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火拉茲 紅色皇后


磎鼠
中文常用名:磎鼠
中文正名:北極巨負鼠
學 名:Cryodelphis①
異名:鼷鼠、鼢鼠(和倉鼠亞科的一類動物同名)、冰鼠、隱鼠,猛犸鼠
脊索動物門-哺乳綱-負鼠目-負鼠科-巨負鼠屬
磎鼠是一種低調卻又有著一定知名度的奇異怪獸。它可能是中國古代唯一明確記載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大型哺乳動物。古籍中的磎鼠是一種幾乎沒有神話色彩的真實生物,從東方朔撰寫的《神異經》開始,直到現在,它的神秘傳說一直流傳了千年。
除了外形似鼠,中國古代對磎鼠的記載與保存在凍土層里的猛犸象尸骸很接近。《神異經》出于漢代,中國人要了解極北苦寒之地的動物并不容易,有時兩者的確可能被混淆。但磎鼠并非是子虛烏有的幻想或者對猛犸象尸骸的附會,“生活在冰層之下、重達千斤的巨鼠”的描寫也特征鮮明、形象生動,且更新世的確有一種巨獸的特征與磎鼠的記載完全吻合,其近緣種也仍然存活于世。
磎鼠古名鼷鼠,但現在鼷鼠一般是指鼠科的一個屬,為表區分,將巨型的“鼷鼠”改稱“磎鼠”。

磎鼠雖然名義上叫鼠,卻并非嚙齒類動物,而是一種原始、低等的有袋類哺乳動物,也可能是歷史上唯一一種生活在寒帶苔原地區的有袋類動物。磎鼠雖然巨大如山,但一旦撥開體型的迷霧,就會發現它們與北美負鼠具有明顯的親緣關系,包括裝死、照料幼獸等很多習性都非常相似。不過,磎鼠并非北美負鼠的“直系”親屬,而是像人類和黑猩猩一樣具有平行的進化關系。它們的祖先最早都誕生在南美洲,大約在三百萬年前隨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進入北美洲。

負鼠
磎鼠是典型的遵從“伯格曼法則”(Bergmann's rule)演化特征動物。根據英國學者伯格曼在1847年提出的理論,當動物的體積和體重增加時,體表面積的比例會相對變小,從而有利于防止體熱流失,因此同一恒溫物種中,生活在寒冷地區的個體會更大;幾種不同的近緣物種中,生活在寒冷地區的物種也會普遍更大。比如東北虎比其他溫帶的老虎體型更大,而北極熊、北極狼也同樣比它們的溫帶近親更大。但磎鼠能在北極凍土地帶長到猛犸象的尺寸,仍然令所有動物學家震驚。

