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芳芳 柯伯俊 鄭 勇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中,提出要“建管并重、長效運行。堅持先建機制、后建工程,統籌推進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與管護,健全建管用相結合的長效機制,確保鄉村建設項目長期穩定發揮效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深化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隨著建后管護任務逐漸增加,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不到位的問題日益顯現,主要表現在管護主體不明、管護機制不活、管護標準不清、管護經費不足等方面。”
對東部發達地區而言,農村基礎設施已不是“有沒有”,甚至不是“好不好”,而是發揮作用“久不久”的問題,其關鍵在于建立管護運維長效機制。2021年,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500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494億元,經濟發展水平處于全省前列,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高,但部分基礎設施長效管護運維尚存短板。
在區鎮人大組織安排下,課題組針對鄞州區農村基礎設施運維現狀、存在問題及工作建議等開展了實地調研與網絡問卷調查。其中,調研走訪了全區9個鄉鎮、20個行政村;網上問卷面向區、鎮兩級人大代表開展,共收到有效問卷362份,內容基本完整。
自2003年浙江全省開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行動以來,鄞州區城鄉一體化的公路、電力、供水、信息、物流網絡基本形成,是浙江省第一批“四好農村路”示范縣,農村優良中等路率達到92%以上;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100%,水質達標率達到100%,農村供水縣級統管長效管護機制覆蓋率達到100%;自然村衛生公廁普及率達到100%,公廁管護人員、管護責任和管護制度較為完善;行政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面達到100%,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全區行政村8小時以上動態保潔率達到99%;農村生活污水納管行政村覆蓋率達到83.2%,除少數偏遠山區村莊外基本實現納管處理;鄉村美化綠化設施基本普及,2020年入選浙江省美麗鄉村示范縣。調研問卷顯示,人大代表對基礎設施運維的滿意度在60%以上的有道路交通(78.7%)、農村供水(66.9%)、農村公廁(64.1%)和綠化美化(61.9%)。
在取得成果的同時,還發現了如下五大矛盾。
1.供需矛盾。即不斷增長的運維需求與相對滯后的供給之間的矛盾。一是提質的需求,即農村居民對運維管護品質現代化、城市化的需求與供給方式落后的矛盾。五年前、十年前城區涌現出的設施和功能需求,目前已經在農村中大量顯現,而相應供給尚未跟進。調研中發現,村內網線亂拉亂接、農村生活污水管網冒溢、農村建筑垃圾和大件垃圾堆積、流浪狗增多等問題在農村已大量涌現,導致鎮村的運維管護負擔和壓力越來越大。二是擴容的需求,即農村廣大外來人口新增的需求與本土居民設施供給的矛盾。鄞州區發達的鎮村工業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其與本地戶籍人口之比從20∶1到1∶10不等,平均占比各半。外來人口既是鄞州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也對農村基礎設施的運維容量提出了更多需求,產生如停車位緊張、垃圾分類管理難、公廁運維負荷大、污水亂排放等問題。三是增特的需求,即城市居民下鄉旅游與農村旅游配套設施運維供給不足的矛盾,如部分景區村莊停車位不足,路邊停車帶來安全隱患;城市居民下鄉養老養生,而農村服務設施不足等。
