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宏偉
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不同學科中的具體表現,是素質教育中科學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煉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反映學科本質及教育價值,內涵條理清晰,對個體和社會有積極的意義和影響。對于語文這門人文性豐富的文科學科來說,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多種多樣,想要將核心素養培養落到實處,教師就需要了解核心素養的含義,并致力于改進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模式。
核心素養是一種通過長期學習逐步培養起來的內在素養,是學生通過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時逐步領悟的,是學生綜合素質在具體學科中的集中體現,也是評判教師教學的標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即思維能力素養、語言表達能力素養和審美能力素養。
思維能力素養指“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積累知識逐步養成獨立思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知識的積累,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夠不斷提升。思維能力素養的培養,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語文教學內容中的人文價值、情感態度、精神內核,能夠進一步強化教學的有效性,增加教學的深度,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是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語言表達能力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中形成的語言構建及運用能力。著名史學家吳晗說:“閱讀是學習,摘抄是積累,寫作是創作。”語言構建及運用能力的培養就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學生在不斷接觸新內容的過程中,通過閱讀積累知識,通過練習熟悉知識,通過寫作應用知識,能夠逐漸搭建完善的語言運用系統和知識使用體系,形成完備的思維結構,進而塑成語言構建及運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素養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也是教師教學中需要重點關注的部分。它是學生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載體,對學生的能力塑成和可持續性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1]。
審美能力素養包含了審美能力、情感感悟、愛國情懷、德育觀念,可以概括為審美的鑒賞和創造、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兩個部分。語文學科內容具有多元性,不同的文章能夠表達出不同的情感價值和人文思想。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素養,就是要讓學生以泛性化的思維去感悟多元化文章中傳達的內核。在體味文章價值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分辨是非對錯,感悟世間百態,形成積極向上的觀念,同時在正確的“三觀”之上進行創造和延伸,通過文學創作或語言表達,再次將正確的價值觀予以傳遞。同時,審美能力的培養還肩負著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尤其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愛國精神、德育觀念等,這些元素的傳播能夠啟發學生幼小的心靈,在其內心種下德育的種子,對學生的長期發展大有裨益。
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由分數提升向能力提升轉變的過程。很多教師認為,分數提升就說明學生的能力已經得到了強化,殊不知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分數提升對應的是學生應試能力的提升,在特定的問題場景下學生憑借學習積累和解題經驗,能夠駕輕就熟地解決某一類型的問題,然而一旦知識運用的場景發生變化,學生就無法“套路式”地完成知識遷移。同時,在分數為先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教學核心過于明確,忽略了語文學科的人文價值、情感價值,導致學生很難在學習中感悟到語文的魅力,學科核心素養難以得到培養。想要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就必須扭轉教學思維,轉變教學重心,將能力提升作為教學重點,這樣才能夠完成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任。
學生學習興趣的缺失,導致教學難以開展。仔細分析,學生興趣缺乏主要源自兩個方面:首先是單一教學模式帶來的枯燥感,其次則是教學主體錯誤導致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單一教學模式是指傳統教學中教師習慣使用“教學三步走”,即“講解—練習—測驗”,每一個環節都按部就班且缺乏創新,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極易形成思維疲勞,也容易形成思維定式,會逐步喪失探索知識的新鮮感和求知欲,逐漸變得倦怠,不愿意在學習上投入過多的精力。這就導致教師的教學設計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學生的思維能力難以得到培養,能力架構難以成型。而教學主體錯誤是指傳統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占據主體地位,學生長期依附于教師的講解來完成知識內化,少有個人思考介入其中。被動的認知狀態造成了學生惰性思維的形成,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舉步維艱,同時很難進行知識遷移、舉一反三,造成了“高分低能”現象的產生。此外,教師“灌輸式”的教學,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也不利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自然形成的過程,但也少不了教師的主動干預。評價體系就是助力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成型的有力推手,但是在傳統教學中評級體系較為片面,以“分數”為主導的評價體系忽略了學生的日常表現,也極大地打擊了部分學生的信心。因為分數只能夠體現階段性學習中學生對目標知識的掌握程度,卻無法具象化地體現出學生的進步幅度、努力程度、細微表現等元素。教師單純以分數為參照,缺乏“因材施評”的考量,就導致部分學生明明努力了,卻得不到教師的肯定,而有的學生看似成績優異,但并沒有實質性的進步。評價機制準確性不足,公信力較差,無法完全說服學生。
