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巧梅 ,譚冠雄
(1.邵陽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4;2.攸縣畜牧水產事務中心,湖南 益陽 412300)
舒爾茨(T.W.Schultz)認為,經濟結構的改變以及人力資源的發展,需要靠提高教育水平來實現。間接指出教育和人才資本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放眼全球,有史為鑒,目前全球面臨著農村經濟沒落的事實,而實現鄉村振興則需要在全球城市化進程中更加重視“三農”工作。
日本政府為了激勵更多的人才加入農技推廣隊伍,頒布了《快速提高普及職員能力緊急對策事業(新規)》《農業進修教育·農業綜合支援中心設備整備事業(擴充)》等一系列新規和公告,激勵各都道府縣(地方)設置涉農學校,增設涉農專業,讓涉農高等學校成為培養農業技術人才的重要渠道,向地方農技部門定向培養基層農業科技人員,行業權威人士、高中校長的推薦是一種重要的招收學生的方式,提高生源質量,同時也注重農業技能的培養[1]。這些政策拓寬了農技推廣人員隊伍的來源,也提高了基層農業技術員的待遇。
韓國政府制定了很多鼓勵政策,定向培養基層農業技術員、職業農民等,采取減免學費的政策以鼓勵學生就讀涉農院校和涉農專業,鼓勵涉農專業學生畢業后繼續從事農業,以補充農村技術人員,提高農業技術,發展農村經濟[2]。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了很多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為“三農”工作的開展和布局提供了綱領性的指引作用,反映出鄉村振興應該是多方面的,以教育扶持鄉村振興尤為重要[3]。國務院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職業教育應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新型職業農民,保證優質農業技術人才的持續輸出,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服務于鄉村振興,這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 年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要努力培養鄉村振興的優質人才,組織實施涉農高校畢業生的基層成長計劃,涉農高職院校被賦予了培養鄉村人才的特殊使命。鼓勵涉農職業院校靈活設置專業(方向),以綜合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優勢;要積極創新涉農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培養更多懂農業愛農村的基層農技人才,同時要進一步靈活創新鄉村人才的培育及引進使用機制[4]。這些措施跟學術界關于農技人才培養的眾多研究觀點不謀而合。
蔣玉紅等在《對農業高職院校培養“一懂兩愛”人才的深度思考》一文中提到,涉農高職院校應該以服務“三農”作為辦學的宗旨,培養的農業技術人才應該懂得農業技術、熱愛農村事業、熱心關愛農民,高職院校應該主動擔負起培養“一懂兩愛”人才的任務[5]。
唐棟等在《關于湖南省基層水利特崗人員定向培養工作的思考》一文中提到,基層水利人員三定向培養人才培養模式即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從人才培養的三環節進行了定向培養的實踐探索[6]。在基層水利特崗人員實踐教學培養方面,應該加強與地方水利相關部門的聯合培養,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政策優勢,與當地水利等政府部門合作,校企政聯合建立實踐教學平臺和實訓基地,圍繞基層水利工作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根據崗位需要的職業能力和專業素養,為滿足定向生達到培養規格的要求,可以從擴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提高知識掌握程度、提升水利專業技能和專業技術能力、強化培養專業情感等方面入手,有針對性地修改教育教學知識、技能和情感培養體系。涉農院校、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等各方要共同營造良好的定向培養、就業的環境,有利于培養定向培養生對職業的認同感及使命感,可以從源頭上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過程中,可以把契約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宣傳契約精神的重要性,這有助于暢通職業發展路徑。
李靜美在《農村公費定向師范生“下得去、留得住”的內在邏輯》一文中提出,有超過75%的定向師范生被定向安排回原籍,到鄉鎮學校執教,這些定向師范生仍然能按照簽署的協議到崗教學,而且定向教師愿意繼續留任的意愿比較高,穩定性也比較高[7]。簽訂的培養協議、契約精神的約束、本地情感和家鄉情懷等因素,都是促進定向培養生到崗并愿意在協議約束之后繼續留任執教的主要原因。另外,政府實施多種務實的政策,也促使農村的教師職業吸引力日漸增強,慢慢形成了一種良好的制度環境、社會氛圍,這也增強了定向師范培養的學生到農村學校任教的意愿。
熊嘉逸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涉農高職院校的發展方向——基于多所涉農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調研》一文中提到,涉農高職院校應順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農業技能、經營管理能力,并注重培養學生的農業創業能力,加強農業技術平臺的建設和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培養出既具有實用農業技術、又有管理能力的新型復合型農業人才[8]。
王見華等在《現代農業技術專業三定向生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以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為例》一文中提到,涉農高職院校要擔負起培養基層農技人員的責任,加強對學生熱愛“三農”的德育教育,培養定向生熱愛農村的情感、服務農村的使命感,以及樂于務農的職業認同感,以增強畢業生主動服務于基層的三農事業發展的意識[9]。職業院校培養的基層農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是需要懂得農業農村知識、能在農村待得住、有真實農業技術、有較大發展培訓空間的“三農”人才。因此要不斷加強對定向培養學生的農業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使學生能真正成為農村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實用型人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貢獻出更多的力量。
