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樹養
浙江華臨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1100
在高層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地下室工程屬于重要的施工內容,其穩固性也會直接影響到上部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在地下室工程的施工中,后澆帶施工技術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通過整理該技術在應用中需要注意的內容,不僅可以加快后澆帶施工進度,而且能夠提高后澆帶施工質量,延長高層建筑工程的使用壽命。
進行高層建筑工程施工時,會將主體結構和裙房結構分開進行施工,即完成主體結構施工之后,在連接位置澆筑混凝土,使整個高低層結構組成一個整體。并且在設計中,也需要做好不同階段結構受力情況的綜合分析,內容包括前度參數、附加內力等,從而根據分析情況來確定后澆帶施工參數,更好地解決結構沉降差的問題。從實際作業情況來看,目前常用的調整措施如下:(1)調壓力差,通常情況主體結構的荷載較大,為降低其沉降量,可以適當提高后澆帶埋設深度,以此降低結構的土層壓力和附加壓力。而低層結構則會利用十字交叉梁進行施工,從而提高整個結構的穩定性,增加結構的土壓力。(2)調時間差,在施工時先進行主體結構的施工,等待基本結構基本穩定后,再進行裙房結構的施工,從而將兩者沉降差控制在合理范圍。(3)調標高差,依托信息技術來完成基礎數據整理,并科學計算沉降差值,以此來確定高層建筑和裙房,預留出足量的沉降差空間,以解決結構沉降差問題。
混凝土在完成澆筑后,過程中也會出現收縮問題,即溫度較高時混凝土會出現膨脹問題、溫度較低時則會進行收縮,此時混凝土內部也會出現溫度應力,在超出應力上限值之后也會在構件上出現大量裂縫,威脅到結構整體的穩固性。后澆帶在施工過程中,混凝土可以處于只有收縮的情況,并且也可以有效減少結構的收縮應力,以此來抵消結構的溫度應力,提升結構整體的穩定性。
在后澆帶施工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內容:(1)后澆帶的設置應遵循“抗放兼備,以放為主”的設計原則。因為普通混凝土存在開裂問題,設置后澆縫的目的就是將大部分的約束應力釋放,然后用膨脹混凝土填縫以抗衡殘余應力。(2)結構設計中由于考慮沉降原因而設計的后澆帶,在施工中應嚴格按設計圖紙留設。(3)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設置后澆帶時,應視工程具體情況而定,留設的位置應經設計單位認可。(4)后澆帶的間距應合理,矩形構筑物后澆帶間距一般可設為30m~40m,寬度應考慮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結構構造要求而定,一般寬度以700mm~1000mm為宜。(5)后澆帶處的梁板受力鋼筋必須貫通,不許斷開。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鋼筋;如果跨度較大,可按規定斷開,在補齊混凝土前焊接好。(6)后澆帶的位置宜選在結構受力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彎點附近,此位置彎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選在梁、板的中部,該位置雖彎矩大,但剪力很小。(7)在對后澆帶斷面進行施工時,需要做好連接過程的加固處理,過程中也需要做好板縫、斜縫、接縫等內容處理,以提高后澆帶施工結果的合理性。
3.1.1 地下室底板
在對地下室底板后澆帶進行施工時,應注意以下作業內容:(1)考慮到地下室底板會直接與底部土層接觸,容易受到土層中水體的侵蝕,因此在對其進行施工時需要做好相應的防水和排水處理。一般情況下,會在后澆帶兩側布設排水溝,排水后用于排放積水、結構沖洗用水、混凝土泌水等,并且在合適位置布置集水坑,對這些水體進行統一采集,減少隨意排放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2)地下室底板結構的制作,會利用預制板或現澆板進行澆筑,同時也需要做好相應的防水工作,以此來提高整個結構的防水性,為后續施工活動的推進奠定基礎。
