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勇
(綿陽師范學院 文學與歷史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2013年2月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中提出逐步開展中小學研學游,從此作為一種新型校外綜合實踐教育課程,研學旅行在全國各地中小學中廣泛開展。體育研學是研學旅行的一種特殊形式,強調將“體育+旅游+教育”相結合,力圖通過體育運動鍛煉學生的心智與體魄,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與團隊合作的精神,在運動中認識自我,發展身心。民族地區擁有優越的人文旅游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地方性和人文性突出的民族體育活動項目不失為強身健體與探求感受民族文化的絕佳方式。
白馬藏族人是一個主要生活在大岷山山脈白水江和涪江流域高山峽谷中,人口約兩萬的特殊族群,被認為是漢藏邊緣地帶留下的珍貴民族文化“活化石”①。因為他們的生活習慣既不同于藏族又沒有被認定為單一的民族,所以被稱為“白馬藏族”或者“白馬人”。白馬藏族作為漢藏邊緣的一個小族群,能歌善舞,喜歡體育運動,一直以來都延續著“能說就會唱,能走就能跳”的個性②。受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發展歷程的影響,形成了該族群豐富而獨特的傳統體育活動。因此,利用白馬藏族豐富的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展民族體育研學旅行不僅能達到一般體育研學的目的,更能讓同學們通過了解白馬藏族的歷史和文化,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研學旅行,又稱修學旅行、修學旅游、教育旅游。關于研學旅行,大致分為廣義和狹義,從廣義的角度講,它是為了滿足探究、研究的學習需要進行的專項旅游。主要是主體出于文化目的,以求知、學習為目的進行的旅游活動。旅游主體可以是任何求知的人,體現“活到老學到老”,這是旅游界學者普遍采用的定義。而狹義的定義,主要是由學校組織、學生參與、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視野的旅行體驗活動。是根據地方特色結合學生特點以及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中拓寬視野、豐富知識、了解社會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集體生活③。這是教育界人士普遍采用的狹義定義。其實兩種界定實質上并無太大的差別,狹義的定義主要是學校更強調教育職能,
關于體育研學旅行學術界沒有統一的定義,高璐(2018)認為,體育研學旅行是教育系統根據區域特色,組織和安排學生開展的關于體育特色的探究性學習和旅游有機結合的校外體育活動。杜志華(2019)提出,體育研學旅行是將體育、旅游和教育有機融合的全新教育模式,體育與旅游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教育。才新彬(2020)認為,體育研學旅行是指按照體育學科的教學內容,根據體育課程標準,充分開發利用社會自然資源按照既定的方案,拓展學生的校外體育學習空間,豐富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學習體驗的一種旅游。
白馬人世代居住在深山之中,受地理環境影響形成了他們獨特而豐富的傳統體育活動,主要傳統體育活動有:(1)“奪姆特”(白馬語,下同),即坐式拔河。游戲規則是比賽雙方面對面坐在地上腳掌相對,雙手共同握住木棍,比賽開始后用力向后拉,將對方拉起離開地面者獲勝。(2)“打臭”,活動形式為用一根帶拐彎的木棍將當地樹木上的寄生包(當地稱“牛”)擊入一個土坑中(當地稱“鑼鍋”即“牛圈”)。(3)“阿哇”,即蕩秋千。又叫打秋千,是最受白馬藏族人民喜愛的體育活動之一。活動形式有單人蕩、雙人蕩,比賽過程分三個階段,三個階段依次進行,在規定時間之內踢到懸掛的銅鈴次數分出勝負。(4)“扯保打沙”,即拔河。比賽方法為在比賽區,比賽雙方各執繩圈一端套在頸上,經胸穿過胯下,雙方比賽勝負。(5)“卡則”,即摔跤。白馬人喜愛這一體育運動,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處可開展。摔跤方式比較原始,比賽雙方互相摟住對方的腰帶,靠臂力和腰力提起對方摔倒對方,禁用腳勾腳絆倒,完全靠力量的抗衡。此外還有頂杠、扭窈子、打靶、射箭、舞刀等體育活動③。
這些特點主要包括:(1)群體性。白馬藏族傳統體育活動是伴隨著該民族生產勞動而產生的,或者是作為生產勞動后的娛樂和休息方式,受生產水平限制,白馬人生產勞動方式是共同勞動,大家集中在一起勞作,便造就白馬藏族傳統體育集體活動的特點②。如白馬人的“搭底板”,在比賽中并無選手和觀眾之分,選手和圍觀者經常輪流參與,在這里圍觀者已經是比賽過程中重要的角色。(2)娛樂性。在相對封閉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白馬藏族的民族體育活動都具有相當強的休閑娛樂性,這些體育項目比較注重活動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往往并不以運動成績為最終目標。這種帶有娛樂功能的運動形式,既是人類生存、享受和發展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豐富和發展的動力源泉④。像大量傳統體育與舞蹈藝術融合的體育樂舞,如火圈舞、跳曹蓋、貓貓舞以及“哆拉克”和“打臭”就玩法簡單,娛樂實用,游戲性極強,大家借此放松心情,消除農作的疲勞。(3)軍事性。像其他民族體育活動一樣,白馬藏族的許多傳統體育活動是由軍事訓練演變而來的。如跳曹蓋,舞者的手部多為撩手、揮臂以及砍殺等技擊動作⑤。
