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劉漢玲,張璇
我國砥礪前行了40年,披荊斬棘的的改革發展,終使農村的改革邁出了三個大步:第一步,重新將農村的分配關系進行梳理,成功實現了農民稅費改革的減負,其中,互聯網金融不僅推動了減貧等戰略體系的平穩轉型,還就鄉村振興建立了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第二步,對農村的上層建筑方面進行整改,著眼于農村的綜合發展;第三步:落實家庭承包經營的相關政策,給予農民土地的經營自主權,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基于農村改革已取的成績,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的角度出發闡釋互聯網金融在農村改革中所起的作用,討論互聯網金融發展是否能助推農民脫貧扶貧工作。
數字勞動已成為當今社會勞動的發展大勢,互聯網金融作為其中之一,是以互聯網為媒介的金融發展形式,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如八爪魚、云計算等大數據搜集平臺,將城鄉資源乃至不同地區的人才資源、地理資源、技術勞務等進行重新整合,再匹配給相應有需求的地區和人群,或者通過整合資源的直接變現、金融投資等獲取報酬。可以說,數字經濟使勞動形態發生了重大變化,對互聯網金融的熟練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以更低的交易成本以及更新穎的方式實現脫貧致富。但勞動本質并沒有改變,它所破除的是生產與消費之間、勞動與休閑之間所固有的模式,而在其運行過程中實際消耗的還是人的體力和智力。因此,其關于人的本質方面并沒有超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勞動范疇,在本質上是馬克思的勞動概念在數字時代的最新表現形式。
本文的研究順應當前國家支持農村發展的政策要求,在借助互聯網金融平臺提高和改善農民生活方面能夠提供相關的建議。黨中央從2004年起至今連續將“三農”問題列入中央一號文件,由此農村發展的重要性可見一般,而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在于增加農民收入。因此從金融借助互聯網技術創新發展的角度研究農民收入問題,為進一步推動互聯網金融與農村經濟的融合發展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為數字勞動在農村領域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提供參考。本文重在研究互聯網金融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結果能互聯網金融促進農民創造更穩定、更滿意的收入提高新的思路。
數字信息技術如星星之火,推動工業時代向數字經濟時代轉變,數字金融、數字勞動應運而生,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創新結果。在數字時代,生產方式、勞動主體和對象都發生了變化。互聯網金融廣泛滲透傳統金融領域和非金融機構等行業。概括來說,它的發展模式就是互聯網企業或者利用數字技術、信息通信技術以及大數據云服務等在支付投資、資金融通和信息中介等服務方面創造出新型的金融業務。互聯網金融的持續健康發展,不僅促進了普惠金融的發展、滿足了不同地區不同層次人民的多樣化投資融資需求,而且對金融業的產品質量和服務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發展的同時,也能構建多層次的金融體系,展現出了極大的市場空間和深遠的發展潛力。
農民收入是指一個國家的物質生產部門所包括的對象在一段時間內創造的所有價值之和,可分為純收入和毛收入,其中,純收入可以理解為除去成本和費用以后的利潤,那么顧名思義,毛收入就是指包含成本和費用在內的收入。所以,純收入和居民收入成正比例發展,前者升高時,后者一般也會隨之提高,社會的整體水平進而也得到提高。反之,當兩方降低時,社會消費也會減少。本文依照具體的收入來源,將農村居民的收入結構分為四個種類:
1.工資性收入
這一指標是推動居民收入激增的主因。首先,因為工資制度的改革,事業單位響應號召提高了薪資水平,帶動了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其次,企業改革后,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加大,經濟效益的提升又提高了工人的工資;再次,公務員的普遍增資也帶動了普通工人工資的上浮;最后,由于城鎮居民的就業范圍更廣、收入來源渠道增多導致收入增長。
2.經營性收入
當國家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時,農民的就業觀也發生轉變,個體和私營企業的從業人員隊伍不斷壯大,個體經營活躍,經營性收入增速提高,是居民收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轉移性收入
轉移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是一種很常見的形式,是國家單位等社會團體對居民家庭的各種轉移性的支付。如:政府對個人收入轉移的失業救濟金、離退休金以及賠償等;單位對個人收入轉移的辭退金、保險索賠、住房公積金等等。
4.財產性收入
隨著農民家庭的財產日益豐富,農民個人的消息來源、投資渠道都日益多元化,伴隨著證券市場的繁榮,部分農村居民就會提前支取其在銀行的定期存款轉而投向股票或者基金市場,追逐風險的補償使得農民的投資收入增加。
探析社會發展的動因,離不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對重要范疇的追根溯源。早在1844年左右,《德法年鑒》中就已經提出:“絕不是國家制約和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制約和決定國家,因而應該從經濟關系及其發展中來解釋政治及其歷史,而不是相反。”這是極具顛覆性的,因為在此之前,馬克思曾一度認為政治和文化的東西決定經濟,將經濟置于政治和文化之下,并未給予其應有的重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可以看到,他開始向經濟領域探索,重視社會經濟關系的發展聯系,至此馬克思的經濟哲學觀逐漸發展起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社會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離不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原理指導。在數字勞動愈加發達的今天,我國經濟基礎的重心不再單一瞄準實體經濟,而是將一部分轉移到數字經濟領域,創新之初采取以點到線再到面的方式,巧妙地將互聯網金融與農民收入結合起來,先從鳳陽縣小崗村到沿海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并于東中西部規整成線,最后在城鄉結合成面。在互聯網金融的支持下,各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農業特色,如新疆的棉花、內蒙古的荷斯坦奶牛場、景德鎮三寶村的國際瓷谷等,借助互聯網平臺宣傳營銷,大力發展旅游業、餐飲業、手工業,并借助線上投資、網絡借貸等方法實現資金的流動,推動互聯網金融對農民創收的有機循環。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是隨著時代發展不斷進步的,面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愈發現代化的局面,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脫貧攻堅愈發深入人心。農村工作取得如此顯著的進步,不僅是傳統金融模式持續支持的結果,更與農村因地制宜,立足自身資源結合互聯網金融進行創新發展密切聯系。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農村一方面鼓勵農民務工,另一方面積極利用互聯網引流,細化特色產業,培育技術人才,補齊農村經濟的發展短板,促進了農民增收。
