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愛萍
規則教育從來不是用“鐵血手腕”將孩子限制在“牢籠”之中,而是用愛感化、以仁慈教導,讓孩子自行理解家庭、幼兒園、社會的規則,意識到違反規則不但會對自己生活造成影響,而且還有可能傷害他人,從而自覺樹立責任意識。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規則意識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更是保障社會正常運轉的準則。幼兒教育是兒童的早期啟蒙教育,起到了給漫漫人生路打基礎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能夠讓孩子從自然人發展到社會人,適應社會生活,在人生大舞臺上“隨心所欲不逾矩”。因此,幼兒教育的全過程中應始終貫穿著規則教育。它是其他教育的根基,沒有它,幼兒園的教育便無法順利開展。
可是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卻發現很多家長對此“束手無策”。愛孩子怕他沒有規矩,管孩子又怕他缺少愛……在家長們的糾結、猶豫下,規則教育的開展并不理想,部分孩子雖然有了一定的規則意識但還是“為所欲為”。其實,懲罰與批評并不是幫助孩子養成規則意識的“最優解”,甚至還可能在某些情況下帶來反作用。培養規則不一定需要“鐵血手腕”,愛與仁慈也能讓規則意識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
作為幼兒教師,一位家長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老師,孩子總是調皮搗蛋、違背規則,我們究竟該怎么做?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就是不奏效。”這位家長的表述在反映擔憂的同時,也揭露了家庭教育中的常態——“懲罰”似乎成了家長的“殺手锏”,也漸漸被很多家長認可。這樣的方式一定對嗎?當然不是。打罵之所以在規則教育中大行其道,是因為這種方式省事、好用、立竿見影,雖見效時間短,但能夠立刻“治”住孩子,因此被廣泛采用。然而,很多家長卻忽略了懲罰與批評可能釀成的后果,孩子的規則意識很可能因此止步不前,甚至導致叛逆情緒。
孩子違背規則后,家長固然應當采取措施,但是一味的打罵不僅不會使其明事理、約束自我,還可能會導致敵意、仇恨、抗拒、自憐等負面情緒的萌生。不僅如此,懲罰與批評還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其忽視自己違背規則的錯誤,而將精力轉移到對家長的抵觸與“報復”上,從而錯失了改正錯誤、建立規則意識的良機。而一味打罵帶來的危害遠不止于此。樂樂酷愛玩滑梯,有一次,一個女孩在滑梯上因為害怕遲遲不敢滑下去,心急的樂樂竟一把將其推了下去,小女孩嚇得哇哇大哭。得知此事,樂樂的家長既焦急又憤怒,他們來到幼兒園后不由分說就給樂樂來了一頓“混合雙打”。雖然樂樂得到了教訓,可是這件事情過后,我發現樂樂在玩滑梯時依然存在不排隊、推搡其他孩子的情況。問及原因,樂樂竟理直氣壯地回答:“反正爸媽都打我了,大不了再被他們打一頓,我就是要玩滑梯。”由此可見,這種不由分說的懲罰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孩子對錯誤的內疚感,讓孩子心安理得地重復自己的錯誤。
孩子犯錯后,他們所經歷的應當是承擔自己不當行為帶來的后果,而不是一味地受罰。暴力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優手段,卻會給孩子的心理健康帶來傷害,“恃強凌弱”并不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
孩子之所以對違反規則的行為“明知故犯”,是因為他們從內心深處不認可所制定的規則,或者在試探規則的底線在哪里。面對這樣的行為,家長既不能縱容忽視,也不可一味打罵,與其通過暴力方式約束孩子的行為,倒不如通過教育的方式“規勸”孩子,讓孩子從心底里認可規則,知道違反規則帶來的危害,從而樹立起自覺遵循規則的意識。
4 歲的小米是一個很安靜的孩子,但是有一點兒“不合群”。在幼兒園,小米在規定的吃飯時間總是三心二意,不是跑到游戲區玩玩具,就是東轉轉、西跑跑,等其他孩子都吃完午飯準備午睡時,小米才坐下想吃飯。通過與小米媽媽溝通,我發現小米沒有時間觀念,也沒有養成按時吃飯的習慣。小米家中的飯永遠熱騰騰,因為他從來不定點吃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什么時候吃飯才去吃,即使家長追著喂飯,也無濟于事,讓一家人操碎了心。這時,我提議通過“自然后果法”來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首先,小米的媽媽和小米鄭重約定了吃午飯的時間是每天中午11:30,并且告訴小米過了這個時間就不能再吃飯了,如果小米不在規定的時間吃飯,就只能承擔餓肚子這個“自然后果”。如果小米按時吃飯,家長與老師就會及時表揚,從而讓他對這一規則進行強化。慢慢地,小米的時間觀念得以強化,也能夠按時吃飯了。
不僅如此,孩子犯了錯,家長還需要從情感教育的角度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讓孩子對違反規則的行為產生愧疚感,并以此為基礎規范自己的行為。例如,大班的小杰有一個毛病,晚上總是不愿意睡覺,一心就想著玩耍和說話。這個毛病讓父母苦不堪言,尤其小杰快要上小學了,如果每天晚上熬夜,難免會影響以后學習與生活的質量。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不妨和孩子坐下來談一談,讓孩子意識到按時睡覺的重要性,以及不按時睡覺對家人的影響。首先,全家人可以坐在一起和孩子一起探討需求與感受:“小杰,你睡覺前都喜歡做什么事情?”其次,家長可以和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與需求:“爸爸媽媽上了一天班身心俱疲,需要充分休息,如果休息不好第二天會很疲憊,還會在工作上犯錯。”最后,家長要和孩子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小杰可以提出自己睡前想干的事情以及具體的睡覺時間,和家長一起商量,并定出大家都同意的解決方法。例如,小杰一家人都同意每天九點半睡覺,八點半到九點這段時間媽媽可以給小杰講故事,爸爸可以陪小杰做游戲,然后小杰就要按時睡覺。
當違背規則的行為發生后,家長需要做兩件事情。首先,讓孩子承擔自然后果;其次,讓孩子從情感上體會違背規則的負面感受。小米違背了按時吃飯的規則,所以他要承擔“餓肚子”的自然后果,小杰經常不按時睡覺,父母要告訴他不按時睡覺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讓小杰關心父母,意識到自己的“隨心所欲”其實是耽誤了父母的正常生活。
規則教育從來不是用“鐵血手腕”將孩子限制在“牢籠”之中,而是用愛感化、以仁慈教導,讓孩子自行理解家庭、幼兒園、社會的規則,意識到違反規則不僅會對自己的生活造成影響,而且有可能傷害他人,從而自覺樹立責任意識。總之,規則教育不是約束,而是要讓孩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