3.1.2 地下室頂板
在地下室頂板后澆帶施工時,會利用后澆帶將兩側進行斷開,從而形成相應的懸挑結構,而且此結構也會分流上部結構荷載,這也要求模板支撐系統可以提供足夠支撐力,以確保結構施工結果的穩定性。在后澆帶模板施工過程中,需要將后澆帶模板與其他模板分開進行架設,而且所設施的模板支撐結構,會利用二次拆模技術進行施工,以此降低結構裂縫、結構下撓等問題出現,以確保最終施工結果的合理性。同時在具體的施工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內容:(1)在后澆帶模板支撐結構施工時,需確保結構之間的獨立性,提前做好相應的計算工作,預留好承重荷載支撐結構,同時做好立桿間距的合理控制,在確保結構穩固性的同時,確保結構的周轉效率。(2)在模板拆除時需要在結構達到預設強度100%后才可以進行,并且所有結構拆除前需要進行施壓強度測試,測試結果合規后才可以進入到正式的拆除環節,以此提高整個結構施工結果的合理性與可靠性。
3.1.3 地下室外墻
在地下室外墻后澆帶施工過程中,會在地下室底板后澆帶兩端頭及地下室外墻帶位置需要砌筑封堵結構,一般會使用3700mm磚體來對結構進行封堵處理,在具體的砌筑活動中所使用的砂漿強度不能小于M5.0,并且內外部分也會使用防水砂漿進行抹灰處理,同時也需要結合設計要求做好相應的防水處理。這樣也可以避免雨水或施工用水侵入到后澆帶當中,同時也可以作為擋土墻結構,不會對基坑穩定性造成影響。另外,此結構也會作為后澆帶結構施工時的模板參考,以提高施工結果的合理性。
在模板工程施工時應注意以下內容:(1)對設計圖紙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整理,并且結合實際情況做好相應的防水處理,在后澆帶施工縫所在位置需要布置厚度不小于3mm的止水鋼板,同時做好臨時封堵工作,營造良好的模板安裝環境。(2)在對模板結構進行安裝時,需要控制好模板結構豎向間距和橫向間距,位于梁的后澆帶模板會使用雙層鋼絲網進行封堵處理,并利用鋼絲將其固定在梁縱筋位置,且施工縫位置需要預留好直茬,便于后續其他作業活動的進行。(3)后澆帶模板與已經澆筑的混凝土面板接縫位置需要提前粘貼好海綿條或密封條,避免混凝土澆筑時出現漏漿問題。(4)在模板兩側梁位置的后澆帶模板需要設置為單獨支撐結構,并且此支撐結構會在結構完全達到設計強度、相鄰兩端結構順利封頂后才可以進行拆除,確保結構施工結果的合理性。
進入到鋼筋工程施工環節后需要注意以下內容:(1)在地下室底板與梁結構施工時,如果所需使用的鋼筋直徑超過25mm,那么施工時則使用直螺紋進行連接,并且在后澆帶位置不會預留接頭,使用一次綁扎成形工藝進行施工。而墻柱結構、墻梁結構施工時,如果所需使用的鋼筋直徑超過25mm,那么施工時也會使用直螺紋進行連接,對于其他參數的鋼筋多利用焊接或者搭接的方式進行處理。(2)在結構焊接時需要控制好相鄰鋼筋端頭的高差(超過30cm),避免鋼筋端頭位于同層面的情況,從而提高鋼筋工程施工結果的合理性,滿足相應的施工要求。(3)在鋼筋綁扎過程中出現必須進行斷開的施工時,此時主筋處搭接的長度需要超過主筋直徑的45倍,同時也需要補充相應的附加鋼筋,以提高整個結構施工結果的合理性。
進入到混凝土施工階段后,也需注意以下內容:(1)伸縮后澆帶混凝土的澆筑時機應選擇在原結構混凝土齡期達到60d后開始進行澆筑。而沉降后澆帶則需要等待主體結構完成封頂施工,并結合實際沉降值計算結果選擇恰當的澆筑時機,確保澆筑結果的合理性。(2)后澆帶所使用的混凝土類型為收縮補償混凝土,其強度等級需要高出澆筑位置混凝土結構強度一級,而且后澆帶的兩側也會利用鋼筋支架或單層鋼板進行隔斷處理,且澆筑時的溫度也會小于該部位原結構澆筑溫度,整體養護時間不能小于14d,確保澆筑結構可以按預期順利成型,達到預期的施工效果。(3)在混凝土澆筑之前也需要提前清理干凈后澆帶中的雜物,利用水分進行充分濕潤之后再進行混凝土澆筑,以達到預期的澆筑質量,滿足相應的施工要求。
完成混凝土澆筑施工后,進入到防水工程施工,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內容:(1)基礎底板后澆帶施工時的墊層相較于其他位置的墊層,高度差應控制在100mm以上,這樣也為后續清渣、混凝土澆筑活動的進行創造條件,以提高底板澆筑結果的合理性與綜合強度。(2)在對底板和外墻后澆帶進行防水處理時,需要嚴格按要求進行施工。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會在基礎底板和外墻后澆帶位置利用附加防水層的方法進行施工,并且施工縫隙的中間也會焊接3mm厚的鋼板止水帶,且焊接縫應處于比較飽滿的狀態,從而確保結構處于較為穩定的狀態,滿足相應的使用要求。
