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遺址不同土層微形態特征研究

2023-02-24 09:13:52查理思吳克寧黎卓軒蘭文哲
熱帶地理 2023年1期

查理思,吳克寧,黎卓軒,蘭文哲

[ 1. 廣東財經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廣州 510320;2.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土地科學技術學院,北京 100083 ]

仰韶村遺址是中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期遺址,也是仰韶文化命名地。根據多次考古挖掘和研究,發現仰韶和中原龍山兩個文化、四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層疊壓關系(嚴文明,1989)。該遺址存在大量的遺跡遺物,如古人類為了居住硬化的地面、文化層中留下的動物骨骼和牙齒、燒制陶器留下的窯洞、埋葬小孩的翁棺等。如此豐富的文化層、灰坑和遺跡遺物表明,該遺址上的古人類活動形式多樣,活動程度強烈。對該遺址的土壤展開研究將有助于了解古環境變化和文化演變背景下的古人類生活生產狀態。遺址中大部分遺存,如植物、動物糞便、灰燼、動物碎骨和礦物顆粒等,由于年代久遠或保存環境不利等,從宏觀視野中消失。但通過土壤微形態學方法可較清晰地觀察、檢驗上述遺存,從而對遺址的形成與變化過程做出科學判斷,得到更深刻的認識(Courty et al., 1989)。土壤微形態學是借助光學儀器直觀觀測原狀土壤結構和微組構的重要方法。根據對土壤薄片的觀察,可以有效還原土壤的機械組成、原始結構、成壤過程中物質淋溶、遷移、轉化與淀積的過程,對土壤穩定性特征有更強的解釋效力(梁壯 等,2020)。目前運用在遺址土壤研究的對象多為文化層、灰燼(Canti,2003; Karkanas et al., 2007; Alber et al., 2012; Goldberg et al., 2012; Maghsoudi et al., 2014; Baykara et al., 2015;宿凱 等,2020),主要是通過觀察人工侵入體和生物遺跡(Mallol et al., 2013, 2015;吳克寧等,2014;查理思 等,2020a),了解古人類飲食、用火信息(Kuhn et al., 2009, 2015; Lycett et al.,2013; Villagran et al., 2013)。

本研究已在該遺址發現一處文化層,其中發現陶片、石器和碎骨,結合粒度、炭屑、部分孢粉和植硅體分析,該層為砂質壤土,其炭屑含量高,禾本科植物孢粉含量高,存在黍、粟和水稻植硅體(杜凱闖 等,2018),疑似為古耕作層。由于古耕層難于保存,特別是在旱作區域,故目前針對古耕層研究較少,如Kemp(2006)對秘魯一處遺址廢棄的梯田進行微形態分析,發現黏粒膠膜豐富,這在干旱少雨的地帶表明古人類有灌溉的習慣。Devos(2013)對比利時安特衛普一處羅馬時代的黑色文化層進行微形態分析,發現土壤有機成分豐富,孔隙度高,結合植硅體分析,發現大麥等,表明此處為耕作層。龐獎勵(2007a)在關中地區通過比較秦漢時期古耕作土壤和現代耕作土壤的微形態特征,發現“堆墊土”由兩部分組成,母質過渡層主要是全新世晚期堆積的風積物,表層和犁底層是2000年以來人類不斷施加土糞、風塵堆積和農耕活動的綜合產物。申朝瑞等(2007)研究了涇河中游先周時期古耕作土壤的微形態特征,發現古耕層質地為壤土,骨骼顆粒磨圓度好,以石英、長石等不易風化礦物為主,細粒物質主要是黏粒和次生方解石,微壘結為海綿狀,這反映了古人在此長期耕作。張玉柱等(2015)通過對青海民和亭盆地喇家遺址古耕層的微形態研究,發現粗顆粒呈現圓狀-次圓狀,大量的針狀方解石微晶分布在孔隙邊沿,這反映了古人在此只是簡單地耕作。

綜上所述,目前土壤微形態學在古農業研究中,涉及年代多為文明時期,而新石器時代等較早文化時期相對較少。研究方法主要通過觀察土壤粗粒質和細粒質以及孔隙特點,判定是否存在耕作行為及強度。本研究將在前期研究基礎上,系統采集多處不同土層土壤微形態樣品,通過比較分析,探究各自形成原因,并探究灌溉、施肥等農業管護行為對土壤微形態的影響,為進一步探究仰韶文化時期的古人類活動遺跡和北方旱作古農業發展狀況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與樣品采集

