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安妮安妮·霍爾姆奎斯特/文宋鴻沄/譯
關于教養方式,一直廣為流傳著兩種“理論”,一種是“虎媽式”教育,一種是“放養式”教育。用“虎媽式”教育方式,擔心孩子失去創造力;用“放養式”教育方式,又擔心孩子過于自由,缺乏規則意識。其實,在教育模式的選擇上,我們不一定要局限在單一的模式上,可以在對待不同事情的時候,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在培養孩子的價值觀、綜合素質的時候,就可以采用“權威型”的教育方法,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比較高的綜合素質。但在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職業規劃方面,就可以采用“放任型”教育方法,讓孩子自己去發掘興趣和潛力,自己主導人生方向。但有時也會出現一些意外。
你是否經歷過這樣的情景:你在商店里閑逛,想著自己的事,突然聽到一個孩子的尖叫,夾雜著一位年輕母親憤怒的吼叫——
“約翰尼,馬上站起來!”
“我是認真的,約翰尼!哼,等我數到三……”
“約翰尼,如果你從地板上站起來,媽媽會在我們上車的時候給你一塊餅干?!?/p>
在一個似乎不再重視父母權威的社會里,這樣的場景太真實了。事實上,許多父母的權威似乎早已消失。相反,孩子們得到了溫柔的對待:他們的欲望必須得到滿足,他們的突發奇想永遠會被稱贊。
我們是怎么走到這一步的呢?
教授兼作家克里斯托弗·拉什在他的書《自戀文化》里給出了一個有趣的答案。從本質上說,我們以情感為導向的文化發展是罪魁禍首。根據朱爾斯·亨利和其他美國文化觀察家的說法,父母權威的崩潰反映了“古老的沖動控制”的崩潰,以及“從一個超我價值觀(自我約束的價值觀)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到一個越來越多地承認本我價值觀(自我放縱的價值觀)的社會之轉變”。
正如克里斯托弗·拉什說的那樣,我們越來越重視情感和自我放縱,這就如同在與孩子相處時給父母戴上手銬一般?,F在的父母不是立下規矩教導孩子們克制自己,而是“發現用‘賄賂’來達到家庭內部一致和諧比面對孩子的情緒波動更容易”。不幸的是,這種策略有嚴重的后果:“這樣一來,他們就破壞了孩子的主動性,使他們不可能發展自我約束或自律。父母權威的衰落反映了整個社會‘超我’的衰落。”
耶魯大學和西北大學的兩位經濟學家寫了一本叫《愛,金錢和養育方式》的書,他們認為:“從經濟學角度看,不同的教育方式,看似跟父母的選擇和文化背景有關,實際上在背后起作用的還是社會大環境和與之配套的經濟學原理?!痹S多家長、老師和公眾人物已經開始認識到培養孩子們主動性、自我約束和自律的這些品質是多么寶貴。問題是,在不恢復父母權威的情況下,下一代是否能培養出這些令人羨慕的特質?父母的權威有可能再度恢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