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娟 劉佩紅 曹紅亮 趙志輝
科研院所與地方共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是我國為探索科技支撐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而產生的新機制新模式,是加快國家農業科技現代化最具決定性的一環。金山區人民政府與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簡稱“市農科院”)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等重要指示精神,高舉“三個百里”發展旗幟,著力推進金山區都市現代農業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共建產業科技化、人才專業化、生態綠色化的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區,探索縣域農業科技現代化的有效路徑。
2011年至今,金山區與市農科院已開展了三輪“區院合作”,“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區”工作的啟動使雙方合作駛上了快車道。在上海市農業農村委的指導下,雙方按照主導產業科技化、農業經營管理主體高能化、科技決策機制化三方面的要求,成立了共建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簽訂了共建協議和實施方案,建立起“任務清單化、清單責任化”的工作機制;各相關研究所/中心圍繞優質品種研發應用、生態種養、智慧農業、農產品加工等,與金山區農技推廣部門、農業企業、合作社等共同建立貫穿全產業鏈的工作專班,層層壓實責任,保障共建工作“落實地”“見實效”。共建工作啟動以來,雙方圍繞一張藍圖繪到底,聚焦金山區稻米、瓜果、蔬菜、畜禽四大特色主導產業,“全域化”聯動、“全產業鏈”驅動、“全要素”參與,通過實施“八大行動”計劃,點面結合、重點深入,促進創新鏈與人才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為金山區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提供全面系統的科技支撐。
金山區地處上海市西南,土地總面積61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9.54萬畝。截至2021年底,金山區戶籍總人口52.77萬人。其中,鄉村人口25.72萬人,占總人口的48.7%。農業“三區”劃定總面積18.4萬畝,包括糧食生產功能區12.5萬畝,蔬菜生產保護區4.7萬畝,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2萬畝。糧食年總產量穩定在10萬噸左右,常年蔬菜面積穩定在11萬畝次以上,綠色食品認證率達15.47%。金山區在完成農業“三區”劃定基礎上,全面整合現代農業產業資源,優化區域現代農業布局,設定了核心區和輻射區,核心區為楓涇鎮、廊下鎮、呂巷鎮和朱涇鎮,區域面積365.32平方公里,占全區的59.74%,耕地面積27.81萬畝,占全區的69.79%;輻射區包括亭林鎮、金山工業區、張堰鎮、漕涇鎮、山陽鎮、金山衛鎮,以及浙江省平湖市、嘉善縣。
2021年,金山區糧食播種面積18.78萬畝,總產量10.85萬噸,同比增長8.8%。其中水稻播種面積18.34萬畝,水稻總產量10.72萬噸,同比增長8.6%,畝產達到587.78公斤。全年蔬菜播種面積12.01萬畝,蔬菜產量24.00萬噸,同比增長3.3%。全年西瓜播種面積3744.30畝,產量7819.57噸,同比下降5.1%。全年肉豬產量3831.84噸,同比下降18.6%。水產品總產量5153.15噸,同比增長2.3%。培育名、特、優、新農產品,引進九豐農業項目,規劃面積2000畝,建設全市規模最大的茄果類種植基地,年收入可達2.2億元。堅持以種源為核心基礎,培育種養新品種40多個,其中羅氏沼蝦、黑毛豬、香料、鳳梨、草莓、杏鮑菇等已形成規模;草莓播種面積1671.39畝,產量1973.86噸,同比增長24.6%。在廊下萬畝糧田輪作種植節水抗旱稻和生菜,每畝生菜產量增加3噸、產值增加6000元,推廣面積達到1000畝。現有區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3家,合作社1252家(區級以上示范社39家),家庭農場882家。2021年,金山區地區生產總值1182.78億元,位居郊區第三。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5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7%。
2016年6月,金山區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全國137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區之一。產業融合發展試點以來,金山區以四大主導產業為主,切實轉變發展方式,科學合理布局農村一二三產業的發展區域、功能規劃;大力推進農旅融合,形成了5個年接待能力100萬人次以上的農旅結合旅游集聚區,建設了20個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星級基地。
“八大行動”計劃是市農科院與金山區為先行區共建落實地、見實效而推出的具體舉措。包括科技創新強農行動、平臺建設添翼行動、數字信息慧農行動、人才培育“菁鷹”行動、成果推介賦能行動、科技服務富民行動、品牌打造助農行動、宜居鄉村示范行動等。
一是開展科技創新強農行動。雙方在摸透金山區農業科技需求的基礎上,開展聯合攻關、技術集成,形成了10余項主推技術,推動了經濟與科技的緊密結合,促進了金山農業向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高端價值鏈延伸。
二是開展平臺建設添翼行動。金山區結合自身發展優勢,在全市范圍內成立了20家農業研發中心和研究所,7家涉農創新創業載體。市農科院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現有國家及部市級科技創新平臺中的7個平臺也在金山區掛牌成立了技術示范基地、工作站,并推動金山區創建節水抗旱稻國際策源中心、番茄研發中心、食用菌產業研究院等新的科技創新平臺。