仰韶村遺址位于河南省澠池縣城北7.5 km仰韶村南的臺地上(圖1-a),遺址長約900 m,寬約300 m。參考《中國土系志(河南卷)》(吳克寧等,2019),該地區地帶性土壤為黃土,系統分類隸屬普通簡育干潤雛形土,其母質為離石、午城黃土,經長期旱耕熟化形成旱耕土壤,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甘薯、煙草等作物,一年兩熟。采樣區域位于仰韶村安特生路東面緩坡上(34°48'51'' N,111°46'36'' E),海拔621 m,坡度5°~8°,南北長約160 m,東西寬約80 m。現土地用途為花椒種植園,由于遺址保護管理要求,沒有過多人工養護,花椒樹基本靠自然降水,從現場滿地雜草的情景可判斷少有現代人為干擾。根據實地情況,可將該區域從南至北分為3 個區域:稀疏花椒林(Ⅰ)、密集花椒林(Ⅱ)、草地(Ⅲ),各區域中間采集取1~2處土樣,并在區域交界處采樣,同時以南北中軸線上的采樣點為基準,向東西每隔20 m沿線采樣,其中Ⅱ、Ⅲ西向區域,由于198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已發掘探明為墓葬區,后填埋,土層已受現代干擾,故主要向東采集。Ⅰ區域中1、2、10、11、17處為已發掘探明的疑似古耕層,故該區域采樣密集,以期獲取更多古農業活動遺跡信息。總共采集18處土壤微形態樣點,采樣方法為用鋁針盒取土,在選定部位的土壤上畫出鋁針盒的輪廓,然后削掉周圍多余的土壤,使得突出的土體正好呈盒子的形狀,將鋁針盒套入土體,再用小刀把盒里的土塊切下。多余土壤用小刀削掉,蓋上盒蓋,最后貼上標簽,并用箭頭標明土層方向。1~16處均采用打土柱的方法,從地表探至古土壤層,根據土壤質地和顏色,結合考古斷代進行分層,獲取每一層中完整的土樣(圖1-b)。17、18處則直接在剖面上取樣,刮去表面,獲取每一層內完整的土樣(圖1-c)。各點每層均采集1~2個土壤微形態樣品,共計61個。

圖1 采樣區域(a)及方法(b、c)Fig.1 Sampling area(a) and method (b、c)

1.2 測試分析與數據來源

在裝有土樣的鋁盒內注入樹酯,磨制標準厚度30 μm。本次制片委托北京大學完成,規格是10 cm*10 cm的薄片,取樣品中間位置制片,制備過程參考文獻(FitzPatrick, 1984)。微形態的分析在明輝偏光顯微鏡下完成,在平面偏振光(PPL)和交叉偏振光(XPL)下對薄片進行放大觀察,放大倍數10~500倍,圖像經傳感器傳至計算機,使用配套軟件進行圖片拍照、孔隙統計、粗骨顆粒和基質等特征的量化值。土壤微形態特征鑒定標準參照ISSS(國際土壤學會)推薦系統(Bullock et al., 1985),包括在偏光顯微鏡下能夠觀察到的土壤顆粒和不能夠清楚觀察分辨的細物質,從土壤基質、土壤形成物、土壤壘結c/f(20 μm)和土壤微結構4 個方面進行觀察,其中基質包含粗粒質和細粒質,礦物質認定根據光性類型(何毓蓉 等,2015),土壤壘結分別從粗粒質、細粒質以及兩者的相對分布三方面進行觀察。對17、18處土壤剖面中各土層底部采集的6 個土樣進行測年,采用AMS14C 進行年代測定,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提供的常規14C 數據及利用軟件CALIB 5.01(Stuiver et al., 1998)校正日歷年齡,所用14C半衰期為5 568 a。土壤野外描述參照《土壤地理學與土壤調查技術》(章明奎,2011)。