德國恐龍公園里的猛犸象雕像
磎鼠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有袋動物,成熟雄性身長可達5.5米,肩高超過兩米,體重可達兩噸。全身覆蓋著長毛,毛發分為兩層,外層長而粗糙,垂及地面,內層纖細綿密,可以與最細的山羊絨相比,具有極好的隔熱隔濕效果。頸背至肩部有鬣毛,長逾八十厘米。和北極熊等寒帶陸生哺乳動物不同,由于長期生活在地下,磎鼠的毛皮為深灰或黑褐色。磎鼠頭部為淺灰色或白色,頭骨長,嘴尖,鼻長而扁狹,可閉合。嗅覺極其靈敏,可以嗅到深雪掩埋的食物,并且能夠通過水汽、溫度和氣壓的變化預測天氣。下門齒特別發達,向前突出口外,方便刮食苔原植物。磎鼠四肢粗壯發達,前后皆五趾,包括肉墊在內都覆蓋著濃密的絨毛。趾皆有爪,其中前肢利爪可達三十厘米,尖鏟形,適于掘土。
磎鼠的眼和耳都很小,隱藏在長毛之中。尾巴已經徹底退化消失。這些特征都符合美國鳥類學家艾倫對“伯格曼法則”的補充,即生活在寒冷地區的恒溫動物為減少散熱面積,其耳朵、尾巴等身體的突出部位要比生活在溫暖地區的同種動物更短,熱帶則相反。
磎鼠營穴居生活,但它們并不是挖掘地下土穴,而是善于挖掘“雪洞”臨時藏身。
磎鼠雜食性,主食是莎草科植物和極地矮柳,也吃其他苔原植物和地衣,包括一些動物尸體。由于體型巨大且食物營養偏少,磎鼠必須持續進食。冬天,磎鼠會用前爪扒去雪層,用凸出的長牙取食雪下的植物。它們偏愛在懸崖邊或海岸山丘上覓食,在這些地方,風會吹去一部分雪。
由于無法儲備足夠的脂肪,成年磎鼠行動遲緩,且不能以冬眠的方式度過極地酷寒。在風雪猛烈、食物缺乏時,磎鼠會挖掘避風的雪洞,維持安靜趴臥的姿態,不食不飲,直到天氣好轉。這時它們的新陳代謝能降低到平時的四分之一,體溫降低5—6℃,這種與熊、臭鼬等動物越冬的類似現象稱為蟄眠(torpor)。與真正的冬眠相比,它們的體溫下降并不多,受到攻擊時,還可以隨時醒來。這種蟄眠的狀態最多可以維持五天。
磎鼠毛發的隔熱效果極好,即便直接暴露在風雪中進入蟄眠,短期內也不會凍傷。但對于體弱或年老的磎鼠而言,失去洞穴仍然是危險的,一旦遇到嚴酷的天氣,它們只能被迫在“持續蟄眠直至凍死或餓死”和“冒險外出覓食”之間做出選擇。蟄伏的時間過長,會導致組織凍傷壞死,蘇醒的速度也會減緩,受到攻擊的時候不易做出反應,在溫度降低到可耐受溫度以下時甚至會直接凍死。
磎鼠偏好穩定、干燥、寒冷的氣候,不喜歡有降水、多變化的海洋性氣候(雖然較為溫暖)。低溫很難對它造成危險,但氣溫忽高忽低的變化和冬季下雨時雪面上形成的冰,會嚴重阻礙磎鼠的取食和行動。
磎鼠主要的捕食者是狼,棕熊和北極熊也會捕殺磎鼠。被傷害的磎鼠主要是老弱個體。磎鼠幼崽具有和負鼠類似的“裝死”技能:面對危害時它們會身體僵硬,張口吐舌,并從肛門排出散發強烈腐臭氣味的黃綠色液體,來告訴獵食者自己已經腐壞。這種昏睡能達兩小時。磎鼠成年后,這種能力會漸漸衰退,改用長牙戳刺捕獵者,或者直接用巨大的身形撞擊和踩踏。磎鼠在苔原地區幾乎沒有天敵,但無法抵御更溫暖地區的大型掠食動物。人類是磎鼠的另一個威脅,人類狩獵磎鼠主要是為了獲得細膩的內層絨毛,以及可以制作成工藝品的光滑堅硬的鼠牙。
相對于其體型,磎鼠壽命較短,大約只有二十五年左右,不過這已經是有袋類動物中的高壽物種了。
成年雄磎鼠會通過吼叫和撞擊爭奪配偶權,并盡量避免用長牙戳傷對方。盡管如此,這種爭斗仍會造成重傷甚至死亡。
磎鼠和其他有袋類動物一樣,妊娠期極短,哺乳期則很長。磎鼠一般在七到八月開始交配,孕期約三十天,八到九月即會分娩。每胎產仔八至十四只,初生的仔獸不到兩厘米,非常脆弱,發育也很不完全,無視力,少毛,生下后會立即鉆入母獸的育兒袋內。大約兩個月后,幼獸開始長出完整的毛發并能在育兒袋內活動;三個月左右便可短暫離開育兒袋,但仍在母獸附近活動,遇到危險時則逃入育兒袋,直到一歲時斷奶。此時,母獸也正好可以產下新的幼獸。由于斷奶后的磎鼠體型較小,容易失溫,它們常常會爬到母獸背上,躲在濃密的毛發中保暖,直到兩歲時才會離開獨立生活。所以成年雌磎鼠往往同時“抱著”和“背著”兩胎幼兒。磎鼠和北美負鼠一樣有十三個乳頭,其中十二個圍成一個圓形,還有一個在中間。
雌鼠四歲時開始繁殖。雄鼠體型和獠牙會持續生長到五至六歲,在體型和兇猛程度上都高于雌鼠,一般要到六歲才能繁殖。
喜群居,每群約四至八頭有親緣關系的雌磎鼠以及它們的幼崽。雄獸平時組成松散的全雄群。發情期,壯年雄磎鼠會加入雌磎鼠的群體,成為一群雌鼠共同的“丈夫”,看護雌性磎鼠群,捍衛自己的交配權,同時為群體提供保護。這樣的群居生活可以提高刨開積雪取食的效率。群體的所有成員都參與刨雪,但進食植物有一定的等級次序。健康及地位高的磎鼠先進食,因此,即使在同一個地方取食,整個群體的營養狀況也是不同的。少數特別虛弱的磎鼠,會脫離群體進入蟄眠,最終孤獨死亡。
適應苔原與極地氣候,分布于歐亞大陸的北極圈邊緣。中國東北地區亦有分布。
對磎鼠的最早記載見于漢代《神異經》:
北方層冰萬里,厚百丈。有磎鼠在冰下土中焉,形如鼠,食草木。肉重千斤,可以作脯,食之已熱。其毛八尺,可以為褥,臥之卻寒。其皮可以蒙鼓,聞千里。其毛可以來鼠,此毛①所在,鼠聚。
顯然,這種生活在冰下土中的巨大“鼠類”就是北極巨負鼠。因為生活在冰寒極地,古人認為它們的肉天然帶有“寒”的屬性,因而可以“已熱”,其毛則可以“卻寒”。在洞穴中蟄眠的磎鼠則被視為居住在冰下。至于它們的毛皮可以吸引老鼠,則是對雌磎鼠會“抱”“背”幼崽的錯誤認識。
在《神異經》之后的很長時間里,磎鼠在中國人的視野中都是缺席的。這并不奇怪——磎鼠和猛犸象一樣,在距今一萬多年前就已經滅絕,《神異經》的記載已經是口耳相傳的遠古逸聞了。直到清康熙時,圖理琛奉命出使土爾扈特,“磎鼠”這個詞才再次出現。圖理琛記錄旅途見聞的《異域志》中寫道:“北地最寒,有一種獸行地內,遇陽氣即死。身大,重萬斤,骨色甚白潤,類象牙,質柔不甚傷損,每于河濱土內得之,俄羅斯獲其骨,制碗、碟、梳、篦用之,肉性最寒,人食之可除煩熱,梵名‘麻門槖,華名‘磎鼠。此地相去北海大洋一月程,時夏至,前后夜不甚暗,雖日落夜深,猶可博弈,不數刻,東方即曙而日出矣。”康熙皇帝對此也非常驚異,將其記錄于自己的《幾暇格物編》中。事實上,“麻門槖”即俄語mammut,意思是地下潛伏的東西,也就是今天廣為人知的猛犸象(Mammuthus)。這里所謂的“磎鼠”,其實是凍土層里的猛犸遺骸。磎鼠雖然體大如象,但《神異經》明確記載“形如鼠”,顯然并非“麻門槖”。圖理琛并未見到完整實物,出現這種錯誤無可厚非。
今天的鼴鼠指的是真盲缺大目鼩形目鼴科動物,但根據歷史典籍的描述,鼴鼠是巨負鼠屬的唯一存活物種。就和生活在極地的披毛犀的孑遺是生活在東南亞的蘇門答臘犀一樣,磎鼠真正的孑遺生活在廣西云南一帶,是一種完全適應亞熱帶、熱帶環境的半水棲動物,體大如牛,和生活在寒冷地帶的磎鼠相比稍小,再次體現了動物演化的“伯格曼法則”。
鼴鼠在中國歷史上被長期記載。南北朝時期,梁元帝蕭繹撰寫的《金樓子》中記載,云南晉寧縣(今晉寧區)境內“出大鼠,狀如牛,土人謂之鼴鼠。天時將災,則從山出游畎畝,散落其毛悉成小鼠,盡耗五稼”,《太平廣記》引五代杜光庭《錄異記》也說:“鼴鼠首尾如鼠,色青黑,短足有指,形大。重千余斤。出零陵郡界,不知所來。民有災及為惡者,鼠輒入其田中,振落毛衣,皆成小鼠,食其苗稼而去。或捕得鼴鼠者,治其皮,飾為帶。頗能澀芻。為其三毛出于一孔,與常皮有異,人多寶之。”

