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燕
構圖可以說是一幅優秀繪畫作品的骨架,因為畫面中同樣的一些物象元素經過不同的構圖組合,產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古今繪畫者在作畫之前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在作品中想要傳達出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接下來再根據立意去決定畫面的構圖方式。由于時代的發展與變革,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在中國傳統構圖形式的基礎上,也逐漸加入了一些西方構圖理念。工筆人物畫最早從戰國萌芽,直至當代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者只有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廣泛汲取優秀創作理念,才會創作出更為優秀的當代工筆人物畫作品。
“構圖”一詞,其實是源于西方一門叫構圖學的課程,之后才傳入我國。而在中國畫中將構圖習慣性稱作布局,也就是謝赫“六法論”中提到的經營位置。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了“六法論”,經營位置作為其中一法流傳至今。“經營”二字的含義不僅是思考,還要經反復的研究分析,最終推敲出最為恰當的“位置”。“位置”二字的含義也不僅僅是指畫面物象的擺放,更是指畫面的整體結構與勢。
這也就說明布局畫面是要動腦筋的,不是依靠天馬行空的想象。可見,畫面中的布局從古代就開始延續,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東晉著名畫家、繪畫理論家顧愷之最早在《論畫》中提出“置陳布勢”一詞。“置陳”是指畫面中物象的放置與陳列;“布勢”是指布陳畫面的動感,“置陳”是“布勢”的前提基礎;“布勢”是“置陳”所要達到的結果,二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顧愷之在《論畫》中說:“若以臨見妙裁,尋其置陳布勢,是達畫之變也。”[1]可見,“置陳布勢”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達畫之變也”,掌握了畫面的“勢”,也就抓住了畫面的變法。
唐代著名畫家、繪畫理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指出:“至于經營位置,則畫之總要”,[2]更是將經營位置提高到了畫之總要的地位,由此足以看出構圖在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性。無論是創作人物還是山水花鳥,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構圖。這就好比寫文章時要列的提綱,它引領著整個作品的方向。
歷代畫家均對中國畫的構圖理論進行了闡述,他們認為構圖對畫面有著重要的支撐構建作用,正如前人所言:“展紙作畫章法第一,位置經營如著圍棋。下子格格皆可以落,格格可落切勿亂迷;素紙也可處處落墨,切記不可胡亂抒筆。棋有棋路畫有畫理,一筆失當如棋敗局。”[3]
中國畫歷經中華民族各個時代的發展,凝結了先人智慧的結晶,他們不斷總結出中國傳統繪畫的寶貴經驗,逐漸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工筆人物畫的構圖正是繼承了這樣的傳統,系統地梳理學習中國繪畫的構圖觀可以加深我們對傳統畫法的認識。
中西方繪畫其實都講究畫面的構圖經營,因為構圖直接傳達了繪畫者所想要表達的意圖。西方繪畫的構圖更強調畫面的分割,中國畫構圖中也有分割,但并不是過分強調,中國畫有自己獨特的生命美感,它更多強調的是一種畫面的“勢”。為了努力營造這種“勢”,中國傳統工筆人物畫與現當代工筆人物畫均有自己獨特的且符合時代特征的構圖觀。
1.計白當黑