2 結果與討論

2.1 土壤剖面和土柱基本特征

17(圖2-a)、18(圖2-b)處土壤剖面采樣點,各層宏觀特征差異明顯,有機質層多為棕色,質地野外速判為壤土(圖2-c);淋溶層多為灰棕色,質地野外速判為粉壤土,含有多種侵入體如陶片和骨頭(圖2-d)或特殊物質如炭屑(圖2-e);淀積層為濁橙色,質地野外速判為黏壤土(圖2-f)。由于土層深厚,與一般情況下自然土層厚度不同,其中17 處深度480 cm,有機層0~225 cm,淋溶層225~332 cm,淀積層332~480 cm;18 處深度410 cm,有機層0~140 cm,淋溶層140~255 cm,淀積層255~410 cm。為體現遺址土壤特點,結合考古土層分類,從土質土色特征可將整個剖面從上到下劃分為表土層、文化層和古土壤層,分別對應有機質層、淋溶層和淀積層。整個剖面層次清晰,結合測年數據(詳見表1)以及發掘的遺物遺跡,確認文化層主要為仰韶文化中晚期至龍山文化早中期。

表1 各層土壤野外描述Table 1 Field description of each layer of soil

圖2 土壤剖面及分層Fig.2 Soil profile and stratification

1~16土柱采樣點,通過野外觀察,與土壤剖面劃分標準一致,根據土質土色特征,可將土柱從上到下劃分為表土層、文化層、古土壤層。總體而言,表土層平均厚度為72 cm,其干態顏色主要為棕色,文化層平均厚度為112 cm,多位于地表80 cm以下,通過現場挖掘,未發現現代人為活動干擾痕跡和現代侵入體,其干態顏色主要為灰棕色;古土壤層干態顏色主要為濁橙色,與前兩層顏色具有明顯的區別。各層土樣土壤結構為團塊狀,但5和10點位第二層均為片狀,推測曾發生人為堆積或流水沖積。除生土層孔隙度較低外,其余土層孔隙度中以上,推測該區域人類活動類型不以居住為主。該區域地帶性土壤為黃土,而僅1、2、10、13點位出現碳酸鈣結核和假菌絲,推測受人類活動影響,碳酸鹽遷移或聚集發生了改變。侵入體主要為陶片和石器,顯示了該時期的文化特征。此外,炭屑指明了古人用火信息。各剖面和土柱分層及描述具體情況詳見表1。

2.2 微形態特征

2.2.1 古土壤層 1)原生礦物以石英、斜長石為主,占土壤基質總量的10%~20%。石英豐度最高,占10%~15%,粒徑10~100 μm,以10~50 μm 粒級為多,呈次棱角狀或次圓狀。斜長石豐度4%~5%,粒徑10~50 μm,呈它形粒狀。錳質顆粒豐度為3%~5%,褐色至黑色,呈圓、橢圓或不規則狀。次生礦物以赤鐵礦為主,針鐵礦、赤鐵礦等組成土壤基質中的鐵質,豐度為35%~50%,因鐵質成分差異,呈現出黃褐色(圖3-a),指示針鐵礦含量高,紅褐色(圖3-b)、紅棕色(圖3-c)則指示氧化鐵含量高。這些表明土壤經歷了強程度的化學風化,與此同時,淀積黏化作用明顯,黏粒膠膜發育充分,因鐵元素的加入及氧化過程呈紅棕色,膠膜隨土壤溶液向下運移或測滲,隨后失水并在團聚體內或孔隙壁淀積,表面光滑明亮或具有蠟質光澤。膠膜充填土壤基質及土壤裂隙中,緊緊包裹粗粒質和巖屑(圖3-d)。

2)可識別出具有明確邊界的壘結形成物鐵質團塊、結核(圖3-e),可觀察到鐵質團塊被孔隙切割,推測為植物根系穿插,后植物死亡腐爛消解,只留下孔隙。鐵質團粒隨機分布在緊密的土壤基質中,通過比較可發現孔隙少的基質中鐵質團粒較多,表明通氣性影響了鐵質形成的大小。3)粗粒質受到成土作用影響,多分解為細小顆粒,呈現堆積狀,被洞狀孔隙分隔;細粒質多為微晶b-壘結,具有雙折的方解石;細粒質與粗粒質相對分布主要呈現包膜狀(圖3-f)和橋接狀(圖3-g),有些粗粒質完全或部分被較細粒質包被,有些粗粒質被不透明的暗色有機質連接。4)微結構主要呈現棱塊狀,土塊具有棱角,幾乎沒有孔隙,其內有面狀孔隙分離,土塊一般互相接觸。孔隙度低,占土體體積2%~5%,類型主要為孔洞,由單粒或團聚體堆積而形成的開放性孔隙,連通性較好,孔隙壁附著錳質膠膜(圖3-h),由錳氧化物與黏粒組成,包膜狀或片狀。

