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姣姣 ,李志春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我國特色農業發展已走過40 年的歷程,從“以糧為綱”到農業結構規劃,再到如今的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助力,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和共同富裕夢想。陜西有著悠久的農業文明歷史,據說,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農業官員后稷在4 000 多年前就在楊凌地區“教民稼穡、樹藝五谷”。如何促進陜西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同時將農業生產活動嵌入綠色生態系統中,形成農業經濟和農業可持續的良性循環格局,是陜西省乃至全國各地都亟待解決的問題。
相關數據顯示,2021 年陜西耕地面積5 974.35 萬畝,其中常用耕地面積4 515.78 萬畝。陜西屬糧食緊平衡、肉類基本自給和水果調出大省,全省糧食產量1 275 萬t、蔬菜及食用菌產量1 957.66 萬t、園林水果產量1 808.03 萬t、肉類產量106.4 萬t、水產品產量16.9 萬t。全省一產增加值2 267.54 億元,占生產總值的8.7%。全年農業增加值1 708.72 億元,林業增加值70.19 億元,牧業增加值470.31 億元,漁業增加值18.32 億元。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0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3 萬家,登記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近2萬家[1]。
陜西省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還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特別是蘋果、獼猴桃、奶山羊產業在全國有較大優勢。全省蘋果林地面積930.27 萬畝,產量1 185.21 萬t,產量占全國的27%。獼猴桃種植面積91.82 萬畝,產量115.83 萬t,產量占全國的35%。奶山羊存欄248.6 萬只,產奶量64.8 萬t,存欄、羊奶產量、羊乳品市場份額分別占全國的45%、55%和85%。設施農業面積362萬畝,居西北地區首位。
近年來,農民“增產減收”問題成為農業和鄉村振興面臨的主要困境之一,農業產業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性矛盾帶來了巨大的壓力。2001 年12 月,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外農業發展的先進優勢給我國農業市場帶來了巨大壓力。加之我國農村長期盲目發展、過度開發帶來的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是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又一障礙。農產品價格制度不完善、交通不便、投資困難等制約因素也成了當前農村發展亟須轉變的重要原因[2]。而特色農業就是應對上述發展壓力的農業經濟新課題[2],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
三秦大地,物產豐然,地域廣闊,氣候多樣,具有豐富的植被資源。陜南是中國第二大富硒區,是全球海拔最高的茶區,也是我國的傳統生態農業基地。陜西北部是中國馬鈴薯的重要產區,同時也是農作物、雜糧、羊的重要產地[3]。
此外,在我國十大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中,陜西省楊凌區占據榜首,支撐和引領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國家使命,演繹著科技驅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引領示范的精彩華章。堅持以國家優先發展戰略為指導,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在大力扶持優質小麥育種方面,已取得一大批創新成果,并在此基礎上摸索出了一條以科技創新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現實路徑[3-4]。知名種業企業先正達、科迪華和陜西省雜交油菜中心、金棚種業等種業企業和科研院所紛紛落地楊凌,各類農業科技創新要素持續聚集,楊凌農業創新高地作用越來越明顯。
陜西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缺少能夠自主發展的農業人才。由于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較低,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較差,對市場的認識和對產品的認識不夠,致使高技術的特色農業難以得到普及。服務于特色農業發展的人才和技術水平較低,特色農業的發展滯后。同時,由于鄉村的生態環境與城市相比較差,要想吸引和留住優秀的人才,發展特色農業是非常困難的。
陜西省在發展特色農產品上的科技投資還非常少,發展特色農產品的水平也相對較低。陜西省的特色農產品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但當前在農產品方面的科學技術水平還很低,無法提高其生產綜合能力。同時,陜西省在特色農產品方面還沒有建立完備的科技保障體系,陜西省特色農產品的相關基礎設施也不健全,制約著其高質量發展[4-5]
在政策層面,為推進陜西省特色農業產業化可持續發展戰略,《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要求,支持龍頭企業創新發展、做大做強。2021 年,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的意見》(農產發〔2021〕5 號),要求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生力軍作用,幫助龍頭企業集聚更多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帶領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共同開發鄉村特色資源。陜西省政府出臺八大措施,一是引導龍頭企業參與建設農業重點產業鏈、特色產業鏈;二是提升其規模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三是幫助企業打造“陜西品牌”,拓展農業深加工、精加工產品生產線及市場;四是開展多元化、多層次合作,建設特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五是推出一系列企業科技創新扶持政策,促進技術創新;六是著力解決龍頭企業“融資貴、融資難”等金融阻礙,為特色農業經濟注入活水源泉;七是優化企業有效勞動力,包括引入技術人才、專家學者等;八是針對用地用電問題[6],頒布一些優惠政策,減輕企業負擔。
