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飲食文化建設辦公室

年夜飯,特指農歷除夕的晚餐。清代顧祿的《清嘉錄》中提到:“除夕夜,家家舉宴,長幼咸集,多作吉利話,名曰‘年夜飯’,俗稱‘合家歡’?!薄昂霞覛g”這個詞,承載了年夜飯在中國人心中最美好的愿景——合家歡樂,團團圓圓。
年夜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宴席,因為宴席起源于祭祀,包含很多禮儀禮俗和特定時間的習俗。其飲食習俗具有儀式性、倫理性、情感性三大特征。在除夕之日,中國人要準備特色飲食,豐潔俱備,并舉行敬天法地、尊祖敬宗的神圣儀式。儀式結束后,則開始年夜飯的制作,待燒制完畢,家人團聚一堂,共進一年中最為豐盛的一頓晚餐,老少咸集,尊卑有序,其樂融融。在中國不同的地方,年夜飯習俗與儀式的時間以及內容均有一定的變化。年夜飯中的部分食品,需要首先獻祭給天地神、福神、祖宗神、灶神等神靈享用,然后再進一步烹飪制作,最后在晚餐時由民眾享用,表示托神靈之庇佑,集中體現中國人年節歲時的信仰。但不論南北,魚是必不可少的,究其原因有二:在漢朝,畫在門叩上的魚在降魔中被賦予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唐朝,魚的圖案會出現在門把、大門、柜子門、箱子門上,以便驅走鬼怪。所以門把手設計魚這一觀念對中國人在新年里吃魚有很大的影響。降妖除鬼則被慢慢的淡忘,魚作為宴席上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為吉祥物,意味著“年年有余”。有的地方,年飯時吃魚,要留頭、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達新年“有頭有尾”的祈愿。
《詩經·陳風·衡門》云:“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娶妻,必齊之姜。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娶妻,必宋之子?!币渣S河的魴、鯉喻宋、齊兩地的女子,將食魚與娶妻聯系起來。這是因為魚繁殖力強,生長迅速,象征著家族興旺、人丁眾多。下面就介紹兩款年夜飯中經常出現的魚類菜。
松鼠魚源于意境的工藝造型傳統名菜。因使用不同種類的魚,有不同的松鼠魚,但以用鱖魚制作的傳播最廣,故也有“松鼠鱖魚”之稱。
松鼠魚雖因形狀得名,但它的形成與三個名人密不可分。第一位就是姬光,《吳越春秋》載:吳國公子光想除掉吳王僚自立為王,伍子胥把專諸推薦給了公子光,專諸為完成任務,向太湖烹魚高手太和公學做“炙魚”三個月。隨后公子光宴請王僚時,專諸將魚腸劍藏于炙魚腹中,待上菜時取劍將王僚刺死。據說專諸為了更好的將魚腸劍藏好,對魚進行了精心的刀工處理和烹制,形成了松鼠魚的雛形。第二位就是楊廣,《資治通鑒》中記載:隋煬帝帶著嬪妃隨從,乘龍舟南下時,所過州縣,五百里內皆令獻食。一州至百輿,極水陸珍奇。據說到了揚州后,楊廣被揚州的瓊花深深吸引,特別是對揚州萬松山等名景留戀不已?;氐叫袑m后,便吩咐御廚以景為題制作菜肴,御廚在揚州名廚指點下,費盡心思終于做成了松鼠魚,楊廣品嘗后,十分高興,于是賞賜群臣,一時間此菜傾倒朝野。官宦權貴宴請賓客也都以有此菜為榮,奉為珍品。也成為意境菜的源頭之一。第三位就是愛新覺羅·弘歷,清《調鼎集》有載:“取鯚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作松鼠式。油、醬油燒?!边@是目前確切記載松鼠魚的文獻。相傳:同時代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某日走進了松鶴樓,見神臺上放有鮮活的元寶魚,執意讓隨同拿下做好供他食用。但在舊時,神臺上的魚是用來敬神的,是絕對不可食用的。但因乾隆是皇帝,堂倌無可奈何,于是便與廚師商議如何處理此事。廚師發現鯉魚的頭很像松鼠的頭,而且想到本店牌匾的第一個字就是個“松”字,頓時靈機一動,計上心來,決定將魚做成松鼠形狀,以回避宰殺神魚之罪。菜做好后,乾隆細細品嘗后,贊不絕口,自此松鼠魚就聞名于世。

松鼠魚的主角魚有各種選擇,但以鱖魚獨占鰲頭,鱖魚是中國四大名淡水魚,陽澄湖三寶之一就有清水鱖魚,張志和詩曰:“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三月桃花開,鱖魚上市來;八月桂花香,鱖魚肥而壯。所以又稱其為桂魚,取蟾宮折桂之意。