圖3 古土壤層的微形態特征(a. 黃褐基質,10×10;b. 紅褐基質,10×10;c. 紅棕基質,10×10;d. 膠膜,10×20;e. 鐵質斑塊,10×10;f. 包膜狀壘結,10×40;g. 橋接狀壘結,10×40;h. 錳質膠膜,10×10;交叉偏振光)Fig.3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leosol layer (a. Yellowish brown matrix, 10×10; b. Reddish brown matrix, 10×10; c. Reddish brown matrix, 10×10; d. Coating, 10×20; e. Iron pellets, 10×10; f. Coated barrier, 10×40; g. Bridging barrier, 10×40; h. Manganese plaque, 10×10; XPL)

2.2.2 文化層 1)原生礦物以石英、斜長石為主,占土壤基質總量的20%~30%。石英豐度最高,占15%~25%,粒徑10~200 μm,以10~100 μm粒級為多,呈棱角狀、次棱角狀。斜長石豐度4%~5%,粒徑10~50 μm,呈它形粒狀。次生礦物以黏土礦物和赤鐵礦為主,黏土礦物豐度分別為25%~35%,黃褐色、淺褐色,呈膠狀、粉塵狀、針狀、纖狀。鐵氧化物以赤鐵礦為主,赤鐵礦、針鐵礦等組成土壤基質中的鐵質,豐度為25%~35%,黃褐色、紅褐色,呈膠狀、粉塵狀、針狀、纖狀。土壤基質中存在大量腐殖質膠體,呈淺褐色(圖4-a),分散狀,充填在碎屑或團粒間,占基質總量50%~70%。鐵質團塊、結核大小不一,因鐵質染色程度不同,呈黃棕色或紅棕色。基質中充填著炭屑和腐殖質,這些表明土壤經歷了一定強度的化學風化和燃燒,高溫氧化條件比較充分,且土壤水分存在干濕變化。2)土壤中可以識別出具有明確邊界的壘結形成物,排泄形成物呈現出多種形狀,粒狀(圖4-b)、塊狀、碎屑狀和絲絡狀。可以清晰辨別用火痕跡,紅燒土呈現出多種形狀,塊狀(圖4-c)、碎屑狀。可清晰辨別流水痕跡,呈現出定向排列或堆積狀態,根據排列的顆粒大小,可進一步辨識出水流強度(圖4-d)。

可清晰辨別出培土活動,如平整的孔道、平整的刮擦痕跡(圖4-e),以及和古人生產生活相關的器物和其他生物遺跡。3)粗粒質受到耕作活動影響,多分解為細小顆粒,呈現堆積狀,被洞狀孔隙分隔;細粒質受到耕作活動影響,多為微晶b-壘結,具有雙折的方解石。其中一些細粒質受到火燒作用影響,經化學反應形成的鐵質氧化物覆蓋其上,顯示出弱干涉色特征,多為無分離b-壘結。另一些受到人為刮擦作用影響,呈現條紋狀,沒有清晰的邊界,在單偏光下不能識別,為條紋狀b-壘結(圖4-e)。細粒質與粗粒質因不同人為活動影響相對分布呈現多樣化,包括斑晶嵌埋(圖4-f)、包膜狀、橋接狀、單一狀(圖4-g)、填集狀(圖4-h)。4)微結構主要呈現海綿狀,幾乎沒有完全分離的微團粒,孔隙多,且常常分割固相物質的聯系。孔隙度中,占土體體積5%~15%,孔隙類型主要為孔洞和孔道,孔隙壁附著腐殖質。孔道內填充炭屑,孔道間不相連且分布有黏土礦物和方解石。

圖4 文化層土壤微形態特征(a. 腐殖質,10×10;b. 糞粒,10×10;c. 紅燒土,10×10;d. 流水痕跡,10×10;e. 條紋狀壘結,10×40;f. 斑晶嵌埋狀壘結,10×40:g. 單一狀壘結,10×40;h. 填集狀壘結,10×40;交叉偏振光)Fig. 4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layer(a. Humus, 10×10; b. Fecal particles,10×10; c. Braised clay, 10×10; d. Running wtrace,10×10; e. Stripe barrier, 10×40; f. Phenocryst embedded barrier, 10×40; g. Single barrier, 10×40; h. Filling barrier, 10×40; XPL)