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意味著教學重心的轉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為核心,扭轉學生被動學習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通過自主認知和主動探索來發掘語文知識,了解學科內涵,進而促進其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1.貫徹“生本”思想,突出學生地位
培養學科核心素養離不開學生能力的培養,而培養學生的能力少不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應拋棄傳統教學中“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采用“留白課堂”策略。所謂留白課堂,就是在教學的預習環節、學習環節、練習環節、總結環節,都留給學生1~3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思考或是集體討論,讓課堂知識交互過程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學生參與其中,能夠轉變其被動學習地位,切實落實生本思想的核心要求。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主動探索、內化知識,形成較為完善的自主思考模式。教師事后根據學生臨堂表現為學生查缺補漏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有助于學生能力成型,能夠幫助其逐步形成符合學科特質的能力及素養,同時降低教師的教學負擔[2]。
2.整合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形式
傳統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在以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重心的素質教育中,教師應整合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形式。資源整合狀態下的多樣化教學,意味著語文知識的解讀不再單一局限,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衍生不同的教學變種,凸顯各類文章的內涵價值。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識,能夠領悟語文的多樣性人文價值,對文中傳遞的愛國情感、父母之恩、道德精神等元素,進一步加深感悟。同時,多樣化教學形式能夠幫助學生積累語文素材,培養其文學修養,提升其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能夠進一步完善以素質教育為重點的核心素養培養教學途徑。
3.優化師資配置,完善教學模式
以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重心的教學改革,除了教學上的轉變,施教的教師也應當積極強化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當前,我國很多教師依然難以擺脫傳統教學的桎梏。因此,優化師資配置、對教師進行培訓是十分有必要的。教育部門和學校應當定期檢查和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情況,同時轉變對教師的考核重心,通過抽調課程以及考核學生來起到外部監督作用。同時,學校要對教師進行定期的培訓,公開課比武、集體培訓、教學心得分享也要定期舉行,督促教師盡快轉型,適應當前的教學。另外,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和進步,如今網絡上存有極多優秀的課程資源可以供教師學習和借鑒。教師也應當提高對自身的要求,在平時多學習,多提升,多強化,為改革教學和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做好準備。
葉圣陶說:“教師之為之,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引導。”想要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需要讓學生掌握主動權,這是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前提。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每一項,都是以學生為出發點進行考量,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改變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
1.翻轉課堂,改變學生認知路徑
所謂翻轉課堂,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在教學中進行調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學生授課”的教學模式:由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預習備課,而后由小組成員分管教學環節完成知識傳授,最后由教師進行補充完善。同類的教學方法不勝枚舉,突出的核心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主動完成知識的探索,以個人認知來對知識進行內化。其次,由教師作為“輔助者”的身份,查缺補漏,完善學生的學習過程。長此以往,學生的認知路徑能夠發生改觀,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其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都能夠得到個性化發展。教師再適當予以糾正,就能夠助力學生形成較高的學科核心素養。
2.生生合作,優化學生思維模式
因為學生個體間存在差異性,所以其在學習知識的時候理解不盡相同。不同的思維模式能夠產生不同的想法,而為了拓寬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教師就可以采用生生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學習。相比于教師主導的課堂教育來說,在生生合作的學習模式中,學生能夠成為學習的主體。而差異思維來自同學而非教師,思維成熟差值較小,給予了學生更多思考和探索的空間。同時,生生合作學習能夠大大降低教師的教學負擔,而教師能夠通過巡回指導的方式清晰地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以《景陽岡》這一課為例,學生對“武松”這一人物的認識就不相同,有的學生覺得武松英勇果敢,是學習的楷模;而有的學生覺得武松過于激進魯莽,有勇無謀。教師的講解很難統一學生思想,那么就不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不同觀點的學生分為兩個陣營,讓其各執觀點,據理論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差異化思維能夠促使其取長補短,實現優勢互補,其思維能力素養和語言表達素養在小組探討的過程中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
3.自主學習,構建學生核心素養
