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黨委黨校 劉明俊
社會治理是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黨中央立足“兩個大局”,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和深化改革新任務,以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為基點,吸收有益思想,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治理”“怎樣進行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這一重大核心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思考,作出了許多關于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的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內涵豐富、博大精深,蘊含著辯證思維和突出的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新領域,豐富了我黨的執政理念,為推進我國社會治理實踐、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和時代價值。
新時代關于社會治理重要論述始終遵循唯物辯證法分析、解決問題,契合當前我國社會處于轉型變革的時代背景,賡續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理論,為解決我國社會治理問題提供了新方案。故而,我們可從四個維度來深刻理解這一重要論述。
一方面,這一重要論述是對中華傳統文化歷史的賡續和創新。五千年中華文明,培育了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治國理政智慧和思想,比如:德治思想、民本思想、天下一家、改革精神等,其中很多思想對當前的社會治理仍然具有很強的借鑒作用。又如:在《荀子》等傳統文化中就有治理的概念,傳統文化中的“治理”一詞也有維護社會穩定的意思,但是其含義與今不同了,今天我們講的治理,在繼承傳統文化中治理的含義基礎上,進行了豐富創新,例如:在社會治理領域中,在為誰治理、怎樣治理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新的理念,我們是為最廣大人民治理,維護其根本利益,依靠最廣大人民群眾,激發大家的創造性,共同來進行社會治理,最終共享治理成果。
另一方面,這一重要論述是對我國長期社會治理實踐的經驗借鑒和升華。在不同歷史時期,我們黨對社會建設及社會治理進行了長期的實踐探索,形成了一些符合中國國情的治理經驗和模式。新時代,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和百年變局,繼承、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社會治理的理論,指引我國社會治理實踐取得重大成效。比如:黨中央及時提出創新社會治理要處理好秩序與活力的關系、維穩與維權的關系、“三治”之間的關系,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等新論斷,[1]指引我們在實踐中實現了社會長期穩定奇跡。
馬克思對國家學說有科學系統的論述,認為國家具有階級性,也具有維護社會秩序處理公共事務的社會性,且指出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治理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為國家統治奠定堅實基礎。[2]但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使用的是廣義的社會概念,是與自然界對應的社會,而對與經濟、文化、政治、生態并列的狹義的社會概念的論述不多。進入新時代,形勢和任務都發生變化,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黨中央首次提出了社會治理的概念、內涵、目標等;黨的十九大、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3]、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完善社會治理制度等。由此可見,新時代社會治理重要論述繼承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相關治理思想,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的理論。
從社會主義建設到改革開放再到全面深化改革,我們黨的實踐主題在發生轉變,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發展階段也發生了變化,國際形勢也發生了變化等,在這些轉變過程中出現的諸多重大現實問題,迫切需要我們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科學制定政策,聚焦貧困、污染等現實問題,不斷探索保障和改善民生,致力謀劃改革和發展,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在實踐中思考和求索,并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逐步形成了社會治理的新理念、新論斷。
治理的價值觀不同,選擇的社會治理策略和體制亦不同。我們黨來自人民,根基血脈在人民,心里始終記掛著人民的所需所盼,我們黨是為中華民族、為中國人民謀利益的政黨。進入新時代,黨中央抓住歷史發展機遇,聚焦重大問題,統籌推進改革發展穩定工作,系統協調發展與穩定,在改革中開拓進取,在開放中發展進步,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造性、時代性的新思想、新理論,為我們創新社會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例如,黨中央提出的要解決好人民群眾“三最”的利益問題;經過實踐驗證的“五治”相融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要科學處理活力和秩序、維穩和維權的關系;社會治理共同體等論述,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治理理念,激發了人民主體的創造性、主動性。
新時代社會治理重要論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理論,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歷次全會精神的深化和升華,是對中國社會治理實踐的深入思考、系統謀劃,內涵十分豐富,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及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指明了我國社會治理的方向、基本規律、體系、方法論、基礎。
首先,價值取向。我們黨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著力解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三最”問題,建設全民參與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從社會治理層級視角,我們黨及時提出了市域社會治理理念;提出健全社會公平正義的保障制度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公平正義的社會治理理念和價值取向。
其次,主要目標。我國社會治理的主要目標是在發展中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秩序和活力,人民安居樂業,使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更加充實。
首先,“社會管理”變為“社會治理”。面臨新形勢新任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社會治理。社會管理變社會治理,體現的是我們黨的執政理念的重大轉變,是變“我”和“你”為“我們”,是多元主體的共建共治共享,是從源頭上多措并舉、依法治理。