2.速度/數量與質量矛盾。即突擊式、過場式、簡單式建設運維與持久化、特色化、科學化要求之間的矛盾。近年來,農村基礎設施建管追求速度和數量上的增長,對質量上有所忽視,建設運維存在突擊式、運動式傾向,或者照搬照抄、千篇一律走過場,缺乏長期功能和運維考慮。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前期的論證規劃設計不成熟,項目倉促上馬,導致重復返工。問卷顯示,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不滿意度高達45%,主要原因正是管網質量差,破損嚴重。部分美麗鄉村和景區村的打造,特色不鮮明或缺乏主題,更缺乏盈利模式,導致產品、服務缺失,人氣旺、財氣不旺,缺乏市場生命力。
3.收支矛盾。即不斷增長的經費需求與相對單一的籌措渠道之間的矛盾。一是資金來源渠道較窄。鄉村基礎設施管護運維經費以區鎮兩級財政支持和村集體自籌為主,隨著運維內容越來越多,財政壓力越來越大。而目前農村基礎設施市場化運營比例較低,收費渠道狹窄,經濟可持續性不強。問卷顯示,經費不足高居存在問題榜首,達53.6%。二是財政收入和運維責任倒掛。調研中發現部分城郊鎮村財政收入較高,但由于部分基礎設施運維已納入城市管理局負責,財政負擔相對較低;而偏遠鎮村不僅財政收入較低,大部分基礎設施的運維資金由鎮、村兩級自行承擔,負擔反而大,財力和責任倒掛。
4.人員矛盾。即新老村民主體作用不足與運維人員短缺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區鎮村各級干部和志愿者深度參與農村基礎設施運維,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廣大村民參與少,“新鄞州人”(即鄞州區外來常住人口,下文同)參與更少。問卷顯示,對垃圾分類工作的不滿意度高達54.7%,位居第一。調研中進一步證實,其主要原因是新老村民參與不足。
5.權責矛盾。即管護運維缺位、越位與脫節并存現象。一是權責缺位。由于農村尚無類似城市管理部門的基礎設施統籌管理機構,部分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完成后,管護運維責任不清,往往導致無人運維,待數年后破損嚴重,以建代修。部分設施運維需要執法保障,與城市綜合執法相比,農村執法嚴重缺失,導致相關違法責任追究難以落實。如農村垃圾分類缺乏執法的底線保障,管理難度較大。二是權責越位。部分設施多部門規劃缺乏協調,導致建設內容重復,后續運維重疊交叉扯皮,設施失管失養;部分區域一刀切管理,導致設施功能發揮受限。如部分旅游資源豐富的村莊已實現生活污水納入市政管網處理,但環保部門按照水源保護地“一刀切”式的管理方式導致無法開展旅游設施運營。三是管理脫節。即運維責任存在脫節現象,如區鎮脫節、鎮村脫節、建管脫節等。上述與權責矛盾有關的問題,也在問卷中反饋較多,認為功能不足的問題占39%,認為責任不清的問題占34.8%,認為標準缺乏的問題占34.3%。
1.提質、擴容、增特補足供給短板。一要提升供給品質。針對村內道路和綠化美化設施缺管護、大件垃圾回收消納缺渠道、工業固廢清運處理機制缺落實、農村電氣線路亂搭亂拉、農村流浪動物泛濫等問題,補齊供給短板、提升供給品質。參照城市管理和市政基礎設施運維經驗,查漏補缺。二要擴大供給容量。圍繞“新鄞州人”安居樂業需求,重點擴充農村垃圾、污水、公廁、交通等領域供給容量。加強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提高源頭分類質量;提升農村廚余垃圾處理水平,科學評估應用處理技術與設施,促進資源化利用;排查各鄉鎮農村污水處理管網,針對雨水倒灌、污水外溢、管道破損等問題,加快更新改造;加強農村公廁管護,確保正常運行和使用;優化農村停車場布局,增加停車、充電等設施供給。三要增加特色供給。針對城市居民不斷增長的下鄉休閑、旅游、養生、養老需求,提高鄉村旅游特色基礎設施供給,提升公廁建設質量與管護水平,完善休閑、購物、停車、用水用電等相關配套設施。