松鼠魚工藝中鱖魚轉變成松鼠的造型是關鍵:將魚治凈,齊胸鰭斜切下魚頭,在魚頭下巴處剖開,用刀面輕輕拍平,再用刀沿脊骨兩側平片至尾部,斬去脊骨,魚皮朝下,去掉胸刺,然后在魚肉上先直刀后斜刀,深至魚皮,成菱形刀紋,把紹酒、精鹽放碗內調勻,抹在魚頭和魚肉上,再蘸上干淀粉,并用手提起魚尾抖去余粉待用。
將鍋置旺火上燒熱,放入熟豬油,燒至八成熱時,將兩片魚肉翻卷翹起魚尾成松鼠形,然后一手提起魚尾,一手用筷夾住另一端放入油鍋,炸制使其成形,把魚放入油鍋中的同時將鐵勺熱油澆在魚肉魚尾上,緊接著放入魚頭,炸至淡黃色撈起;待溫升至八成熱時,把魚復炸至金黃色盛入長腰盤中,裝上魚頭,拼成松鼠形。
在復炸的同時,另用炒鍋置旺火上燒熱放入熟豬油,放入蝦仁,熟后倒入漏勺,漏去多余油,在鍋內留下少量熟豬油,放入香蔥、蒜末、筍丁、香菇、青豌豆煸炒,加入高湯、調味汁(番茄醬、白糖、香醋、紹酒等)拌勻,再加入熱豬油、香油攪勻,起鍋澆在魚上,最后撒上熟蝦仁。
成菜形似松鼠,色澤金黃,外脆里嫩、甜中帶酸,回口咸鮮,酥香可口。這正是頭昂尾巴翹,鹵汁兒滋滋叫,形狀似松鼠,味道似乳酪。


糖醋軟熘黃河鯉魚帶焙面也稱鯉魚焙面、熘魚焙面。河南得黃河中下游之利,河中鯉魚通體金色,為歷代珍品。《詩經》載:“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肚灏揞愨n》稱:“黃河之鯉甚佳,以開封為最……甘鮮肥嫩,可稱珍品”。宋時曾有“不惜百金持與歸”之語,可見其珍。熘魚焙面制作技藝獨特,把軟熘和烘汁熘技法同用,唯河南獨有,以開封為代表而獨步多年,以活汁著名。所謂活汁有二解:一是熘魚之汁,須達到泛出泡花的程度,稱作汁要烘活;二是取方言中和、活之諧音。糖、醋、油三物,甜、咸、酸三味,要在高溫下,在攪拌中,充分融合,各物各味俱在,但均不出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見油,不見糖、不見醋,甜中透酸、酸中微咸。此汁使魚肉肥嫩爽口而不油膩,魚肉食完而汁不盡,再上火回汁,下入精細的焙面,汁熱面酥,酸甜爽口。
鯉魚焙面由熘魚和焙面搭配而成,僅有百余年的歷史,但兩個品種的歷史悠久。糖醋軟熘黃河鯉魚是由宋代的宋嫂魚羹和煎魚演變而來,金元時期稱為醋魚,明代稱為醋摟魚,明朝末年采用“軟熘”和“烘汁熘”技法,始稱糖醋軟熘黃河鯉魚。
焙面又稱“龍須面”?!度鐗翡洝份d,明清年間,開封人謂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為“龍抬頭”,這一天達官顯貴以至于市井鄉人,向以龍須面(細面條)相互饋贈,以示吉祥。龍須面原為煮制,燒鹵汁食用。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 年)辛丑回鑾,慈禧、光緒一行返回北京,路經開封時曾駐蹕月余。農歷十月初十,適逢慈禧67 歲生日,開封巡撫衙門為了討好她,為她祝壽,才將龍須面與熘魚搭配,改為焙制,始稱焙面。
相傳,慈禧吃了糖醋軟熘黃河鯉魚焙面贊不絕口,說“膳后忘返”,光緒皇帝也以“古都一佳肴”譽之,隨身的太監還寫了“熘魚何處有,中原古汴州”的條幅賜給開封府衙。
這道菜的吃法也有講究,先食魚,而后以焙面蘸汁入口。是謂“先食龍肉,后食龍須”。后來,干脆直接將“焙”好的面覆于魚上,如同錦鱗蓋被,所以老百姓有按其音將“鯉魚焙面”叫作“鯉魚被面”的。
糖醋軟熘鯉魚焙面是把鯉魚去鱗、挖鰓,從腹鰭外邊順長開口,取出內臟,將魚洗凈擴一下,兩面剞成瓦壟形花紋備用。炒鍋置中火上,添入花生油,六成熱時將魚下鍋炸制,中間連續頓火幾次,待魚浸透后,再端上火;油溫升高后,撈出潷油。凈炒鍋置旺火上,添入清湯,放進炸好的魚,加入白糖、醋、料酒、精鹽、姜汁、蔥花,旺火邊熘邊用勺推動,并不斷將汁撩在魚上;待魚兩面吃透味,勾入流水芡汁收濃時,下入適量炸魚時潷出的熱油,把汁烘活,將魚帶汁裝盤。白面粉對入精鹽及堿和成面團,蘸水在案板上反復搓揉,至面發筋時搓成長條,兩手抓住兩頭,兩胳膊伸成半彎曲形,相距30 厘米左右,兩足自然分開,將面上下抖動,如合繩一樣反復多次,到面性柔軟、能出條時,放案板上撒面醭搓成圓條,兩頭捏斷取其中段,兩手捏著面的兩頭伸長后,將右手的面頭交給左手,呈半圓形,撒上面醭,左手中指伸進半圓形面條的中間,左右手指穩住使勁,同時迅速向左右均勻伸展,注意掌握條的勻度,這樣反復拉至12 環,細如發絲,截去兩頭,取中間一段。炒鍋置中火上,放入花生油,燒至五成熱放入抻好的面條,炸至柿黃色撈出,盛于盤內,即可同糖醋鯉魚同時上桌。成菜特色是色澤柿黃,魚肉細嫩,酸甜咸適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