分配通常表現為產品的分配,因此它離生產很遠,似乎對生產是獨立的。但是,在分配是產品的分配之前,它是生產工具的分配,社會成員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個人從屬于一定的生產關系)----這是同一關系的進一步規定。從這就可以看出,生產與分配是息息相關的。總的來說,分配的結構完全取決于生產的結構。分配本身是生產的產物,是社會發展的助推器,而馬克思的經濟哲學觀其實是從批判中逐步向現實邁進的,他通過對黑格爾法哲學進行批判,逐步邁上了以勞動為主體的經濟領域,并結合實踐對經濟學進行新的研究。
我國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共同決定的。實行“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經濟活動的根本原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行“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的具體原則和價值手段。[7]在數字勞動時代,科技與人才是發展的源動力,立足我國國情,不難看到很多農民對生產分配理論認識較淺,指導思想不到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于農民收入的帶動就難以發揮最大效益。在互聯網逐漸普及后,農民通過數字平臺能更好地接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方針和政策,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認識不斷深化,在第一批創業轉型成功的新農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互聯網進行創業,將自家果園菜地通過拼多多這樣的網絡平臺展示并銷售,一方面為自己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也刺激了社會消費,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促進了共同富裕。
1.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由具有一定實力和信用保證的獨立機構先與銀聯合作或通過網絡連接促進雙方交易,最終實現交易目的的網絡在線支付模式。在第三方支付模式中,買方挑選好商品,使用第三方平臺提供的賬戶支付貨款,然后由第三方告知賣方是否已收到款項并要求發出貨物。買方收到貨物后,及時檢查商品若完好確認收貨,最后由第三方把款項匯入賣方賬戶。
2.大數據金融
大數據金融是指利用特定的算法或技術手段對數據進行實時分析,充分發掘客戶交易和消費背景下深層次信息,通過掌握客戶的消費習慣,更準確地預測客戶行為,提高金融機構在服務、營銷和風險控制方面的能力。其中細分的平臺金融模式是指平臺公司利用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化手段,分析和挖掘日積月累收集的大數據。
3.P2P網絡借貸
P2P(PeertoPeer)小額借貸,是一種將額度小的閑散資金匯聚起來、借貸給需要資金的人群或者小微企業的一種商業模式。網絡借貸的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滿足個人或者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維護并發展個人的征信體系、改善小微企業、提高社會閑散資金的利用效率。由于小額借貸具有簡便、高效、門檻低、批準快等優點,成為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的首選。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來說,市場經濟作為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只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和方法。最初我國經濟學界極少使用市場經濟這一個概念,都稱作商品生產、商品經濟。細究二者的區別,主要在于分析它們經濟利益關系時,立足的不同概念。即:如果認為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生產者將進行等價交換,那么按創造的價值實行分配;而當使用市場經濟概念時,是偏重于從運行的角度來考察,也就是將重心偏向了多種方式下資源配置的不同領域,以實現國民經濟的共同富裕。
馬克思看透了資產階級社會的剝削本質:表面上商品表現為價格以及商品流通等等,但實際上,這意味著資本家無償占用工人的剩余勞動力。而隨著數字勞動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擺脫了資本的束縛,借助數字網絡平臺獨立出來,從而實現增收。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自2013年互聯網金融元年起,可以發現互聯網金融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黏連度不斷增強。2013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3652.5元,經營性收入3934.9元,轉移性收入1647.5元,財產性收入194.7元,截止到2021年底,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將已達到7958元,經營性收入漲至6566元,轉移性收入增加到3937元,財產性收入也上浮為469元。可以說,農民的各項收入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市場機制理論指導下的農民在數字勞動時代成功實現增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實踐不斷發展相結合的成果。從理論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在內容和體系上的發展,為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站在實踐角度,它順勢而為、應時而變,在數字經濟時代,要保持初心、立足現實,結合互聯網金融,大膽創新,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添磚加瓦。
1.合理利用市場機制
現階段中國需要借助市場機制的發展來牽引生產力的進步,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通過國家對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宏觀調控作用。從整體上來講,我國所實施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鍵在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國家的良性循環和有效調節作用。
2.兼顧效率與公平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力求打破平均主義,而當今社會,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抓住機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共同富裕而奮斗,因此在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下,要兼顧效率與公平,兩手抓經濟。
3.增強經濟自信
我國一直在黨和政府的積極領導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強調政府在宏觀經濟穩定中的責任和作用。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而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始終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堅持市場調節與國家調節的辯證統一,把兩者的功能有機結合起來,使得數字經濟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效益最大化,這與我們實現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不謀而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