鼴鼠

烏克蘭出土的猛犸和披毛犀牙齒
相比《神異經》“其毛可以來鼠”的記載,“散落其毛悉成小鼠”“振落毛衣,皆成小鼠”雖然也屬怪異,卻與磎鼠的真實習性更為接近,這顯然是因為“鼴鼠”仍然存世。而鼴鼠的這種習性和巨大的體型,也讓它獲得了“鼠母”的稱號,如《異物志》記載:“鼠母,頭腳似鼠,口銳,蒼色,大如水牛而畏狗,見則主水災。”
由于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密林中,又常常潛藏在水下,只有出現氣候異常等天災時,才會遷徙出棲息地而為人所知,因此古人說它們“不知所來”“見則主水災”。盡管如此,由于能夠見到活體,人們對鼴鼠的描述更為詳細和統一。蘇頌云:“鼴鼠出滄州及湖中,似牛而鼠首,黑足,大者千斤,多伏于水,又能堰水放沫,彼人食其肉。”北宋《廣韻》也記載“鼴鼠似鼠,形大如牛,好偃河而飲水也”,反映了鼴鼠喜歡成群游泳的習性,并且能夠通過掘土筑壩的方式在密林中制造小型“堰塞湖”,便于藏身水下。陶弘景的記載更為詳細:“鼴鼠生諸山林中,有獸大如水牛,形似豬,灰赤色,下腳似象,胸前尾上皆白,有力而鈍,亦名隱鼠。人取食之,肉亦似牛,多以作脯。乃云是鼠王,其精溺一滴落地輒成一鼠,災年則多出也。”