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培養其學科核心素養的重心。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灌輸式”模式,極少給予學生獨立學習的機會。教師應當改變這一現狀,通過強化自主學習過程來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最好的途徑就是教會其學習方法。除了常規的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等,教師還應教會學生閱讀技巧、信息篩選方式、讀寫結合、寫作技巧等,從知識的傳授轉變為能力的提升,以模板化的學習思路帶動學生自主理解能力提升,將抽象性的學習技巧通過具象化的教學內容逐一展示。以《海的女兒》這一課為例,教師首先可通過泛讀讓學生提取關鍵人物、文章情節、故事脈絡等信息,隨后運用精讀法總結各段落大意進行融合匯總,最后講解文章內涵。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標注文章重點部分、華彩段落、有疑部分,進行針對性分析和解答,而后通過練習和仿寫對文章進行回溯。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明確自身只以輔助教學的身份參與,知識內化部分要交由學生自主完成,不可喧賓奪主,要讓學生在系統化的知識內化過程中逐步理清思路,加深記憶,形成獨有的知識理解體系,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隨著現代教學的進步發展,新型的教學手段層出不窮。教師需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手段,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價值,讓學生在感悟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帶有個人特質的思維模式。下面本文簡述幾種教學手段,以供教師參考。
1.思維導圖教學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素養
思維導圖教學法是一種發散性的教學手段,能夠通過特征化知識,帶動學生思考,將知識捆綁于各類載體之上,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或拓展,或對比,或模仿,將知識遷移至學生熟悉的認知場景中,以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方式進行知識傳遞。這不僅能夠提升教學效率,還能夠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其思維能力素養。
例如,在學習《題西林壁》時,學生理解該詩的后兩句時存在困難。對此,教師可以通過拓展對比的途徑來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實這一句與學生熟知的成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大意相同,教師可以以棋局對應廬山,當局者對應蘇軾,因為都身在其中,所以無法得知全貌。教師通過這種同意相連的形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后兩句詩的含義。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插入另一首寫景哲理詩《登飛來峰》。王安石所作這首古詩在結構和立意上都與《題西林壁》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思維導圖聯系二者能夠有效地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素養。
2.讀寫結合,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素養
讀寫結合,是構建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重要基礎,尤其是在寫作教學中,讀寫結合能夠活化學生思維,以讀帶寫也能夠降低學生的創作難度。長期的讀寫結合,更容易使學生在腦海中建立起泛性化的寫作模板。針對不同的題材,學生通過多變的寫作思路能夠像做填空題一樣將元素一一對應。因此,做好讀寫結合尤其重要。教師可以采用仿寫、同主題習作、續寫等手段,從原課文入手,讓學生學會構思立意、鋪建框架,從學生喜愛的故事性文章入手,如《精衛填海》《司馬光》等,讓學生在閱讀中完成寫作,在寫作中完成知識的二次學習。二者相輔相成,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素養。
3.情景教學,塑造學生審美能力素養
情景教學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能夠以情景還原的方式帶動學生情感。在第一人稱視角中,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入,有助于陶冶情感,培養德育觀念。以《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為例,學生只看到了文中描寫圓明園的殘垣斷壁、滿目瘡痍,但是體會不到作者傳達的憤怒、憎恨,就不能夠認識到文中所傳達的牢記歷史恥辱的主旨。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八國聯軍侵華”的畫面,其中摧毀圓明園、頤和園、長城的歷史畫面,可以激起學生的同理心。學生以歷史見證者的角色再次面對這一切,能夠激發愛國情懷,對文章所描寫的內容能夠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同類的情景教學法,教師可以用于情感傳達的文章中,通過外部手段建立場景,同化學生價值觀,使學生建立正確“三觀”,教會學生分辨是非對錯、善惡美丑,塑造學生的審美能力素養。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的關注和愛護在學生的心靈上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在小學教育中,這一點體現得淋漓盡致。小學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其有著巨大的影響。完善評價機制不僅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質量的高要求,也是對學生的負責。只有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才能讓其了解自身問題,找出能力弱項,進行針對性提升,從而完成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教師首先要改變評價的標準,拋棄分數為主的評價機制,以學生臨堂表現、問題回答情況、作業完成度、創造力、想象力等多個部分為評價的標準,建立綜合完善的評價體系。教師要適當淡化學生的弱點,放大學生的長處,以鼓勵為主,同樣不忘記指出其能力弱項。這種綜合化的評價機制可以幫助學生尋找“最近發展區”,填補其學科核心素養的不足,讓學生梯次化地達成階段性目標,獲得飛躍性的進步。教師可采取分層評價、針對性評價等手段,助力學生成長。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依然任重而道遠。教師需要通過不斷探索試錯來找尋正確的途徑和方法。在正確理解學科核心素養的前提下,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手段,轉變師生地位,完善評價機制,通過立體多元的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進步和成長,助力其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