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賽MA Er-sai
(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杭州 311231)
自COVID-19 大流行爆發以來,全球經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初期防控政策的實施導致眾多工廠停工和企業破產,失業率急劇上升。另一方面,普通民眾被要求進行居家隔離致使許多家庭改變或推遲消費計劃,從而大大降低了購買力。由此可見,COVID-19 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前所未有。雖然奧密克戎變異株致死率已大大下降,大流行形勢開始出現積極變化,各國也相繼出臺了力度空前的宏觀經濟政策來應對此次危機但該病毒的進化演變及其對經濟影響的高度不確定性使決策者難以制定適當的宏觀經濟政策來應對。據此,本文基于DSGE 模型深度分析了COVID-19 在不同階段表現出的沖擊形式對經濟的影響,并提出各沖擊階段最佳的財政政策應對方案,以期為政府完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經濟調節機制提供決策參考。
關于COVID-19 沖擊的類型,國內外研究人員對COVID-19 沖擊經濟的形式有不同的定義。部分研究者認為這是一場需求端的震蕩,由于大流行期間實行防疫隔離措施,導致家庭購買力下降,人們的消費意愿也隨之降低。Faria e Castro(2020)[1]提出大流行是一個負面的需求沖擊。當家庭開始自我隔離以避免感染高傳染性病毒時,人類接觸外界的經濟活動會顯著減少,對消費的總體需求下降。另一部分研究者則認為COVID-19 對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一種供給沖擊,而總需求下降是這種沖擊造成的結果。由于前期的封鎖政策,工廠關閉,企業退出經營市場,這導致行業的生產率大大下降。許多人也因為公司破產而失去工作,失業率迅速攀升,人們收入下降,消費欲望降低,從而導致總需求減少。黃慧群(2020)[2]指出,大流行沖擊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將首先表現為隔離政策對勞動力的約束,導致供給端收縮。隨著大流行的蔓延,勞動力的不足,人力成本的提高將導致需求端的消費、投資、出口也被動收縮。此外,還有部分研究人員認為,COVID-19 沖擊是一種意料之外的宏觀經濟沖擊。它不能被簡單定義為單一的供給或需求沖擊。事實上,COVID-19 更有可能是偏好(需求端)和成本推動(供給端)相結合的混合沖擊。Bayer(2020)[3]等將COVID-19 稱為“隔離沖擊”。這一沖擊會使得潛在生產量大幅減少,收入風險增加,迫使家庭減少支出,導致所有行業經濟活動崩潰。Baqaee 和Farhi(2020)[4]認為,COVID-19 是供給和需求沖擊的結合,會影響產出、通脹和失業率。首先,COVID-19 大流行減少了可用勞動力,因為眾多工人由于封鎖政策無法正常出工;其次,COVID-19 沖擊改變了企業的生產計劃,降低了企業的生產率。最后,由于許多家庭減少支出或重新安排支出計劃,使得總需求在大流行期間發生了變化。
本文將COVID-19 沖擊描述為一種由負向的消費偏好沖擊和正向的成本推動沖擊結合而成的混合型沖擊,并提出了在這種混合沖擊中,需求部分沖擊和供給部分沖擊的順序是不同的,COVID-19 首先應作為供給沖擊形式出現。此外,這兩種沖擊的比例在不同的時間段內也有所不同。通過改變模型系數,假設多種沖擊情景,可以更好地分析COVID-19 在不同階段,以不同的沖擊姿態對經濟造成的影響。
本文根據Gali(2018)[5]的相關理論,構建了一個包括家庭、企業、政府(包含中央銀行)在內的三部門新凱恩斯DSGE 模型,并引入和兩個風險系數分別代表需求端和供給端的沖擊,通過改變系數大小模擬不同沖擊形式下宏觀經濟變量的變化趨勢。
假定每個家庭成員都是完全理性的經濟人,且效用最大化為其最終目的。家庭效用模型為:

在式(1)中,Ct代表消費指數,Nt代表勞動供給時間,Et是期望因子,βt是分布在[0,1]區間內的折現因子,Zt代表消費者偏好沖擊。
假設有一個連續的中間產品制造廠商,他們均勻分布在[0,1]的連續統上。每個廠商生產不同的商品,但在壟斷環境下他們都使用相同的技術。由上述假定可得出最終產品制造商的生產函數為:

在式(2)中,Yt表示總產出,Ni,t表示企業雇傭的勞動力,At代表生產力。所有位于連續統上的企業都被外部定義為具有相同屬性。
政府從稅收中獲得收入,并支付主要由家庭持有的政府債券作為總回報。政府的預算限制如下:

中央銀行根據Taylor(1993)規則實施其貨幣政策:

假定市場處于出清狀況,所有廠商的價格和就業水平都是相同的。將利潤函數帶入效用模型,債券的零供應將產生資源約束,表現為:

在對數化非線性IS 和PC 方程后,用產出和財政政策工具代替邊際成本可得到完整的模型方程式,表現為:

公式(6)、(7)、(8)為完整的新凱恩斯DSGE 模型方程式,假定COVID-19 是一個由偏好和成本推動組合而成的混合沖擊且這個巨大的不利沖擊會導致產出Yt和通貨膨脹的奔潰并使得政策利率跌至零下限。此時貨幣政策規則(設置φy=0)將變為:


由于大流行前期實施隔離政策,經濟社會有效勞動力大大減少。At勞動力的減少會導致生產率的下降,生產成本隨之上升,從而導致商品價格的普遍上漲。這反過來又會造成一個正向的供給沖擊或成本推動型沖擊。上述方程(10)與方程(11)中的ρz與ρu為連續性參數是由COVID-19大流行造成的i.i.d 沖擊。參數δ 與γ 被設定屬于區間[0,1],以此來模擬階段性沖擊。本文假設了三種風險場景即COVID-19 僅以供給沖擊的形式出現,COVID-19 僅以需求沖擊的形式出現以及COVID-19 以混合沖擊的形式出現,并觀察不同沖擊形式下宏觀經濟系數的一個變動情況。
本文使用新凱恩斯模型的對數線性方程來研究沖擊對產出、通貨膨脹、邊際成本和利率造成的動態變化并考慮了兩種利率情形即利率到零下限(ZLB)和利率未到零下限。根據目前全球的低利率環境,為了更好地達到ZLB約束,我們為貼現因子β 設置了一個0.997 的高值,將中間產品的替代彈性(∈)校準為6,價格剛性系數()設置為80。這意味著價格將隨著成本的提升而上漲,并顯示出在這次危機后的幾年內經濟將面臨通脹的風險。此外,本文將勞動力供給彈性的倒數(φ)設定為0.5,泰勒規則參數π設定為1.5,φy設定為0 并認為此次沖擊是一次中等持久性的沖擊,因而設定ρz和ρu為0.8,風險的標準偏差σ分別為0.05(需求端)和0.01(供給端)。表1 對參數校準情況做了總結。

表1 參數校準值
本文將COVID-19 視為一種混合沖擊并提出這個沖擊不會在整個COVID-19 大流行期間保持穩定。事實上,由于公眾預期和政府刺激政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COVID-19 沖擊在不同階段的表現形式也有所不同。為了更好地分析COVID-19 沖擊對經濟的影響,我們考慮了三種沖擊場景。
通過設定固定參數δ=1 和γ=0,可使COVID-19 沖擊只對需求端產生影響(見公式(10)和公式(11))。
圖1 顯示了COVID-19 以單一需求沖擊的形式出現對關鍵宏觀經濟變量的影響。大流行引致的負向消費需求沖擊使得產出和通貨膨脹率等變量呈下降趨勢。產出從峰值到低谷下降了2%,通貨膨脹率相對于統計水平下降了4%。在ZLB(零下限)的約束下,這些數據降比幅度更大(分別為6%和7.5%)。巨大的需求沖擊有可能會使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根據Gali(2018)[6]的研究,利率降至零下限將導致持續的產出缺口,這種負缺口會造成通貨緊縮,導致實際利率上升,使差距更大。因此,如果一個國家的政策利率受到流動性陷阱的限制,其經濟很有可能陷入衰退。

圖1 負向需求沖擊的脈沖響應
通過設置δ=0 and γ=1,成本推動沖擊將成為影響經濟的唯一因素。
大流行早期的封鎖政策造成的勞動力短缺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形成了一個正向的成本推動沖擊。從圖2可以發現一個增長的可以推動產出和通脹向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變動。與需求沖擊相比,在成本推動沖擊影響下的產出相對統計水平下降更多,另一方面通貨膨脹率則迅速上升。為了減輕通貨膨脹的壓力,政府會提高政策利率,而這將導致產出的下降。因此,央行將面臨著穩定產出和調節通脹之間的權衡,采取有效且合理的貨幣政策在這一階段尤為重要。圖2 顯示了不同利率對通脹的反應系數(π)下的動態結果。一個較高的π 會使得實際利率上升,通貨膨脹率則隨之降低,但同時也會導致更大的產出收縮。

圖2 正向成本推動的脈沖響應
本文認為COVID-19 引致的沖擊會從供求兩端同時發力。在需求端,這種沖擊以負向的偏好沖擊形式出現,而在供給端它則以正向的成本推動形式出現。
圖3 所示的是不同沖擊參數下的響應。其中的灰色虛線表示當需求側沖擊大于于成本推動式沖擊時的經濟反應;黑實線表示當需求側沖擊等于供給側沖擊時的經濟反應;黑虛線顯示的是供給側沖擊大于需求側沖擊時的經濟反應。

