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兵
當下這樣的冬季,棧橋是最適合拍抖音的。無論廣角還是特寫,鏡頭遠遠近近、里里外外都是海鷗。要氛圍有氛圍,要浪漫有浪漫,要詩意有詩意。這意境,不只是未曾到過海邊人們的“詩和遠方”——“常住人口”偶去逛一趟,也會被漫天鷗群驚艷到。如果沒有海鷗,冬季的棧橋上鏡就遜色多了。
? 棧橋還真不是生來就銀鷗翩翩漫天飛舞。那么,是什么時候這樣的,是怎么來的呢?
? 1994年冬季起,《青島晚報》發起了“挽留海鷗行動”。那之前的冬天,棧橋是幾乎看不到海鷗的。這樣說吧——就算有也“寥寥無幾”。發起這個行動很偶然,一定程度上是無意插柳之舉。彼時,報社在太平路33號辦公,在海邊,在棧橋邊上。最初,有些市民(包括一些報社采編人員)只是閑暇偶用剩面包或饅頭掰碎投喂著玩兒。覓食的“寥寥無幾”們猶猶疑疑不怎么敢靠近。食物扔在堤坡上,人離遠后,“寥寥無幾”們才敢來銜食。漸漸地,“寥寥無幾”們看這些閑人似乎并無“害朕之心”,膽子約略大了起來,離人越來越近,它們邀約的小伙伴數量似乎也漸多起來。
? 晚報編輯部會里會外聊到這個事情,上下眾人就覺得“也許是個事兒”,但并不確定能不能“成事兒”。就是說,雖覺有趣,但并無把握如給“寥寥無幾”們堅持投喂、固定投喂是否真有效果以及有多大效果。但大家都覺得可以嘗試著來。于是,編輯部就雇請了幾位四五十歲的賦閑“大姐”輪班來投喂。
? 編輯部聯系一些食品廠贊助了生產面包點心的殘渣和邊角料,用編織袋裝運到晚報讀者接待室。幾位“大姐”每天上下午兩頓,提著桶到海邊定時投喂。裝飼料的桶是紅色的,幾次三番,海鷗一看見提紅桶的“大姐”們,就知道“有好吃的”,呼嘯而來。“寥寥無幾”們的數量肉眼可見地日有所增,漸形成風景。眼見投喂效果起勢,為呼吁更多市民參與并呵護善舉,《青島晚報》擇日官宣,與青島市林業局聯手發起“挽留海鷗行動”。彼時,《青島晚報》影響力大,市民紛紛絡繹前來參與領飼料愛心投喂,活動幾乎成為許多人家“親子”必選項。被寵愛的海鷗們肯定是通風報信呼朋喚友了,“有個叫青島的地方,有個棧橋,有好吃的,天天有……”。
? 年復一年,海鷗已習慣每逢冬季成群結伴而來,這也成為青島冬日一景。當年的“寥寥無幾”,目前數量已遠超十萬。
(本文作者時任《青島晚報》熱線部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