除上述提到的施工內容外,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也需要做好垂直施工縫處理工作,從實際應用情況應注意以下作業內容:(1)針對借助鋼絲網模板完成的處置施工縫,會在混凝土結構初凝之后,利用壓力水霧來對結構表面的浮漿、碎片進行清洗,直到清洗部位順利露出骨料,同時清洗干凈鋼絲網片。等待混凝土順利終凝之后,會在鋼絲網拆除之后利用高壓水來清洗施工縫表面,以達到預期的應用要求。(2)對后澆帶施工時所使用的木模板,會對其所在位置的垂直施工縫利用高壓水沖毛,或者使用人工鑿毛的施工方法進行處理,以達到預期的施工效果。(3)針對已經完全硬化的混凝土表面,會使用鑿毛機來進行處理,同時也需要對混凝土病害進行簡單修復,以便于后續修復工作的順利展開。(4)進行后澆帶混凝土澆筑時,也會使用噴槍清理混凝土表面和縫隙,以營造良好的澆筑環境,提高澆筑結果的可靠性。
做好材料質量管理,能夠確保后澆帶施工技術應用結果的合理性,提高施工結果的可靠性。在具體的施工活動中,應注意以下內容:(1)對高層建筑地下室所在區域的基礎條件進行整理,包括高層建筑高度、主體結構整體荷載、當地地質條件、降雨條件等,結合相應的建設規范,擬定恰當的材料采購計劃,計劃中也會明確各階段材料用量、強度、含泥量、粒度,嚴格按要求進行材料采購,確保初始狀態下所采購材料的合理性。(2)在施工材料進場前需要做好材料審核工作,等待其滿足要求后再進入材料出入庫管理,所使用材料需要按要求進行分類堆放,同時也需要做好干燥、通風、排水等工作,避免材料變質后混入,影響施工結果合理性的情況,確保材料質量管理結果的合理性。
明確技術應用要點,可以提高技術應用效果的可靠性,減少不確定因素對技術應用質量的影響。在具體的施工活動中,應注意以下內容:(1)對高層建筑地下室所在區域的基礎條件進行整理,依托整理得到的綜合數據,對所使用后澆帶施工技術的類型進行選擇,同時也會對施工技術的應用過程進行梳理,明確技術在各節點的質量控制要點,便于后續技術管理活動的順利進行[1]。(2)在施工技術應用前也需要做好技術交底工作,幫助施工人員明確施工技術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內容,同時做好安全意識培訓,以營造良好的工程作業環境,最大限度發揮出施工技術的應用價值。
做好施工過程監督,能夠提高施工過程的約束性,減少相應的施工質量問題。在具體的施工活動中,應注意以下內容:(1)對高層建筑地下室后澆帶施工過程進行系統化整理,確定各個施工節點的質量管理要求、存在的安全隱患等內容,基于這些內容來完善相應的監督管理計劃,細化計劃中的相關內容,這也為后續管理活動的快速推進奠定良好基礎。(2)在施工監督管理活動開始前也會提前做好相應的宣導工作,讓所有人明確主要內容和懲罰要求,形成良好的約束性,減少不合理問題的出現[2]。(3)做好施工過程的記錄工作,對于不合規內容進行記錄,同時也需要做好數據處理工作,為監督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奠定良好基礎。
做好后澆帶保護措施,能夠延長后澆帶使用壽命,起到良好的應用效果。在具體實踐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內容:(1)針對底板位置的后澆帶,需要在兩側墻位置設置臨時擋水墻,搭配防水砂漿來營造良好的施工環境。(2)為防止底板周圍施工積水流進后澆帶內,在后澆帶兩側50cm寬處用砂漿做出寬5cm、高5cm~10cm的擋水帶。(3)等待后澆帶完成施工后,其頂部會使用模板結構或鐵皮結構進行封蓋,搭配著砂漿制作的擋水帶,可以避免結構污染的情況。(4)在基礎承臺結構施工時,會使用木蓋板來保護上皮鋼筋結構,蓋板各邊邊長超過被覆蓋結構500mm,以達到預期的保護效果[3]。
綜上所述,做好材料質量管理,能夠確保后澆帶施工技術應用結果的合理性,明確技術應用要點,可以提高技術應用效果的可靠性,做好施工過程監督,能夠提高施工過程的約束性,做好后澆帶保護措施,能夠延長后澆帶使用壽命。通過整理地下室后澆帶施工技術應用過程的相關內容和注意事項,一方面,可以積累相應的管理經驗,不斷完善技術應用體系;另一方面,能夠確保施工技術的應用效果,提高后澆帶結構的施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