林別雨在《高職院校涉農培訓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探析——以臺州科技職業學院為例》一文中提出,高職院校應助力補齊農村急需的農業技術人才短板,加強農技人員的培訓,送技術下鄉,加大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力度[10]。
劉順華等在《江西農業高職院校定向培養基層農技人員的探討》一文中提到,涉農高職院校吸引定向培養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吸引更多家庭條件不好的優質生源報考基層農技推廣定向生,由財政免除農技定向生的學費,讓學生不必為學費擔憂;二是簽訂基層農技學生的定向培養協議,以保障定向培養的各項政策能切實落實,從法律層面為定向生畢業后就業崗位和相應待遇的落實提供了保障,明確定向培養生的義務和違約應承擔的責任,極大地提高了基層農技專業人員隊伍的穩定性[11]。
南珊妹在《鄉村振興視域下涉農高職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構建——以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為例》一文中提到,以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為研究對象,該院采用多種形式、利用多方政策,提高了涉農專業學生的價值和情感認同,讓學生能自愿參與到新農村的建設中來[12]。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將新型職業農民、農業技術人員所需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專業素養等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該校在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融入了大量涉農職業文化教育,開設“三農”教育的課程,通過公共選修課、涉農專業的講座、“三農”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三農”的情懷。學校應加強校企政協的合作,共同建設課程資源,收集實踐案例建好案例庫。
孫洪鳳在總結廣東科貿職業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時,提到整合政、校、企、所、協的資源,深化“政、校、企、所、協深度融合”辦學模式,開展農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適應“三農”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高職及應用型本科銜接、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相互協作,以體現終身教育理念的人才培養體系[13]。
人才定向培養模式是高職學院校非常重視的關鍵問題,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學界對于農技人才培養的研究相對較多,而關于高職院校參與定向培養的文獻相對較少。縱觀教育界著作、論文和實踐經驗,觀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校企政協等相關主體應加強合作,為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提供政策支持、平臺支持、師資支持,順應新農村發展的人才知識、技能需求,向新農村建設輸送實用技能型的復合新型農業技術人才。
2)由政府財政部門承擔定向生的培養學費。涉農院校應在招生中想方設法吸引優質生源報考涉農專業,比如由財政承擔基層農技推廣定向生的培養學費,或由政府提供有編制的農技崗位。
3)簽訂基層農技特崗生定向培養協議。簽訂基層農技特崗生定向培養協議,可落實農技定向生的相應待遇,讓其沒有后顧之憂,并促使基層農技人員隊伍更加穩定。
4)進行三定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涉農高職院校肩負培養“一懂兩愛”人才的任務。在基層農技特崗生定向培養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農業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有知農、懂農、愛農、樂農的情懷,實用型人才、農業技術人才隊伍才能更好地服務基層農業事業的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5)創新教學模式。將新型職業農民所需的理論知識、農業技能和“三農”情懷等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創新教學模式,建設具有農技特色的教學資源庫,開展涉農職業文化教育,以凸顯涉農高職院校的專業屬性。
6)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應加強涉農專業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鼓勵教師入村、下地、進棚,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牽好教師隊伍建設的“牛鼻子”,鍛造能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多專業融合的教學團隊。目前已有的先進職業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為我國的職業院校培養基層農技人才模式提供了大量的理論基礎和經驗指導。但針對涉農高職院校基層農技人才培養的研究、實踐的報道較少,應加大對涉農高職院校基層農技人才培養的研究和實踐,以培養基層農技人才作為導向,增設農技推廣相關課程,提升現有農技人員的學歷層次和技能,并進行積極的教育改革,以全力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