三是開展數字信息“慧”農行動。金山區大力推進農業、農村、農民三個維度要素的數字化治理,統籌建設數字“三農”云平臺,打造推動金山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核心引擎,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安全監管、農業綜服、產業聯盟、智慧村莊等農業場景。
四是開展人才培育“菁鷹”行動。共建雙方高度重視農業科技人才和高素質農民的培訓,注重農業專家、帶頭人的引進合作,金山區建立了2個市級院士工作站和8個區級專家工作站;注重新型經營主體和高素質農民的培育,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菁鷹”培養計劃;注重農創典型的挖掘與宣傳,形成示范效應;雙方還通過“師徒結對”鄉村振興示范基地帶教培訓,互派科技人員手拉手共建,在創新創業中共成長,逐步形成了科技支撐鄉村振興過程中人才培育的上海模式。
五是開展成果推介賦能行動。雙方圍繞“百里花園、百里果園、百里菜園”的目標定位,開展了花卉、瓜果、蔬菜等“3+X”場重大科創路演活動,成果轉化成效顯著,為長江中下游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批新的科技成果,極大促進了科技成果與產業發展的緊密結合。
六是開展科技服務富民行動。共建工作啟動以來,市農科院在選派16個專業課題組圍繞金山區農業科技需求重點攻關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農業科技服務覆蓋面,組建了6支專家服務團,團長由國家或上海市產業技術體系的首席或崗位專家擔任,科技服務由原來的點狀指導擴展到面上支撐。
七是開展品牌打造助農行動。著力提升金山區域公用品牌“金山味道”的品牌價值,目前已形成了66個農業品牌,打響了“施泉葡萄”“金山小皇冠”“鑫品美”等一批滬上知名品牌;打造“金山蟠桃”“亭林雪瓜”等國家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形成了“一葡二桃三莓四瓜”為代表的特色精品瓜果;做好“楓涇豬”種質資源的保護工作,建立“楓涇豬”基因庫,合力推進優質黑豬新品種的培育;形成了“金山味道”電商平臺,助力農產品智慧營銷和農業數字化轉型發展。
八是開展宜居鄉村示范行動。金山區以創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重點培育單位為抓手,聚焦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進,推動“文旅+農業”等多業態融合發展,打造一批農旅融合功能區,挖掘一批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典型案例,探究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模式與路徑,為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打造典型示范。
金山農業是典型的都市農業,共建雙方緊緊圍繞四大農業主導產業,聚焦種源開展科技創新和成果推廣示范。在糧油作物上,圍繞水稻主推品種的更新換代,市農科院提供了高產粳稻“申優28”、高品質軟米“滬軟1212”等為代表的水稻新品種4個、新品系(新組合)8個;主推甜玉米、糯玉米品種16個,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甜玉米長期依賴進口的窘境,滿足了市民對鮮食玉米在甜、糯、色澤、成熟期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在蔬菜上,市農科院結合金山常用青菜、生菜、苦瓜、茄子等品種制定四季搭配的品種選擇方案;針對金山優質番茄品種“桃大哥”長期依賴日本進口,產業規模、持續性和穩定性均受制于人的現狀,市農科院組織專家和相關種子企業聯合開展品種替代工作,目前滬櫻系列櫻桃番茄和龍珠等口感性番茄已經在金山落地生根,品質得到了市場認可,經濟效益與進口品種相當,既豐富了品種結構,又提升了產業的韌性。在瓜果上,市農科院獨家授權金山種植的“小皇冠”成為金山優質瓜果的一張名片。近年,新品種“黑津”“金蜜一號”等又成為金山西甜瓜產業的新寵。西甜瓜、蟠桃、葡萄、草莓等新品種的示范推廣,不僅極大豐富了金山的瓜果產業,也助力了金山農業品牌的培育。在畜禽上,市農科院豬靜態保種技術、豬冷凍遺傳資源復原技術等在金山楓涇豬的保種、提純復壯、品種選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市農科院和金皇鴿業共同培育的新肉鴿配套系,推廣至新疆、云南等地區,助力了當地的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
綠色發展是都市現代農業的風向標,圍繞金山產業需求,市農科院積極提供科技助力。在低碳節能上,上海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培育的節水抗旱稻在減水、減肥、降低碳排放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近年在金山區示范種植1000畝,目前正與金山區積極籌建節水抗旱稻全球策源中心(金山);在綠色防控上,稻田雜草“播(插)噴同步”防除技術、土壤改良修復技術以及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技術等新技術的應用,極大程度地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在循環農業上,作物秸稈-食用菌培養基料-有機肥和豬-沼-糧等循環模式的推廣,真正實現了農業生產資源的可循環利用。
金山區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形態和農業多功能化發展特征非常突出,針對這一特點,市農科院不斷加強科技輸出。在農業高效生產上,市農科院技術團隊協助金山區聯中食用菌合作社不僅解決了三次發酵技術中稻秸稈替代麥秸稈的技術難題,還成功研發了培養料和相關發酵技術,建成后產能達到每年3萬噸,可滿足上海全市50%的雙孢蘑菇需求量,目前雙方正在開展雙孢蘑菇新品種研發,有望解決品種依賴進口的“卡脖子”問題。在智慧農業上,市農科院積極參與金山數字三農云平臺建設,并與相關企業在品質控制系統、智能農機設備等方面開展科技攻關,為金山智慧菜園、果園的打造奠定基礎。在一二三產聯動上,市農科院水稻研發團隊和農產品加工團隊,與金山多家企業開展了從新品種到稻米產品的合作研發,為現有的稻米產業鏈注入新價值;市農科院油菜團隊培育的多用途油菜品種助力金山區的“五彩菜花節”,充分彰顯了農業農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