“計白當黑”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特殊的審美心理,也是一種藝術的獨特表現手法。“計白當黑”起初作為書法專用術語出現,這一詞源于清代著名篆刻家鄧石如在《述書上》中提出的:“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當黑,奇趣乃出。”[4]這句話中他強調了在字畫中奇妙的樂趣就是留白處。將“計白當黑”引入中國畫中,就是無畫之處稱為白,有畫之處稱為黑。留白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族風格和審美心理。中國畫中留白的思想源于道家“無中生有”的精神境界,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這與傳統工筆人物畫中所講的“虛實相生”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中的“計白當黑”也是這個意思,“計白當黑”仿佛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想象,要把空白想象成有一種無限的承載能力。也就是說,黑與白并不是兩個對立的概念,而是相輔相成的。
中國畫的格局講究“氣”,是“氣”在驅使畫中的一切,有了“氣”就在封閉的畫面中產生了一種循環,有了循環就產生了運動,空白處使有形處往無形處有了運動的空間,運動使靜止的畫面產生力的律動從而體現出生命的律動。除此之外,還可以從伏羲創造的八卦中找到些中國古老文化的哲學思想。黑白兩極如同八卦圖中以S曲線區分的一個黑白魚樣圖式,一半黑一半白,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中孕育著白,白襯托著黑,黑白兩極都不能離開彼此而獨立存在,這體現了對世間萬物生生變化的理解。中國畫中的黑為墨,白為紙,黑白呈現出了無盡之意。正所謂“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有畫處多為贅疣”“無畫處皆成妙境”,留白實際是給畫面賦予了無限的想象與外延。
中國傳統工筆人物畫《虢國夫人游春圖》雖然畫家并沒有刻畫背景,只以濕筆畫出星星點點的草來襯托人物,其余背景均為空白。畫家就是以這種空白背景的構圖形式突出主體人物,著重描繪主體人物間富有韻律感的排列,意境空幽清凈,以此襯托出春日氣息。
2.勢
中國畫講究“勢”,古往今來中國畫畫壇上的高手無一不在畫面的“勢”上下功夫,“勢”會給畫面帶來流動的氣韻與意境,那么如何取“勢”就成為需要探索的問題。
中國有一種獨特的傳統審美心理,其獨特之處在于“天人合一”的世間生物的等同認識,在于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萬物生成的整體觀念,在于對倫理道德完美的堅持,正是這些獨特之處造就了中國人特有的觀察與表現方式,也就是“意象”。中國人認為思維是大腦的思考加之心共同的作用,心與思維是分不開的。心作為五臟之首,是傳送血氣的重要器官,同時它也是人們情感、直覺的起源地。所以“意”的外在含義是心的呈現,內在是指一切生命都源于氣。氣在一定空間范圍內會產生循環運動,從而“勢”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一幅由成化帝朱見深所畫的工筆人物畫《一團和氣圖》,雖然乍一看構圖有些不同尋常,但仔細推敲可以發現其中的意境頗為別致。在這幅作品中,看似是中間有一位盤著雙腿的和尚,但仔細看會發現是三個人坐在一起。畫面的中心位置是一位和尚,在他的左方是一位身著道服的老者,在老者對面是一位頭戴方巾的儒士。作品構圖十分巧妙,耐人尋味,用獨特的構圖方式表達了儒釋道和諧共處的美好愿望。
1.平面化構成及構圖方式
時至今日,中國工筆人物畫的構圖形式已經突破了原有傳統單一的模式,當代工筆人物畫隨著現代審美理念及西方繪畫理論的介入,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逐漸在構圖上創造出了新的美學形式。平面化造型及構圖方式的滲透,對當代工筆人物畫的構圖觀有著巨大的沖擊。
構成可以理解為一種視覺形態的創造活動,是在自然形態的基礎上創造新的形象,反對再現與模仿等非創造性活動。[5]平面構成屬于構成之一,平面構成就是在二維平面空間內,按照一定的視覺規律與秩序將數種要素進行分解并重新組織分配,構成一種新的具有形式美感的視覺效果。構圖,是指在二維的平面形態載體中根據題材和主題思想的要求確定個體形和色的具體位置及相互關系,使之組合成畫面的整體氣勢,從而產生視覺美感,傳達作者的思想感情。[6]可以說,構成是構圖的方法之一,構圖是構成的表現手段,有趣味的構圖要依靠一定的構成。平面構成有許多基本形式,比如正負形構成,正負形構成其實屬于心理學范疇中的“雙關圖”,利用一些藝術圖案,使人產生兩種不同感官印象的幻覺,這就是正負形構成的魅力。前面提到的八卦圖中的陰陽兩極就屬于此,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相輔相成,互不分離。在畫面的平面空間中,通常情況下,正形積極向前,負形消極后退,同時二者又相互作用。依據畫面的需要以及欣賞者的審美習慣,變換正負形的因素很多。而往往負形容易受到忽視,但其實負形在一幅優秀的作品中也是至關重要的。比如負形的加入可以適當削弱正形在畫面中的力度,從而增加畫面中的對抗與均衡之美。所以好的構圖,必須將正負形的關系處理得很好。