白馬藏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雖人口不多,但學者多認為其是古羌、氐人的后裔。歷史上白馬藏族人經歷戰亂四處遷徙、游牧生活方式使其傳統體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類傳統體育活動既包括物質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白馬藏族的民族體育活動不僅指體育活動,還涉及體育場地、器材、服飾、語言和習俗,是白馬藏族思想觀念、民族個性、民族語言、民族習俗、宗教信仰的集中體現,體育研學可以讓學生在參與這些民族體育活動時,了解和學習少數民族文化,體會白馬藏族人尚武、勇敢、拼搏的民族精神。通過在白馬藏族地區開展研學活動,能夠促進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能夠增強民族了解和團結,在學生中從小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研學的本意是要學生走出校園,在行走中去學習。白馬藏族生活的地區自然環境優美,同學們到藏區研學能接觸到基本沒有受到污染的大自然,在原生態的環境中增加對大自然的喜愛。如學生在了解和學習曹蓋舞中就可以感受白馬藏族對自然萬物的崇拜,啟發學生對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思考,養成熱愛和保護自然環境的習慣。
白馬藏族的民族體育活動群體性特征非常明顯,通過參與這些民族體育活動或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開展徒步、探險、野營等活動,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如培養學生探究進取、勇于挑戰自然的精神,鍛煉學生的堅忍不拔意志,以及勝不驕,敗不餒,正確看待比賽輸贏的思想。
民族地區環境復雜,受社會歷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往往比較落后,然而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可以讓這些地區通過發展旅游來促進經濟的發展。在白馬藏族地區開展體育研學活動,可以豐富當地的旅游產品,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
白馬藏族作為邊緣族群,人口較少,有語言卻沒有文字,這種情況非常不利于文化的傳承,加上當地經濟比較落后,導致大量年輕人離開家鄉外出謀生、周邊民族的同化使大量民族傳統文化如歌舞、口頭文學、禁忌禮儀流失或者更替。根據調查,結合《平武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中所列出的遺產現狀:目前白馬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接近一半現存狀態為“瀕危”,一部分處于“正在演變”⑥。可見當前對白馬藏族傳統文化保護的任務已經非常緊迫。為此,地方政府可以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在保護的同時,對這些非遺進行開發和利用,通過發展旅游經濟,讓更多的年輕人愿意留下來學習和傳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平武地處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山區,經濟落后,交通不便,一定程度限制了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可進入是平武白馬藏族地區發展研學游的前提條件,需要政府部門聯動民間組織和百姓共同改善交通狀況,建設各類交通干線,實現各村寨、景區的連接,對交通工具及商店、運動娛樂設施等進行完善和擴充。接待方面,盡量不興建現代賓館飯店,而是充分利用或者擴建當地特色民居發展民宿,為研學旅行者提供原汁原味的白馬生活體驗。另外,還要科學規劃游客中心、景區村寨內道路、停車場、步行道、消防、水電設施、應急救援等設施。
目前研學課程設計主要由相關研學機構或學校來完成,盡管設計主體不一樣,但基本要求和重點是一樣的。為了更好地實現研學課程的目的,避免出現“多游少學”和“只游不學”情況的出現,在進行課程設計時,首先要熟悉民族體育活動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要確定課程主題,其中既要考慮年級體育教學進度與目標,選擇符合教學計劃且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民族體育活動,對學生進行相應體育技能和體育精神培養;也要充分考慮對民族文化的學習和了解,培養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感。其次,根據課程主題設計進度與安排,制訂具體的課程實施細則,尤其是緊急情況應對預案,研學安全是研學活動的重中之重,體育研學尤其要予以注意。