動畫片《犬夜叉》中的櫥子鼠
類似老鼠的惡心外觀、強大繁殖能力的傳說、巨大如牛的體型、帶來天災的恐怖預兆……鼴鼠的每一個特征都能引發人們極大的恐懼,以至于竟然出現了“鼠王”“精溺一滴成一鼠”等神異恐怖的傳說。這種傳說影響深遠,在動畫片《犬夜叉》里,奈落手下的一個妖怪就是穿著衣服的巨鼠,它手持巨箱,可以放出潮水般的無數惡鼠,可能就受此影響。但其實鼴鼠更有理由恐懼人類,畢竟它們才是人類的食材。
在漢字典籍中,鼷(磎)鼠和鼴鼠都是充滿矛盾的怪異物種,在不同的記載中,它們竟然同是體型巨大和體型極小動物的名字。如“鼷鼠”既是負鼠科巨負鼠屬“磎鼠”的名稱,又被認為是最小的一種鼠。陳藏器說“鼷鼠極細,卒不可見,食人皮牛馬等皮膚成瘡,至死不覺”,可以說跟蚊子差不多了,所以魏文帝《與王朗書》中說“鼷鼠至微,猶毀郊牛”。同樣的,鼴鼠在《玉篇》是“大鼠也”,卻又在《正字通》中解釋為“似鼠而小,無尾,黑色長鼻,一名鼢”。這種現象往往被認為是古人記載時的失誤,也有人認為與中國人“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哲學觀有關。極大與極小的物種往往同名,如鯢既是一種溪流中的小魚,又指最大的兩棲動物中國大鯢,同時也是雌鯨的名字。

啃咬面包的鼷鼠
但當我們認識到“鼷”“鼴”均是有袋類巨負鼠屬的時候,我們便會知道,它們的確既是最小的“鼠”,也是最大的“鼠”。
鼷(磎)鼠的“鼷(磎)”字或許來源于“奚”,《說文解字》釋為“大腹也”。磎鼠腹部長著育兒袋,似乎與此有關,但磎鼠的育兒袋并不大,更可能來源于“奚”的另一個意思:“隸役”。磎鼠背負著小磎鼠的樣子,正似被奴役。
或許是因為極北寒冷之地的磎鼠很早就已滅絕,“鼷鼠”在后來的典籍中多指“甘口鼠”。“甘口鼠”是一些種類的鼩鼱。鼩鼱屬于真盲缺目,外形似鼠卻和老鼠、負鼠沒有明顯的親緣關系,小臭鼩(Suncus etruscus)是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動物。作為巨負鼠的鼷鼠,往往被寫作“磎鼠”,磎的意思是“山瀆無所通者”,與“堰”意近,而鼴鼠之“鼴”,正來源于其“偃(堰)河而飲”的習性。鼷鼠與鼴鼠一滅絕一存活、一處北一處南,不但親緣相近,連名字也有關聯,真是充滿奇趣。
前面提到,作為巨負鼠的鼷鼠和鼴鼠又被稱為隱鼠,這可能是因為它們生活在冰層或密林之中,人不知其所出而稱為“隱”,也有可能是因為人們將其與另一類被稱為“鼴鼠”的真盲缺大目鼴科動物搞混了。鼴鼠因能夠“偃行地中,壅土成坌”而得名,比起巨負鼠鼴鼠,身材細小、可以隱身地下的鼴鼠才是真正的“隱鼠”。從古至今,人類對神奇動物的認識過程,可能比動物本身更神奇。
【責任編輯:竹子】
①?cryo(冷的)和delphis(負鼠常見后綴)組合而成。本名由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先生擬定,特此致謝。
① 有些版本或者引文中,“毛”寫作“尾”,這是字形相近而導致的訛誤,尾、毛之訛也很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