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軒
何以中國?這不僅為華夏兒女之永恒關切,也是世界各國長期求索的命題。2023年11月24日,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拉開帷幕,全球400多位專家學者匯聚黃浦江畔,深入探討“全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
漢學的“老祖宗”可追溯到馬可·波羅、利瑪竇等這些為我們所熟知的人物。13世紀開始,那些首先來到“神秘東方”的傳教士們,一邊用羽毛筆、拉丁文記錄下自己的中國印象,一邊滿懷熱情地把古老中國的百家言論、哲人智慧翻譯、介紹給歐洲,于是漸漸形成了早期的漢學。此后,漢學逐漸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
不過,傳統漢學主要研究的是中國古典文化。然而,中國是個幅員廣闊、人口眾多、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入20世紀,因戰爭等重大國際問題影響,歐洲把研究漢學轉為了研究中國問題,從而發展出了中國學。與漢學相比,中國學更側重對近現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現實問題的研究。
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1964年3月,第16屆亞洲研究協會年會在華盛頓舉辦,會上達成了一個基本共識——中國學研究必須與社會科學的發展相結合,標志著中國學研究開始社會科學化,將“中國”當作一個整體來進行立體考察。
改革開放后,原本被稱為中國學“荒村”的亞非拉國家也開始研究中國,中國學日益成為顯學。厄瓜多爾學者何塞說:“全世界都在望向東方。古代中國的思想內涵既豐富又深邃,而當代中國已是第二大經濟體,誰不想多了解它一些呢?”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研究中國,也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國外和國內基于不同精神傳統、學術語境、學脈傳承譜系的研究,不僅使得彼此之間的敘事存在差異,還造成海外中國敘事與本土中國敘事“各自為政”。
不同文化之間需要溝通對話,不同文明之間需要交流互鑒。正因這樣的共同理念,2004年,首屆世界中國學論壇舉辦,正式提出了“世界中國學”這一概念,并很快被廣泛接受。此外,世界漢學大會、世界漢學與中國學研究大會、世界漢學家大會等也是研究世界中國學的重要學術平臺。
因而,我們大概可以這么說:漢學是1.0版,中國學是2.0版,而世界中國學是3.0版。
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以及在全球舞臺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世界中國學愈加受到重視。而為了使世界中國學研究變為“中外互鑒之學”,世界中國學界持續探索,帶來了諸多改變。
從他塑到共塑。曾有一個著名的“譚中之問”。2015年,印度華裔學者譚中這樣發問:“海外中國研究為什么不看中文書?”“譚中之問”透露出,曾經中國在世界中國學領域“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尷尬境地。
這一局面逐漸被扭轉。自2010年世界中國學論壇升格為國家級學術平臺后,該論壇走出國門創辦了美國、韓國、德國、阿根廷等海外分論壇,形成廣泛的國際學術交流網絡。截至2021年底,參加過這一論壇的中外學人達2700余人次,覆蓋全球102個國家和地區。此次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就邀請了400多位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聚焦大會主題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國際關系等諸多領域進行深入交流研討。
“讓中國學回到中國”,這是幾代中國學人的夙愿,這夙愿正在成為現實。此次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將進一步為全球學者搭建起自由交流的舞臺、平等的對話體系,從而有助于形成有關中國的“世界性的百家爭鳴”。
從關注歷史到立足當下。如前文所述,漢學的研究以傳統中國古典文化為主,在典籍翻譯、校勘、考據與注釋上下功夫,中國學研究擴展至近現代中國的各方面,世界中國學則把目光投向了當代中國。像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的主題就是“全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有兩個平行分論壇的議題分別是“道路的探索: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道路”“文明的互鑒:比較視野下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國當下的重要變革、重大事件,正成為世界中國學研究的熱點和焦點。這也說明,中國的一舉一動關系著世界的前進腳步,因而能吸引諸多學者的目光。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書面演講中所說的:“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伴隨著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關注中國、讀懂中國。我們該如何研究和發展世界中國學,以更好地實現文明交流互鑒?
知彼與知己。研究世界中國學,中國不能缺席。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海外中國敘事占據了世界中國學研究的主體,深刻影響了世界各國對中國的認識和理解。中國做得好,也能講得好。我們不僅需要對海外敘事進行總結和反思,發揮海外漢學家在中國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也需要立足中國實際,主動構建自我敘事,掌握世界中國學研究的話語權。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就是我們主動作為的重要契機。
研究與應用。世界中國學要可持續發展,不能局限于讓世界讀懂中國,更要盡可能使中國經驗、中國智慧造福世界,致力于幫助有需要的國家和地區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實現更好的發展,從而讓世界認識一個“開放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比如,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落地,世界中國學就得到了進一步發展。2013年,南非成立了全非洲首個中國研究項目,短短10年后,非洲已有近百家機構開展中國學研究,還出現了研究期刊。
獨學與眾學。與西方“以個體利益為重”不同,“天下大同”可謂是中國的世界觀,中國人不僅自己要過好日子,也想和大家一起過好日子。用中國智慧理解世界,從不限于各美其美,而是以和諧方式尋求合作的最大公約數。研究世界中國學亦是如此。
世界中國學大會正是這樣一個平臺。通過諸如世界中國學大會這樣的平臺來探討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其意義不僅是理解古代中國、認識現代中國,還在于把握未來中國。從西學東漸,到今天的文明互鑒,中國與世界將走上共贏之路,世界中國學也將不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