2.2.3 表土層 1)原生礦物以石英、斜長石為主,占土壤基質總量的35%~50%。石英豐度最高,占20%~25%,粒徑10~200 μm,以10~100 μm粒徑為多,呈棱角狀或次棱角狀。斜長石豐度10%~15%,粒徑10~200μm,呈它形粒狀。云母豐度3%~5%,粒徑10~200 μm,片狀。次生礦物以碳酸鹽為主,具有比較清晰的構造,如層狀(圖5-a)、塊狀(圖5-b)、粒狀(圖5-c)。大型粗骨顆粒散亂分布在土壤基質中,主要由母質風化碎屑等雜亂堆集形成,碳酸鹽與黏粒膠膜混合,形狀不規則不穩定,表明成土作用弱,時間短(圖5-d)。

2)可識別出兩類鈣質形成物,包括繼承性鈣質形成物和鈣質新生體。繼承性鈣質形成物,系非晶質或隱晶質碳酸鈣,一般為大小不均和形狀不規則的顆粒狀,多呈黃白色,較致密,其顆粒邊緣被蝕圓而顯得平滑(圖5-e)。鈣質新生體,除在碳酸鈣顆粒內部或周圍有方解石結晶形成外,在土壤孔隙中有時還能見到結晶較好、呈有序排列的方解石。除了干涉色外,假吸收特征也很明顯,系含有重碳酸鈣的土壤溶液在孔隙內蒸發,碳酸鈣析出形成方解石依附于孔壁上或填充基質間(圖5-f)。此外,還可識別淀積黏粒體(圖5-g),呈纖維狀弱光定向型式,顏色比土壤基體鮮艷,多分布于孔隙和結構體表面,表明土壤黏粒垂直遷移并淀積。3)粗粒質成土作用弱,多保持原始大小和形狀,呈現碎屑聚集狀,顆粒間互相堆疊或架空散布狀;細粒質多為微晶b-壘結,具有雙折的方解石;細粒質與粗粒質相對分布主要呈現橋接狀(圖5-h),粗粒質完全被不透明的暗色細有機質連接。4)微結構主要呈現包被狀,幾乎都由粗砂粒組成,但粒外有細物質包被。孔隙度中,占土體體積5%~15%,類型主要為孔道和孔洞,呈現出堆集性不規則非穩定態。

圖5 表土層土壤微形態特征(a. 層狀碳酸鹽,10×10;b. 塊狀碳酸鹽,10×10;c. 粒狀碳酸鹽,10×10;d. 粗骨顆粒,10×10;e. 繼承性鈣質形成物,10×10;f. 鈣質新生體,10×10;g. 淀積黏粒體,10×10;h. 橋接狀壘結,10×40;交叉偏振光)Fig. 5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opsoil (a. Layered carbonate, 10×10; b. Massive carbonate, 10×10; c. Granular carbonate, 10×10;d. Coarse bone granule, 10×10; e. Inherited calcareous formation, 10×10; f. Calcareous neogenesis, 10×10;g. Deposited clay, 10×10; h. Bridged barrier, 10×40; XPL)

2.3 討論

土壤形成過程中受到五大成土因素或不同組合的支配,從而導致不同土壤微形態特征。其中氣候、生物中人類因素是本文主要探究土壤微形態特征的成因。目前已有學者對該遺址進行過古氣候研究(查理思 等,2020b),即在該遺址內選取1個未受到古人類活動干擾的土壤剖面,對其進行色度、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學元素和黏土礦物分析,根據碳十四測年數據,還原該遺址仰韶文化早期到中原龍山文化時期以來的氣候變化。研究發現仰韶文化早期,氣候增溫增濕至穩定。仰韶文化中期,氣候出現波動,總體向干旱過渡。仰韶文化晚期,氣候變為干冷。進入中原龍山文化之后,氣候加劇干冷。

結合該遺址古氣候研究成果,10~6.9 cal ka B P,進入全新世后,氣候變暖,并轉為穩定暖濕,對應古土壤層。此時期土壤水分條件優越,孔道孔洞發育,連通性好,與水有關的溶解、淋溶、物質遷移過程活躍,土壤形成物類型豐富,尤其是鐵質淀積膠膜極為發育,已有研究表明,鐵質膠膜發育必須依賴于土壤水分的干濕交替(黃麗 等,2003)。土壤孔道為優先流通道,Fe3+以鐵質膠膜的形式淀積于孔道壁或周邊基質,同時以化合物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富集為團粒狀鐵質團塊、結核,呈紅色至深紅色。若土壤水動力較強,黏粒中可裹入粗粒碎屑,導致部分孔隙被加寬,部分孔隙被充填(王琳怡 等,2022)。