其次,加強社會治理,重在創新體制,核心在人。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完善的制度就象一把標尺,量人量己,用制度管事、管人,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因此,要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必須靠完善的制度,必須靠全體人民。馬克思指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唯有人與人相處和諧,社會才能安定有序。社會治理是一門科學,我們要認識并掌握社會運行規律,深入掌握社會治理規律,協調處理好各種社會關系,比如:維穩與維權,法治、德治、自治之間,社會秩序和活力等的關系,解決社會治理的法治保障、德治基礎、自治目標問題,樹立法治的、動態的、持續的社會穩定觀,發揮協商民主作用,激發全民參與治理,實現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充分體現人民民主,最終實現社會兼具秩序和活力。
經過長期的社會治理實踐,逐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系,并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特別新增了“民主協商”和“科技支撐”,體現了我們更加重視人民民主和信息技術,體現了二者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體現了我國社會治理體系的與時俱進、一脈相承。這個社會治理體系是在我們黨的堅強領導下,各個治理主體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凝心聚力,共同奮斗而形成的,有力推動了我國社會治理實踐的發展。
黨中央提出要堅持辯證思維、系統觀念,發揮多元主體的創造力,采用共建共治共享這一社會治理基本方法論,統籌做好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共建是基礎,要求多元主體積極參與治理;共治是關鍵,要求盡可能發揮多元主體的各自優勢,激發其參與熱情;共享是目標,全體人民共享社會治理的成效。[4]
基層是社會矛盾的聚集點和多發點,又是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的重難點,而基層的基礎設施、治理力量、治理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必須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將人力物力財力向基層傾斜,落到城鄉社區,提高社區治理能力,鼓勵城鄉社區因地制宜,發揮黨組織的引領力,完善“五治”融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探索社區治理新模式,及時總結治理經驗,不斷完善并推廣。例如:武漢青和居社區的‘天天敲門法’;新疆庫爾勒市的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黨支部、黨小組四級“吹哨報到”機制;浙江海寧硤石街道開展多維議事協商的居民自治新模式等經驗做法,都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和歡迎。
新時代社會治理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品質,為深入推進我國社會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第一,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相關理論。一個國家的文化、性質、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國家制度,也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國家治理體系。[5]我國的社會治理體系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經過我國長期實踐反復證明、符合我國國情、人民意愿、深受人民認可的治理體系。進入新時代,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加劇演進,國內外形勢復雜嚴峻,黨中央審時度勢,及時提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治理體系、構建了“三共”的社會治理格局、建設全民參與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等新舉措、新論斷,指引我們創造了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相關理論。
第二,豐富完善了我國的社會建設理論。新發展階段,新的歷史方位,決定了新時代社會建設具有新的特點,也呼喚新的社會建設體制與之匹配。為此,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社會建設,將社會治理和民生建設作為社會建設的兩大重要任務,在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十九大報告中都作出了重要闡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社會治理和民生建設分別論述、部署,體現了對二者的強化,體現了我們對社會建設的新認識。黨中央提出將我國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完善全民參與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等新思想、新理念等是在繼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社會建設的實踐、理論及經驗基礎上,為解決國內社會治理的重大現實問題,并被社會實踐證明而形成的,進一步豐富完善了我國社會建設理論。
第一,為創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論基礎。黨中央提出要深刻認識理解社會運行規律,掌握社會治理規律,要健全“五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建設全民參與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等新論斷,從頂層設計到基層治理,形成了一整套完備、高效的社會治理體系,指明了我國社會治理的方向,為創新社會治理打下了堅實理論基礎。
第二,將社會治理與平安建設結合起來。進入新時代,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改善,人民群眾對各方面的需求更高更多,其中,平安是溫飽解決之后的第一位需求,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盼,黨中央提出要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開展全民安全教育,構建了人民安全、社會安全等組成的國家安全體系,堅持底線思維,堅持人民至上,建設更高水平的健康中國、平安中國。
第三,開創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新形勢。20世紀60年代在浙江形成的“楓橋經驗”,其核心內涵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創新,它已經成為基層治理的典范,成為平安中國建設的重要方式。進入新時代,高風險、個體化、網絡化等特征給社會治理帶來了更大難題,要解決這些重大難題,實踐證明必須依靠群眾,多措預防、化解矛盾,堅持好、運用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6]緊貼民生,補短板,著力解決人民群眾“三最”問題,使老百姓的安全感更加充實。
第四,從社會的根基層面貢獻了維護社會穩定的新智慧。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家庭關系和睦,社會才能穩定和諧。2022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就是要弘揚家庭教育在社會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優良傳統,倡導全社會重視家庭建設。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基礎,要將財力人力等資源向社區下移,堅持黨對社區治理的引領。新時代關于家庭建設、社區治理等方面的重要論述,為維護社會穩定提供了新智慧。
總之,認真學習新時代關于社會治理的重要論述,為我們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方向指引、理論基礎,進一步助力社會治理實踐、建設平安中國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