圖3 供求混合沖擊的脈沖響應
觀察上述動態結果中可以發現,三種沖擊都造成了產量的急劇下降,特別是當成本推動沖擊占主導時。另一方面,當沖擊比例相等或需求側的沖擊占主導時,通脹率就會上升。事實上,通過比較這三個脈沖響應結果不難發現當需求和供給側沖擊相等或當需求沖擊占主導是,關鍵宏觀經濟變量的變化趨勢類似于正向成本推動的脈沖響應(見圖2)。而當成本推動為主導的情況下,動態結果接近于負向需求沖擊的脈沖響應(見圖1)。綜上所述,COVID-19 所引致的混合沖擊若以需求部分的偏好沖擊為主導,經濟很可能會停滯,因為它將產出和通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反之,若該混合沖擊以供給部分的成本推動沖擊為主導那么它將使經濟落入流動性陷阱,并引發衰退。
為緩解大流行沖擊的負面影響,使宏觀經濟盡快恢復穩態水平,政府通常可以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利率作為貨幣政策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被央行廣泛使用。通常情況下,當經濟衰退時,一個國家的貨幣當局會降低名義利率,以滿足人們拯救和穩定經濟的愿望。這些措施降低了存款利率和家庭借款利率,從而增加了需求,是控制產出損失和通貨膨脹的一種有效方法。然而,在經歷了2008 年的金融危機之后,美國、英國和歐盟許多國家已經將利率下調到一個非常低的水平,以抵消危機造成的衰退[7]。換句話說,對于這些國家,利率已沒有更多的下降空間。更糟糕的是,由于COVID-19 的沖擊,美國經濟經歷了長期低于目標的通脹,利率回到了零下限[8]。這意味著貨幣政策在這種情況下的效果較差。鑒于COVID-19 大流行的嚴重性,其他國家也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因此財政政策在COVID-19 大流行期間變得更加重要[9]。
基于DSGE 模型分析,若COVID-19 以需求沖擊形式影響宏觀經濟變量,可導致產出與通貨膨脹率的雙重下降。如果這個需求沖擊足夠大,有可能會使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在零下限的約束下,傳統財政政策無法發揮出與正常情況下的同等效力。因此,非常規的財政政策在這場危機中更為可取。失業保險和流動性援助等財政刺激計劃是經濟衰退期間最優的非常規政策。失業保險可以穩定家庭收入,減少產出損失。對于借款人來說,失業保險保證了他們償還債務的能力,從而降低了違約風險,穩定了金融體系。另一方面,流動性援助保護企業免于破產,它有助于減少就業人數的下降。
大流行初期COVID-19 首先應作為供給沖擊形式出現,勞動力的短缺提高了生產成本,造成了一個正向成本推動沖擊。成本推動沖擊會導致產出和通貨膨脹向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變化。與需求沖擊相比,成本推動沖擊會使得產出水平下降以及通貨膨脹率上升。為了抵御通貨膨脹,中央銀行會上調政策利率,此舉會導致產出的下降。因此,央行將面臨在增加產出和穩定通貨膨脹之間找到平衡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所得稅削減和擴張性財政政策將受到衡量,因為央行必須犧牲一些產出,以穩定通脹。過度的政府支出將導致通貨膨脹偏離有效狀態,而過度的所得稅削減也將影響產出。因此,面對成本推動沖擊,有必要找到一個最佳的財政政策參數來更好地穩定產出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而不是簡單地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或減稅。本文假設政府遵循泰勒型財政規則,給出

COVID-19 作為一個混合沖擊,受到政策、環境等外力因素的影響,在不同階段其需求部分沖擊與供給部分沖擊所占的比重有可能并不相同。根據脈沖響應結果,當混合沖擊中需求方沖擊與供給方沖擊比重相同或需求方沖擊所占比重略大時,它對經濟的影響與成本推動沖擊相似,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減少政府支出和削減稅收都是緩解滯脹的有效手段。而如果混合沖擊中供給方沖擊所占比例較大時,它對產出、通貨膨脹、利率造成的影響與需求沖擊產生的影響一致,倘若這個負面的需求沖擊足夠大使得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此時減少收入稅只會降低產出與價格,引起衰退。而增加政府支出則可以視為一個有效的刺激經濟的方式。
自COVID-19 爆發以來,迅速在全球范圍內擴散,不確定性急劇升高,投資者信心受挫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各國為控制傳播速度嚴格限制人員流動和交通運輸,對經濟按下暫停鍵,從消費端和生產端兩個方面同時對經濟運行帶來壓力。雖然隨著病毒毒性下降加上各國集中優勢的科學防控,此次沖擊對經濟帶來的消極影響逐步減弱,但面對此次防控難度極大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不同國家跟制度都受到了COVID-19 瘋狂施虐的深度洗禮。據此,對大流行給予宏觀經濟的影響進行審慎分析為未來政府面對相似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積累政策經驗尤為重要。通過模型建立,參數估計與模擬,可以得出當傳統貨幣政策被限制在零下限并失去其效力時,財政政策在COVID-19 大流行期間變得更加有效。一般情況下,工資稅的減免可以通過提高家庭工資來幫助緩解需求的下降,政府支出的增加和政府支出組成的改變可以刺激需求,拯救低迷的經濟。而如果經濟在面臨巨大沖擊陷入流動性陷阱時,失業保險和流動性援助等非常規財政政策則更為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