6.9~4 cal ka B P,仰韶文化至中原龍山文化,氣候波動,總體暖濕轉為干冷,對應文化層。古人類活動強度增強,多種活動形式導致土壤基質和壘結呈現多樣化,尤其是耕作活動,使得基質中充填著炭屑和腐殖質,這些表明土壤經歷了熟化過程,高溫氧化條件比較充分,且土壤水分存在干濕變化,可以識別出多種形成物,包括排泄形成物、用火痕跡、流水作用、培土活動,以及和古人生產生活相關的器物和其他生物遺跡。粗粒質受到耕作活動影響,多分解為細小顆粒,呈現堆積狀,被洞狀孔隙分隔,呈現孔洞狀、包被狀、海綿狀微結構。表明在人為培熟作用下,土壤微結構發達,特別是海綿狀微結構一般出現在耕作熟化程度較高且土壤肥力達到一定水平,形成較多大而規則的孔隙,這樣的孔隙有利于植物根系深扎及土壤通氣透水功能的發揮(張曉娜 等,2016)。

4 cal ka B P以來,中原龍山文化以后,氣候保持干冷,對應表土層。干冷氣候促生了以碳酸鹽為主的次生礦物,大型粗骨顆粒散亂分布在土壤基質中,碳酸鹽與黏粒膠膜混合。方解石粗晶顯示了該層土壤形成時期耕作活動較少,土壤環境穩定,使雛晶有時間形成完整的晶粒(龐獎勵,2007b)。古人類活動強度減弱后,特別是培土活動減少后,土壤發育減緩,土壤形成物較單一。粗粒質多保持原始大小和形狀,呈現碎屑聚集狀。

3 結論

通過土壤微形態分析,發現氣候和人類活動因素對仰韶遺址土壤影響顯著。古土壤層微形態特征主要受暖濕氣候影響,土壤發育程度高,孔道連通性好,常為迷宮狀或孔道狀土壤微結構,土壤粗顆粒多為不易風化的石英、長石等,粒徑相對較均勻。孔隙周圍明顯存在大量的淀積黏粒膠膜,這是古土壤區別于其他土壤的典型特征。

文化層微形態特征主要受到古人類活動影響,相較其他土層,土壤發育最為成熟。具有顆粒磨圓度、球度、定向性高及有侵入物的特征,土壤形成物和壘結呈現多樣化,可以清晰辨別出排泄形成物、用火痕跡、流水作用、培土活動,這是文化層區別于其他土壤的典型特征。其中針狀方解石微晶是耕作土壤的重要特征,指示較短期的相對穩定的較干旱環境。

表土層微形態特征主要受干冷氣候影響,土壤微結構未發育完全,粗顆粒多呈棱角狀和次棱角狀,孔洞狀或整塊狀結構,孔隙度低,且常為不連續孔隙,未見到淀積黏粒膠膜;可見到明顯的方解石凝塊,這表明鈣積現象明顯,這是表土層區別于其他土壤的典型特征。同時,完整的方解石晶粒也顯示了該層土壤形成時期時,土壤環境相對穩定的特征。

仰韶文化正處于從采集與農業混合初級階段向稻粟及家畜飼養混合高級階段的過渡時期,晚期時水稻等南方作物逐漸開始在北方栽培,促進了原始農業發展,奠定了旱耕文化。其原始耕作方式是珍貴的農耕文化遺產,對于探索農業起源與傳播以及民族農作制度與技術、民俗宗教與文化的形成、演變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學和人文價值。目前在南方古水稻土的研究中,“火耕水耨”的農作技藝得到系統的梳理,而北方原始農耕文化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已在文化層中發現有關農耕信息,下一步將加強相關土壤微形態鑒定和研究,可為籌備申報中國乃至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提供依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jizz国产在线|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午夜啪啪网|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夜色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91福利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地址|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jizz国产在线|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九九香蕉视频| 国产99精品视频|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亚洲无限乱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福利片91|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男人天堂伊人网|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本成人一区| 中文字幕66页| 色婷婷视频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少妇精品在线|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h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自拍欧美亚洲|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狠狠干综合|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麻豆国产精品|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无码不卡网|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久久网|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毛片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福利在线一区|