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經典文獻之一。那么,《詩經》中描述的早期中國是什么樣子的?早期的中國先民圣賢又有著怎樣的理想?
文王受命
? 雖然是周武王消滅了殷商,但在《詩經》中,周文王的地位非常高,遠遠高過周武王。
? 按照《詩經》中《大雅·文王》的描述,周文王是得了天命的,要消滅殷商、建立周王朝,而周武王只是完成和實現了這個天命。所以,周文王的地位更高。
? 《史記》中說,文王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儒家后來的典籍中有這樣一句話:“義足以動諸侯。”意思是說,其道德品行足以感化身邊的人。
? 周文王之所以能夠獲天命,與周人有著和殷商以及其他族群不一樣的文明形態有很大關系。舉例來說,從今天的考古中我們發現,殷商墓葬中會出現大量人殉,也就是以活人殉葬的習俗,尤其是在殷商貴族墓葬中,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春秋初期。但是,周人的墓葬中很少出現活人殉葬的現象。這說明什么?說明周人對于生命更加珍惜和愛護。
武王伐紂
? 《詩經》中對于武王伐紂的故事沒有很詳細的描述,遠不如描繪周文王德行的詩歌多。這是周人的信仰,也是儒家的一個教條。
? 儒家或者周人都認為,一場戰役的成功,只是君王道德品行好的一個體現,而不是那么重要的一件事。所以,盡管武王伐紂對于周人來講是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但是這場戰役在《詩經》中的描繪很短。《詩經》中的《魯頌·閟宮》篇,只用四句話描寫了武王伐紂:“無貳無虞,上帝臨女。敦商之旅,克咸厥功。”這就好像在說,你只要德行足夠,消滅殷商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封建諸侯
? 周朝初年,《詩經》中描寫封建諸侯的詩歌有很多。
? 比如,《周頌·振鷺》就提到,宋國作為殷商的后代,岐國作為夏朝的后代,來到周朝參加祭祀。“振鷺于飛,于彼西雝。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在彼無惡,在此無斁。庶幾夙夜,以永終譽。”這幾句話的大體意思是,諸侯來到朝廷朝見天子,他們在封國無人怨,深受歡迎來我邦;各諸侯早起晚睡,勤于政事,永葆聲譽美名揚。
? 這首詩既是贊美分封的諸侯,同時也表明周朝在籠絡這些地方上的諸侯。
? 《詩經》里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配合著周人的天命觀,就有了一個“天下”的觀念。所以,大一統成為一種文化上的共識。
?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先有文化上的統一,再有政治和軍事上的統一,這就是周人留給后代的遺產。
禮樂文化
? 《詩經》中的《周頌》有《執競》《有瞽》等幾篇詩歌,都向我們展示了周人的禮樂文化。
? 比如,《執競》里寫道:“鐘鼓喤喤,磬筦將將,降福穰穰。”這三句詩至少向我們展示了四種樂器:鐘、鼓、磬、管。我們知道,宮、商、角、徵、羽是五音,而周代的編鐘一般是16個一組,這樣就能夠演奏出更多的音節。還有編磬,由石質的磬組成,也能根據大小不同的磬奏出不同的音色和音節來。我們發現,周人的詩歌很發達,音樂也很發達。
? 周人和商人有個區別,商人喜歡喝酒,每天喝得醉醺醺的。周人總結殷商滅亡的教訓時說,“庶群自酒,腥聞在上”,天天聚在一起喝酒,酒腥味連老天爺也聞到了。所以,周人禁酒。周人不喝酒做什么呢?就用禮樂文化來加強政治統治。
赫赫宗周
? 《詩經》中的“周”,作為一個多次遷徙、在西北地區崛起的蕞爾小邦,最后不但消滅了殷商,還建立起一個龐大的、以天下為概念的王國。
? 周人在統治天下的范式上有自己一套成體系的制度,包括禮樂文化、宗法制度、分邦建國,其實就是用治理家的模式來治國。
? 周人的文化是一套完整的體系。在西周200多年的統治實踐之后,由于春秋時代列國在擴張的過程中,模仿了周人的封建制和禮樂文化,使得禮樂文化再度輝煌,并形成了全新的觀念。因此,春秋時代是一個與周代初期一樣繁榮的貴族時代。孔子正是站在歷史渡口,把西周以來的文化傳統加以總結和提煉,形成了中國儒學,把貴族文化傳統變成了中國古典文化傳統,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 《詩經》盡管寫的是周朝初期的歷史,但《詩經》的背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是世世代代滋養我們的深厚的文化土壤。
(摘自《解放日報》武黎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