研學旅行作為教育改革創新的課程形態,教育部門已經對課程體系和評價標準進行了規范。在突出發展導向,堅持學生成長導向的基礎上,我們在對體育研學活動進行評價時,首先要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除學生和指導老師參與之外,還應該將學生家長、研學導師乃至學生接觸到的社會群體納入到評價體系中⑦。其次,注重體育研學旅行活動的過程性評價,包括學生行前、行中、行后和實踐應用的四個環節,做到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兼顧。通過科學的評價讓該課程得到不斷優化,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得到真正鍛煉與提升。
1.觀賞型研學旅行產品。這類體育活動由于需要具備專業的運動技能或者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可以主要由當地民眾為參加研學的同學進行表演,如賽馬、射箭、舞刀等。對于那些對射箭騎馬有興趣,但是不具備相關技能的學生,可以建設騎馬體驗館,射擊體驗館,配備指導老師,給提供學生所需的服飾、道具以及專門的指導,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提升體育研學旅行的體驗感。
2.拓展型體育研學旅行產品。平武白馬藏族人居住的村寨依山而建,環山傍水,原始森林密布,自然環境受人類現代社會影響小,生態環境最接近原始狀態,可以選擇交通便利且風景優美的景區,開展夏令營、設計爬山登頂、探險、野營、徒步等體育活動。體育活動開展前要科學設計野外活動,讓學生組建團隊,配備專業教練和導師,交給學生野外體育活動的知識,教會學生野外生存的技能,野營探險設備的使用等。
3.休閑型體育研學旅行產品。在白馬藏族的民族體育活動中,有非常豐富的體育樂舞,如圓圓舞、貓貓舞、曹蓋舞等。體育樂舞是音樂、舞蹈和體育的有機結合,獨具特色。這些樂舞不需要特殊的技能,且具有強烈的音樂舞蹈性,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類活動,可以讓些學生們學習和參與。既能起到體育鍛煉作用,也能讓學生們體驗白馬藏族的音樂文化。如圓圓舞,就是圍著火堆,手拉手跳舞。在研學中,可以晚上組織學生圍著篝火唱歌跳舞、講故事。可以先由研學導師和當地人通過講解的方式向學生介紹,再請當地本民族人現場表演,最后讓同學們進行跳曹蓋的體驗,讓學生親身感受民族舞蹈的魅力。
4.競技型體育研學旅行產品。在白馬藏族的傳統體育活動中,還有許多競技性強、安全性高的活動。如奪姆特、扯保打沙、哆克拉等,可以讓參與研學的同學參與這些活動。同時還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身體條件,對傳統體育活動進行刪減、改造和創新。在參與競技項目時,還可以把學生感興趣的民族服飾、手工產品以及地方特產設置為獎品;錄像、制作體育活動宣傳冊,提高學生參與感和體驗感。
在素質教育發展要求下,體育研學正逐漸成為學校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提高的重要途徑。在民族地區開展民族體育研學活動,不僅可以得到實踐鍛煉,獲得戶外技能的培養與提升,培養學生在集體出行時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接觸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參與民族體育活動,參觀少數民族生活,了解少數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
平武白馬藏族居住的地區自然環境優美,在特有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下,保留了相對獨特、原始的民族體育活動,具有開展民族體育研學活動的獨特優勢,然而白馬藏族地區要開展體育研學旅行,還需要各方協調,除了當地政府的支持外還要與綿陽及周邊的中小學及研學機構加強合作,力爭將其建設成區域民族體育研學旅行基地。
注釋:
①王天軍.發展民族體育旅游業的前景與對策[J].廣州體育學院報,2000(02):5-9+14.
②朱承敏,王錦,馬鋼,張選惠.淺論白馬藏族的社會文化變遷對其參與傳統體育的影響[J].四川體育科學,2013,32(03):4-7.
③邵語平,袁筱平.“白馬藏族”民間體育引入教學中的可行性研究-以隴南文縣鐵樓鄉為個案[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4(02):94-96.
④韋曉康.奧林匹克文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差異與融合[J].搏擊,2008(10):68-71.
⑤董旭.白馬藏族文化的軍事體育特征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9,7(27):21-23.
⑥王挺之,李林.旅游開發對小族群傳統文化的影響-對四川平武白馬藏族的個案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30(05):152-157.
⑦焦琛.濟南市體育類研學旅行產品開發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