在道路上,我國沿邊地區加大同周邊國家在海路、鐵路上的建設,為創造互利共贏的局面提供發展空間。在金融領域,我們積極籌建亞投行、金磚國家銀行及同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共建融資橋梁。在政策上,對周邊不發達的國家實行零關稅的政策待遇,積極營造更加開放和公正的發展平臺,推進區域經濟發展。
現今新興經濟體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新驅動力,特別是中國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迅速上升,影響著世界政治經濟版圖的變化和調整,世界經濟政治格局需要新的變革。作為經濟大國,需我們要把經濟實力轉化為規則實力,逐漸由現行其規則的遵守者向參與和制定者轉變,主動為中國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發聲,提升在全球經濟治理上的制度性話語權,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貢獻中國理念、智慧和解決方案,使規則向著更為合理均衡的方向發展。2015年10月底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更加明確指出,“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髙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4]
近年來,中國主動承擔國際責任與義務,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完善國際經濟規則制定,在制度建設和創新上提出新看法和新方案,努力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好地反映大多數國家意愿和利益。擴大和完善對外援助,對最不發達的國家加大人道主義援助力度。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變化的協商,貫徹執行減排承諾。積極維護世界公共安全,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堅決打擊破壞安全的行為。我國發揮出的建設性作用成為全球治理體系的推動者和引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