如宋彥軍的《都市麗影》,畫面中描繪了九位身姿靚麗的年輕姑娘,背景為空白,并沒有過多地描繪具體的情景,但依然能給觀者一種身臨其境的意境,仿佛她們都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形象。可以看出,畫家將畫面中前方距離觀者較近的五位年輕女子用筆用色相對較重,也就是所謂的“正形”,而畫面后方的四位年輕女子則虛畫,也就是所謂的“負形”,這樣的構圖形式有一種若隱若現的視覺效果,更加突出了畫面中的空靈與通透。
2.色彩構成的律動
色彩是構成畫面最直接的情感表現力,從某種程度上講,色彩也是構圖的一部分,構圖中不僅是形與形之間發生的碰撞,還有色彩的對比。比如一幅作品中相同的色彩會產生一種視覺上的連續性,從而使畫面在色彩的引領下產生律動感。所以探究色彩構成也對當代工筆人物畫的構圖形式帶來一定啟發,努力營造出符合審美需求的畫面效果,以傳達繪畫者的真情實感。
進入20世紀后,在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下,中國當代工筆人物畫廣泛吸收西方的色彩理論,越來越多的中國畫家也逐漸開始重視色彩構成的律動對營造畫面氣氛和情調的作用。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喚醒人們的情感,色彩的韻律就如同音樂的韻律,通過人的感官系統,喚起心靈深處的多重情感。由于色彩文化內涵的不同,每個顏色帶給觀者的視覺與心理效果不同,比如紅色意為喜慶、紅火等;黃色意為權力、收獲、能量等;黑色意為幽深、陰暗、神秘等。在畫面中用這些不同情感表象的色彩再加之一定形式的組合構圖,可以更好地從形與色兩方面視覺語言中傳達出繪畫者的情感理念。如果將畫面中的明度取出來,用一條直線表示明度軸的話,由下到上分別為低調、中調、高調。這就代表了一幅畫中畫面色彩的總體傾向,是大的色彩效果,對畫面的清晰與明快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以低調為主的畫面會具有沉靜、遲鈍、沉悶的感覺;以中調為主的畫面會具有柔和、甜美、穩定的感覺;以高調為主的畫面會具有明亮、優雅、歡快的感覺。除此之外,色彩面積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感受。如若幾種顏色的面積相同,那么這幾種顏色就會形成強烈的對比,也會使觀者的目光在這幾種顏色上形成視覺聯動;如若一種色彩的面積相對其他色彩面積較大,那么色彩面積較大的部分就控制了畫面的整體色調,色彩面積較小的部分只是作為點綴。所以,色彩的面積對比對畫面的整體色調傾向有很大影響,決定了畫面整體是否和諧穩定。如莊道靜的《百合》,畫面整體用橙、藍兩大色塊將畫面分割為色彩鮮明的兩大部分,由于兩部分面積大小類似,所以兩大色塊在整個畫面中顯得格外和諧與均衡。畫面左側人物的褲子使用了背景的對比色,加之與畫面右上方相對應的百合花,突出了人物在畫面中的視覺中心效果。
構圖的目的是使畫面主題思想得到更為完美的體現,是為畫面氛圍服務的,而不是為了畫面一味地追求具有形式美感的構圖。中國畫本身要體現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人的精神,這一點是區別于西方繪畫的。所以當代工筆人物畫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結合當下社會的大環境,借鑒西方優秀的藝術創作思想,創作出既體現民族傳統又富有新意的繪畫作品。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與日俱增,當代工筆人物畫的構圖觀念也逐漸加入了一些西方繪畫理念,但畫面中的民族化特征是永遠要保留的。中國工筆人物畫的構圖觀從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思想中而來,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應廣泛吸取學習優秀的繪畫理念,立足傳統,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