2.創新鄉村特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運維。創新推廣鄉村分布式分質供水系統,推廣沿河、湖建設洗車亭、取水口等用水設施,充分利用河網水、湖泊水開展分質供水,并將污水收集并入管網處理,實現節水、增效、增收。依托村內閑置空間資源,增設停車場,配套充電樁;建設鄉村房車營地,配套供水供電、污水收集、垃圾分類、網絡熱點等基礎設施,承接房車、流動餐車、流動購物車等運營。借鑒寧波市海曙區鄉村防溺網經驗,加強沿河、沿湖護欄、防溺網等安防設施建設運維,防止溺水。深入打造鄉村特色主題。依托鄉村資源稟賦、鄉土文化、歷史人文等,科學設計鄉村特色主題,發展特色產業,創造引入盈利模式。圍繞主題打造鄉村特色街區,配套鄉村旅游服務設施,打造特色平臺。用好鄉村特色空間。加強區內主要道路兩側農田環境提升策劃,采取特色種植帶、特色產業走廊、田園風景帶等線性建設方式。大力促進農房風貌提升和環境美化,提升村莊顏值,潔化亮化美化村莊環境。持續推進區內“以用代管”盤活橋下空間,引進市場化主體打造特色鄉村文體空間,進一步優化美化農村風貌、提升村民福祉。打造鄉村水上風景線。依托鄞州區串聯城鄉的豐富水系,打造聯結美麗鄉村、現代農業和美麗河湖的水上風景線、水上旅游船線,凸顯江南水鄉韻味。
1.深入推廣家庭自主運維。深入發掘農村居民勤勞、公益、守望相助等優良傳統,將部分農村基礎設施的運維責任分擔到戶、落實到人。通過合理引導、培訓、補助,將運維工作融入鄉村生活,將運維績效浸入鄉風文明。借鑒蘇州昆山鄉村空地改造成農家菜園由村民運維、寧波市奉化區村民參與菊花特色村打造等經驗,鼓勵有條件的村,將農村部分綠化(農家菜園、農家花園、美麗庭院等)、垃圾分類、保潔(門前三包、清潔文明戶等)、安保、照明甚至消防等設施,分攤給村民自主運維。通過定期評獎、節慶表彰、競賽比拼等方式,增強村民自豪感與責任心,不斷提升運維質量。建議將運維獲獎成績作為文明戶、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評比的重要依據,激勵先進、鞭策后進。
2.廣泛發動社會志愿者參與。發動城鎮居民、新老村民、回歸鄉賢、退伍軍人、教師學生等各類志愿者參與運維,彌補運維人員的不足,發揮設施效能、降低運維成本。通過政策支持、示范引領、道德考評等方式,依托城鎮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等組建各類支農、下鄉服務志愿隊伍,定期下鄉服務。發揮村民公益互助精神,通過道德銀行、服務銀行、時間銀行等方式,組建、壯大村民志愿者服務隊。大力發展助老志愿者隊伍,發揮基層老年協會等老年群眾組織作用,倡導低齡健康老人幫扶高齡老人等,有效補充居家養老服務力量。借鑒寧波市北侖區、海曙區村企合作建設管護鄉村基礎設施經驗,鼓勵企事業單位,通過村企結對參與鄉村基礎設施運維。
3.積極引導發揮新村民主體作用。通過為新村民定期舉辦“迎新儀式”,讓其全面了解村容村貌、鄉規民約、村莊治理各項事務,增強外來人口歸屬感。鼓勵新老村民結對互助,幫助新村民更好更快融入新生活。以新村民為主體,成立黨支部、管理者隊伍、志愿者隊伍等,鼓勵新村民參與村莊運行管理。由新村民帶動同鄉、甚至原住村民,發揮主體作用,滾動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管護。
1.以集成式運維促進功能最大化。瞄準農村居民多項需求,通過集成的方式實現基礎設施功能多樣化,一方面提高設施功能,另一方面降低農村居民獲取服務的成本,如浙江省寧海縣“公交郵路”,普通鄉村公交車按標準改裝集成客貨兩運車,集成客運與物流兩項功能。要做到功能集成,一要注重多種功能開發,瞄準農村居民、外來人口、鄉村游客等的多樣化、多時段、多空間需求,發掘和開發功能項目;二要協同整合功能有機體,將便于在同一空間、同一設施、同一時段/不同時段的功能項目集成合一;三要同步運營、同步維護、費效合一,實現功能發揮最大化和運維費用最低化。如依托農村文化禮堂開拓多種功能和服務項目;依托鄉村學校、鄉村菜場、鄉村衛生室、鄉村小店等嫁接多種功能;依托農村公交拓展鄉村物流快遞業務等。
