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劉樸兵(焦作師范學院教授)
清代時,中國新引種了原產于美洲的草莓和西葫蘆、甘藍(包菜)、花菜、秋葵等果蔬,還引進了西洋蘋果、法國葡萄等優質水果。明末引進的玉米、番薯、馬鈴薯、南瓜、辣椒、花生、煙草等農作物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對中國原有的糧食結構和飲食風味產生了巨大影響。
鴉片戰爭后,清朝的國門被歐美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煎牛排、面包、布丁、冰淇淋、罐頭、葡萄酒、啤酒、咖啡、汽水等西式餐點、飲料開始傳入中國。西餐在清末又稱作“番菜”或“大菜”,經營西餐的“番菜館”在上海、廣州、天津等通商口岸城市生意興隆。西式烹飪技術在中華大地上落地生根,同治五年(1866年)高丕第夫人編寫的《造洋飯書》是最早系統介紹西式烹飪技術的專書。為適應中國人的口味,西式菜肴、面點的烹飪積極走中國化的道路,出現了一些中西合璧的菜點。隨著與歐美人士接觸的增多,生活于繁華都會商埠的上層人士漸習西餐禮儀。在西式餐飲的影響下,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倡導改良中式宴會。
為了滿足西式餐飲的需要,清末西方殖民者開始在華投資建廠,生產葡萄酒、啤酒等。如1900年俄國商人在哈爾濱開設的哈爾濱啤酒廠,1903 年德英兩國商人合資創辦的“青島英德啤酒公司”。一些民族企業家也開始涉足西式餐飲、食品飲料行業,如1892 年蘇門答臘愛國華僑張弼仕在煙臺創辦“張裕葡萄釀酒公司”,引進法國葡萄良種,釀制中國的葡萄酒,不讓洋酒專美于中國。
茶葉的大量外銷是清代中外飲食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中國茶葉暢銷于英國、荷蘭、法國、俄羅斯、美國等西方國家。在英國,茶逐漸成為其“國飲”,并形成了喝上午茶、下午茶的風俗。1773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還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索,而傾入大海的茶葉正是英國殖民者從中國購入的。鴉片戰爭后的20 年是中國茶葉出口貿易的黃金期。19世紀60 年代以后,受印度茶葉的排擠,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開始衰落。

△吃蕃菜

△《造洋飯書》

△青島啤酒博物館

△張裕酒文化博物館
清代以前,茶樹已傳播至東亞的日本、朝鮮和西亞的伊朗等國。清代時,茶樹開始廣泛傳播至世界各地。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北歐的瑞典開始種茶。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印度開始種茶。嘉慶十七年(1812 年),南美洲的巴西開始種茶。道光十八年(1838 年),俄國的克里米亞開始種茶。咸豐八年(1858 年),美國開始種茶。在海外的種茶國家和地區中,印度發展的最快。19 世紀80 年代后期,印度已取代中國成為世界茶葉的最大供應國了。
清代后期,中國良種畜禽及家禽人工孵化技術開始輸出海外。嘉慶初年,廣東的良種豬傳入英國,并與當地的土豬雜交,育成著名的腌肉用豬“大約克夏”。道光、咸豐年間,中國的良種雞“九斤黃”從上海輸入歐洲。不久,這種雞即在西歐各國普遍飼養。同治十一年(1872 年)初,中國的“狼山雞”傳入英國,后又由英國傳入美洲和法國、德國。光緒十三年(1887 年),中國的家禽人工孵化技術傳入日本,促進了日本家禽養殖與飲食業的發展。

△茶樹

△九斤黃雞
晚清之際,隨著大量華人華僑到海外謀生,中國烹飪也走出國門,落戶于世界各地。以美國為例,僅紐約一市,就有“雜碎館”(中餐館)三四百家。費城、波士頓、華盛頓、芝加哥等其他美國主要城市,都可見到中國的“雜碎館”。全美經營餐飲業的華僑有3000余人。清末李鴻章出使歐美后,歐美諸國興起了一股品嘗中華美食的風氣,海外的中餐館也多標榜“李鴻章雜碎”“李鴻章飯”“李鴻章面”等招徠外國食客。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帝國,境內各民族在飲食上相互交流融合。由于滿族是清朝的統治民族,而漢族是清朝人口最多的民族,故漢族與滿族的飲食文化交流是清朝各民族飲食文化交流的主體,漢滿飲食文化交流的代表性成果是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是由“滿席—漢席”“滿漢席”發展演變而來。清初,宮中行滿食。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宮中“元旦”(春節)始改滿席為漢席。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道光(1821~1850年)初年,作為官場迎送的禮賓之食,“滿席”“漢席”分列對應存在。道光(1821 ~1850 年)中葉,山東曲阜的衍圣公府宴飲對清宮“添安膳”進行仿制,滿漢飲食文化相互滲透、結合,出現了滿漢肴饌合璧的“滿漢席”。光緒(1875 ~1908 年)中葉,“滿漢全席”始見于文獻記載,表明滿漢兩種文化已經交融合一。清末,滿漢全席開始市民化和市場化。民國時期,滿漢全席向中國各大埠邑擴展流行。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場合,滿漢全席的規格、程式、肴饌品種與數量有所不同,其主要特點有四:

△“李鴻章雜碎”
各種滿漢全席的格局和席品構成,雖然有一定的差異,但基本菜式一致。在用料上,多取漢食山珍海味,如燕窩、魚翅、海參、魚肚、鮑魚、鰣魚、駝峰、鹿筋、熊掌、果子貍等水陸八珍;在烹調技法上,重滿食燒烤,如燒乳豬、烤鴨、哈爾巴(豬肘子)、燒雞、烤魚等;在配組上,重滿食點心,如酥盒子、燒麥、蒸餃、蛋糕、片餑餑等。
用料檔次高,廣而博,集山珍海味于一席。菜品豐富多彩,分高裝、四大件、八大件、十六碗、四紅四白、燒烤點心、隨飯碗、隨飯碟、面飯等種類。一餐不能盡食,要分多次進餐。有分午、晚、夜三餐進行的,有分兩個晚上進餐的,還有分三天三次,甚至三天九頓吃完的。

△揚州迎賓館推出的滿漢全席

△水晶肴肉
貴客多使用單獨的傳統八仙方桌作為首席。酒過三巡后,廚師手捧燒烤大菜與餐廳服務人員著禮服而入。服務人員當場解小佩刀臠割燒烤,盛于器中,屈膝獻給首席(或首座)貴客。首席貴客品嘗后,其他人方能品嘗。菜品多以四件或八件為一組依次上席,顯得多而不亂,井然有序。
席面一般按大席套小席的模式設計,即將滿漢全席的菜點分門別類,組成若干前后承接的席面,分層劃列,依次推出,成為大席套小席、席席相連的排場。每個小席中,常以一道名菜領銜,配上相應的菜品,形成既有主從又有統一的風格。
其他民族與內地漢族的飲食文化交流也很頻繁。如北方的蒙古族、西南的藏族等多有飲茶的習慣,他們所需的磚茶皆由商人從內地販運而來,商人也將游牧民族的牛羊肉、乳奶制品運往內地銷售。西南的瑤族人嗜鹽,所需食鹽由地方官負責從內地運來。生活在內地的兄弟民族受漢族飲食文化的影響更深,清代內地回族的飲食已全面漢化,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稱:“內地回教徒之飲食品,與漢人較,不甚異,茶、酒皆飲之。”
清代時,南北飲食文化交流仍是國內飲食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向。京杭大運河一如前代繁忙,源源不斷地將南方的大米、茶葉、水果、魚蝦、醬菜、點心、黃酒等“南貨”北運至華北城鄉,而京師(今北京)無疑是大運河南貨北運的最大受益者。以揚州為代表的南方烹飪在清代中期也迅速北傳至京師。乾隆皇帝的六下江南,對南味北傳起到了促進作用。乾隆以前,清宮飲食具有濃郁的東北滿族特色。乾隆時期(1736 ~1795年),清宮興起一股“江南飲食”熱。江南來的廚師為皇帝烹制南味菜肴、南味點心、南味粥飯、南味羹湯,就連帝后妃嬪主食之外的零食小吃也是南味蜜餞、南味糖果。隨著南味食品為清宮帝后所接受,南味食品反客為主,成為清宮御膳的主要成分。
清代其他方向的飲食文化交流也很活躍。中國的大江大河,多自西而東流向大海,發揮著通溝東西的巨大作用。有“黃金水道”之譽的長江,是長江流域東西方向飲食文化交流的主動脈。近代以前,江蘇揚州是國內飲食文化交流的重鎮,而以經營食鹽、茶葉出名的徽商對揚州飲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揚州為中心的淮揚菜在清代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是滿足揚州徽商奢華飲食的產物,也是南方飲食文化交流的結果。位于長江出海口的上海,在清代后期則取代揚州成為新的飲食文化交流中心。在上海,蘇錫菜館、寧波菜館、徽菜館、粵菜館、潮州菜館、川菜館、閩菜館、京津豫菜館、鎮揚菜館、南京館與教門館、杭州菜館、本幫菜館等櫛比林立,國內各“幫口”的飲食風味基本上都可以品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