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蘇子
2022年10月3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將有法可依。
黃河安瀾是中華兒女的千年期盼,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保障黃河安瀾,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高質量發展,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黃河保護法的制定實施,為在法治軌道上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黃河浩蕩,九曲連環,是全世界治理難度最大的河流之一。千百年來,由于流經沙漠沙地和黃土高原等生態脆弱區,黃河一直體弱多病、水患頻繁;受大自然的自身氣候和大規模、高強度人類開發建設活動影響,流域整體性、系統性生態退化問題突出。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黃河治理取得巨大成效。進入新時代,從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到加強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進行管控規定,再到推進黃河流域清廢行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明顯向好。法律明確規定,國家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堅持一體化保護與修復;國家加強黃河流域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推進重點河湖環境綜合整治。這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
黃河流域生態脆弱區分布廣、類型多,上游的高原冰川、草原草甸和三江源、祁連山,中游的黃土高原,下游的黃河三角洲等,都極易發生退化,恢復難度極大且過程緩慢,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才能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法律規定,國家統籌黃河干支流防洪體系建設,加強流域及流域間防洪體系協同,構建科學高效的綜合性防洪減災體系;在黃河流域組織建設水沙調控和防洪減災工程體系,保障防洪安全。統籌謀劃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才能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黃河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2%,卻養育12%的人口,灌溉15%的耕地,在發展全局中作用十分重要。水資源短缺是黃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法律強調,國家在黃河流域強化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和城鎮節水降損措施,有效實現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牢牢堅守法律規定,堅持以水為核心、河為紐帶、流域為基礎,全方位貫徹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城鎮空間、產業結構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法律提出,加強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沿黃省份有許多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流域各級政府和部門應當采取措施保護黃河流域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加強黃河流域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繼承和弘揚黃河流域優秀特色文化,讓更多黃河文化遺產“活起來”。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非一地一域之事,非一時一日之功。要增強黃河保護法律制度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時效性,做好與有關法律的銜接,注重發揮法律合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