在技術層面,各地市農業科技推動當地特色高效農業高質量發展,陜西省不僅可以探尋自身的特色農業科技發展道路,還可以學習優秀地區的先進經驗,充分利用相關農業技術,以科技創新賦能,支持特色農業變強。例如,在糧食增產方面,現已有優質小麥全環節高質高效生產技術、雜交稻暗化催芽無紡布覆蓋高效育秧技術和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等;在油料增效方面,已有黃淮海夏大豆高質低損機械化收獲技術、長江流域油菜密植增效種植技術等。陜西作為全國有名的產茶區,可以充分利用成熟的茶園化肥減施增效生產技術和農藥減量增效生產技術;陜西作為全國最大的獼猴桃產地,發展獼猴桃細菌性潰瘍病“三位一體”精準防控技術等可以提高獼猴桃產出質量和總量;為進一步鞏固山羊奶的生產地位,奶山羊布魯氏菌病區域凈化技術、奶產品三維評價技術等可以作為有效的助推力[7]。
構建特色農業產業化可持續發展格局,必須有廣闊的市場。不僅要提高農業產品的品質、拓寬其品類,還要將農產品商品化,使其進入市場流通。但實際上,陜西農業特色產品市場機制并不完善,缺乏以政府為引領、以市場為主導的發展體系,農業特色產品產、供、銷不銜接,沒有形成規模經營體系,農特產品產業鏈不夠完善,農特產品產業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產業鏈,很難提升農特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在宏觀層面,要做到“因地制宜”,既要突出區域的農業產業優勢,也應注重規模發展和集成效應,大力發展地區設施農業。在微觀層面,要做到“可為則為”,注重政策與實際的契合程度,適度擴張、科學運作,以提升企業質效為目的,推動各業務部門的健康協調發展。從陜西省全省的農業結構上看,陜北地區主要發展溫室為主的果菜類蔬菜基地,陜南地區主要發展大棚為主的菜菌類基地,關中東部地區主要發展獼猴桃、蘋果等水果的設施農業,關中中部地區發展多元化,關西則以設施蔬菜為主,打造區域性品牌,促進地域特色農業發展。針對企業的規模,要根據自身的實力、技術條件、自然條件、管理水平等因素,借鑒這些典型的模式,建立適當的規模基礎,并制定相應的發展計劃[8]。
以實現大田生產過程信息化、精準化、智能化為目標,全面推進數字化農業發展,堅持科技支撐農業。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推進智慧農業發展,促進信息技術與農機農藝融合應用,加強農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陜西省可以借鑒四川省大邑縣“數字鄉村”的建設規劃,學習數字農業綜合服務平臺的搭建模式,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加快研究一體化的農情監測系統和農業生產精準管理決策系統,將物聯網、大數據、AI、區塊鏈等現代科技與農業產業深度融合。此外,農業金融數字化、農業營銷數字化等的加持,必將助推陜西特色農業邁上一個全新的臺階[9]。
智慧農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技術人才和科研人員。智慧農業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不僅要精通信息技術,還要精通農藝和農機,相關從業人員應將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管理技術與農業產業有機融合。因此,陜西省相關部門應統籌規劃未來數十年智慧農業的專業人才培育,加快引入優質的科學技術人才,共促陜西省智慧農業高質量發展。
加強三產融合,拓展農產品產業鏈條。加強農產品深加工,加快農業生產企業的轉型和現代化,培育一大批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增強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市場系統,強化市場調研,及時發布供需信息。加強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的對接,健全農業銷售服務網絡,培育和發展農業經紀人隊伍;發展農產品冷鏈運輸業和農村電商,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擴大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依托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集休閑、娛樂、生態、綠地現代農業為一體的旅游基地[10]。
強化利益聯系,培養更多優質特色農業企業。要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投資力度,選好項目,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和經營公司。堅持“企業動口,政府帶腳,全程服務,企群共富”的服務理念,大力支持和培育一批投資產出率高、發展勢頭好、帶動力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要強化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把科技大戶、致富能手和科技示范基地作為重點,引導和培育一批有文化、有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要建立“公司+農戶”的利益紐帶,積極發展合作制、股份制等組織形式,探索農民參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過程的機制,有效構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綜上所述,課題組以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循環經濟理論為依據,以鄉村振興為戰略目標,從陜西省特色農業經濟發展實際出發,研究了陜西省特色農業產業化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對其特色農業發展現狀進行系統分析之后,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構建路徑,以助推陜西農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陜西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并向著國際化、高水平的中國特色農業產業體系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