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志英
在傳統教育理念中,家校雙方的關系往往呈現出孤立狀態:學校負責教學,家庭負責孩子的衣食住行,兩者各司其職,井水不犯河水。然而,隨著家校共育理念的進一步深化,人們逐漸意識到孩子的教育應該具有整體性,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是教育活動的“主陣地”,如果家校雙方能夠統一教育目標進行攜手共育,那么教育教學就會呈現出“1+1>2”的態勢。如果家校雙方在教育理念、步調以及方式方法上不統一,不僅無法為孩子的成長助力,而且可能會在相互制衡中降低教育效果。因此,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并深化家校共育理念,并將其視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一名農村學校的班主任,筆者在教育教學中發現,家校共育是幾人歡喜幾人愁,有些家長支持家校共育,認為這一教育理念能夠加強家校雙方的聯系,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出謀劃策。可有些家長卻擔心家校共育會導致學校越界干預家庭教育,甚至為自己帶來更大的教育壓力。其實,家校共育并不是為家校雙方增壓,而是強調雙方在履行教育責任的同時進行有效交流與合作,從而全面了解孩子的具體情況,及時了解對方的教育理念,將兩股力量擰成一股麻繩。
作為班主任,我經常能聽到家長說:“我們不懂教育,孩子就全托付給您了!”這句話表面上是家長表達對教師的信任與支持,實際上卻透露出了一個隱藏信息——家長“怕麻煩”。孩子的成長并不會一帆風順,他們會犯錯、會叛逆,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與引導,因此家長的“缺位”很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成長喪失一方支持,為教育埋下隱患。
隨著家校共育的逐步深入,教師與家長的聯系日漸密切,教師將越來越多的教育理念傳達給家長,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孩子的成長。然而,這個過程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順利,經常會有家長以“我不行”“我不會”“我不能”為理由,導致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接軌不暢。例如,當學校重視并主抓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時,教師會通過家長會、微信群等途徑告知家長并希望家長配合學校開展親子閱讀,這時很多家長便會反映:“我們沒有時間,孩子自己讀書就可以了,我們不是教育專家,不知道該怎么和孩子一起讀書。”學校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教學,因此無法給孩子留出充足的閱讀空間與時間,只能向孩子傳遞閱讀理念、教會孩子科學的閱讀方法,可如果家長因為怕麻煩和沒時間而沒有將閱讀習慣的培養落實到家庭中,那么學校的教育往往會事倍功半,甚至前功盡棄。教育界有一個著名公式:“5+2=0”,“5”是指5 天頗有成效的學校教育,“2”是指2 天放松缺位的家庭教育,即使有前5天的努力,后兩天的懈怠也會將孩子“打回原形”。因此,孩子通過一系列教育活動收獲到的是“7”還是“0”,家長起了決定性作用。
家庭教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孩子的成長具有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如果家長怕麻煩,那么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教育過程只會越來越麻煩。因此,在家校共育背景下,家長切忌將全部希望放在學校和老師身上,而應當肩負起家庭教育的責任,讓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續。有教育專家指出:“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只是教師的事,更是家長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當前,很多家庭的孩子是獨生子女,是父母與家中老人的掌上明珠,從小到大備受寵愛。正是這個原因,導致很多家長將孩子送入學校后擔心自己的孩子“受委屈”,甚至希望老師能夠給予孩子特別的照顧和優待。對班級里的學生,老師會一視同仁,學校生活也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孩子違反規定必然會受到懲罰,這種懲罰既能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又能幫助孩子建立起規則意識,在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做到嚴于律己。可是在教育實踐中,很多家長并不理解教師的苦心,擔心教師的批評或懲罰讓孩子受到委屈,便和教師“對著干”。
畢業班的明明同學馬上要面臨小升初的考驗,在這一階段,無論是教師還是同學都鉚足了勁努力學習。有一次,明明的測評成績不理想,還被任課老師抓到“玩手機”,老師沒收了明明的手機,讓他寫檢討,并要求在檢討中作出試卷分析、退步反思。本來這是一次正常的教育,但是明明的媽媽卻表現出了強烈不滿,認為“孩子壓力大偶爾玩手機可以理解,測評成績有波動也很正常,老師故意針對孩子”。為了給兒子討回“公道”,這位家長不僅在辦公室里大吵大鬧,而且找到學校領導添油加醋地告了老師一狀。見識了家長的厲害,這位老師擔心“引火上身”,以后再也不敢對明明嚴加管教,明明的成績一落千丈。
明明的媽媽雖然“贏”了老師,卻輸了孩子。其實,家長與老師本該志同道合,共同目標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不應該對彼此抱有成見與戒心。家長對教師的教育方式存在異議,應該用合適且恰當的方式及時與教師溝通。教師的教育方式雖嚴格但科學,家長不要因為心疼孩子而不配合教師的工作。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曾經說過:“凡是家長不與學校配合的,結果都是悲劇,這在我的教育經歷中無一例外。”
家長與教師之所以會在教育這條路上相遇,碰撞出各種各樣的教育火花,其實有一個共同目的——為了孩子的美好明天。甚至可以說,家長與教師是“戰友”,只有肩并肩,齊心協力,才能夠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打勝仗。
學校教育給孩子傳授文化知識,為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這些內容都需要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進行強化。家庭教育教孩子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需要學校教育為孩子提供實踐與發揮的場所。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會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犯錯,但是我們要做的不是揪住對方的錯誤不放,更不是當對方意見與自己想法相左時爭論不休,因為我們始終堅信,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只有一個共同的目的——為孩子好。
一位從教40 年桃李滿天下的老教師在退休后說,其實她最感謝的是那些愿意支持她、配合她的家長,她坦言:“如果沒有家長的配合,教育這條路會坎坷不平,孩子也會在成長中摔更多跟頭。”家校雙方因為孩子緊密聯結,家校雙方的努力更是為了孩子的美好未來。
總之,在家校共育這條路上,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多一點寬容多一點理解,少一些指責少一些埋怨,只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融合貫通,才能為孩子筑起成才成人的高樓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