2.以分布式運維提高設施適應面。農村的空間布局大分散、小集中,即村莊布局分散,而農宅布局相對集中,也有部分地區農宅布局也較為分散。針對空間分散的鄉村區域,建設戶用、分布式設施就地、就近服務農村居民,提高設施利用率,并降低運維成本。如分布式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陽光房等),分布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分布式農村能源設施(山區風電、太陽能等),分布式鄉村旅游設施等。應用先進技術和設備,創新和提升分布式基礎設施功能,如在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基礎上,進一步開發生物質能,開拓農村燃氣、熱水等能源供應;在停車場的基礎上,進一步建設充電樁、房車營地,增加流動車、餐車、購物車等市場化運營。
3.以共享式運維擴大設施服務面。部分設施通過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共享,實現功能多人使用和效用最大化。引導和鼓勵將鄉村基礎設施使用權與他人共享,擴大設施運營服務范圍,提高設施利用率。一方面,引導將城市共享服務向鄉村延伸,如共享單車、共享電瓶車、共享電動汽車、共享充電樁、公共洗衣臺洗車亭等;另一方面鼓勵開發鄉村特色的共享公益設施,如鄉村涼亭、驛站、公用登山杖、公用雨傘等。
4.以流動式運維提升運維績效。部分鄉村基礎設施存在服務人口少、服務需求量少、服務區域分散等情況,往往造成固定網點服務功能和內容的維持成本高、績效低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通過固定場地、固定時間、落實主體、流動功能,實現鄉村設施一對多的功能發揮。如鄉村可再生資源“流動回收點”“流動集市”“流動醫院”“流動藥房”“流動圖書館”“流動文化館”“流動學校”“流動影院”“流動舞臺”“流動科技館”“流動購物車餐車”等服務。
1.加強鄉村經營推進市場化收費。創新市場化服務供給和收費機制。瞄準農村原住居民、新村民、城鄉游客等對農村基礎設施功能和服務的各項需求,創新鄉村市場化服務供給和收費機制。依托鄉村旅游資源和項目開發,配套停車、充電、取水自主收費經營;依托分質供水系統,開展收費洗車等項目,給予本村居民一定額度免費用水;增加大件垃圾與固廢收費清運服務;探索建立農村污水垃圾處理農戶繳費機制,合理確定繳費水平和標準,建立財政補貼與農戶繳費合理分攤機制。加強鄉村經營促進集體增收。依托鄉村設施和資源資產,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科學合理設計收費/贏利模式,整合公益性和經營性服務內容,以經營性項目覆蓋公益性項目的費用成本,實現基礎設施市場化運營和可持續的財務生存能力。村級組織可通過提取公益金、“一事一議”項目、集體廠房店鋪出租、村莊經營等,積極籌措運維資金。如依托文化禮堂、鄉村市場、閑置廠房校舍等引入文體、商業項目,兼顧公益性項目、環衛保潔費用;依托水網資源開發鄉村水上風景線、游船線等收費服務項目。通過特許經營、租賃經營、委托經營等方式,引入第三方經營主體,提升鄉村基礎設施運營的專業化水平和運營績效。探索將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運維。
2.拓寬公益性運維經費來源渠道。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并承擔運維,給予農業用地租金/建設用地出讓費用等減免或優惠。鼓勵村集體出讓部分基礎設施的經營權、冠名權、廣告權等來籌集運維資金。鼓勵農村電信設施、分布式垃圾污水處理、綠化美化等設施建設運維向個人、公益性資金等開放,支持個人或社會主體以業務代理、代管代維等多種形式與主管部門開展合作,參與設施建設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